集邮这事儿现在面临两大问题

【本文来自《现在都没人寄信了,为什么还要发行邮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集邮这事儿现在面临两大问题:

第一,年轻人对于邮票完全无感,不会主动产生兴趣,导致爱好者群体老化,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已经成了老头乐了。

第二,早年间集邮还有较强的金融属性,这才是真正维持集邮群体存在,促使当年邮市还挺火爆的动力。如今邮票的金融属性不剩多少了,没人击鼓传花,就越发没法吸引新人、新资本加入。没了利益的背景,没了炒作的空间,没了价值认同的加持,真爱这些花花绿绿纸片儿的人又有几个?

至于说邮票文化属性啥啥的,那肯定有,也还不小,但问题在于文化又不是只有邮票才有,别的途径就没法获得了么?年轻人非得到你这方寸纸片儿上寻找?所以现在集邮这事儿的典型特征就是老龄化、小众化、去流通化、去社会化、去市场化。

我见过几位老资格集邮爱好者,最小的也有60出头了,当年也都在协会里、爱好者群体里出过风头,算是本地集邮界翘楚。可他们现在都有统一的头疼事儿:望着大半辈子积累的,堆了一屋子的集邮册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说卖吧,现在绝大部分邮票只能超贱卖、论斤卖、当小孩贴画卖,一生心血不说,就单算经济成本也肯定舍不得;说继承吧,除了还有经济价值的那很小一部分邮票,剩下的绝大部分连儿女都不肯要,嫌占地方;说送给懂行人吧,老邮友自己家那堆还处理不掉呢,更不要。

那咋整?他们几位还曾经想过再多联合些有水平的邮友,都把邮票拿出来,办个小型的集邮博物馆。打听了一下难度和投入,考虑一下自己的岁数和处理各种关系的麻烦,望而却步。

转头联系邮政部门,说要不捐给他们,邮政部门回复:没这个能力,没这个业务,他们仓库里还堆了无数呢。

联系博物馆,博物馆说:保管空间有限,邮票本身也不是他们业务。即便要接收也只能接收确有文物价值或者稀见、罕见的珍品。普通的、大量的邮票他们没法接收。还出主意让问问像邮政博物馆这样的专业博物馆收不收。(这里要说明一下,一件东西要想进公立博物馆也是不容易的,有制度有程序。首先得鉴定、评级啥啥的,具备一定文物价值或者特别意义才能收;然后登记造册入库,一旦入册那就正经是文物,纳入国家文物管理范畴。成为馆藏,则针对这件东西就会产生相应的义务、责任,就要有保管行为,就会产生保管开支等等一系列事务。所以公立博物馆不是说收个啥往库房一放就了事,没那么简单的)

还联系过图书馆,图书馆更懵了:我们接收这个有啥用?再保管不善给您弄坏弄丢了呢?

处处碰壁,没招儿,老头们只好敝帚自珍,自己再看些年吧。明知等到自己两眼一闭,自己一生心血就是要被清理出门的结果,也只好当作身外物,眼不见心不烦了。

说到这里,想起有位老先生特别可爱,生怕儿子不懂行,等他去世把他的邮票贱卖了。于是有几年,老头每年年底都得花好几天时间,根据当年行情给自己的邮票标价,譬如:这版邮票学名叫啥,行话叫啥,今年价格多少,明年看涨看跌,卖出的价格区间是多少到多少……标得仔仔细细。干了几年,发现自己在做无用功,因为现在邮票市场往往是有价无市,照市价根本卖不掉,流通性不行。所以搞那么详细的参考价格就是折腾自己。最后悻悻然统一给邮票标了个底价,这一版低于多少不卖,烧了都不卖。这还是白费功夫,人都蹬腿闭眼去了,还管得了这个?怎一个痴字了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