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老年文科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来说,其实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万事不能以偏概全

【本文来自《我们的知识分子问题很大,我觉得比美国、法国的差很多,比日本的也不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万事都不能“以偏概全”,就中老年文科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来说,其实也不是千篇一律的。

是一个六0后老文科生,大学时同班同学大概有50人,前几年班里建了个同学群,里面也是各种争吵,最后发展到有十几个同学直接愤而退群(这班人被我拉了个小群),连本该举办的“XX周年聚会”也因为怕一言不合就吵架而直接取消。现在那个大群还有32个成员,主要是这么几种人:

第一种当然就是美分,人也并不是特别多,真正的铁杆分子大约也就5、6个,特点是特别抱团,一旦其中某人一发声,其他人就会纷纷附和,如果有个反驳,他们也会一拥而上展开“集体反击”,所以显得声势浩大,自然也就奠定了整个群的“基调”;

第二种人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但因为个性和经历的原因,选择了沉默,平时不沉默的时候也就发发旅游、摄影、谜语、锻炼之类的东西,极少参与争论;

第三种人其实也是沉默者,但对第一种人的观点看法基本上持一种否定甚至是反对的态度,但因为在历次争论中寡不敌众,不得不低调,但这种人也不会轻易退群,还在坚守阵地,或者就是纯粹的“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逼”,看看昔日的同学被人洗脑之后智商会下降到哪种程度。

所以说,所谓的“六七十年代文科知识分子”并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群像”,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研究生同学群里,其中的大学老师也是大约一半一半,反而有几个在官场上的,更接近王孟源说的那种情形。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