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发万亿国债,对普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500

上周,城市研究室收到很多读者私信,想了解万亿国债增发后,到底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

关于“万亿国债”的消息来自不久前的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内容。

此次会议上,有两个举措引发热议。

一是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国债,通过支付转移的方式,安排给地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需偿还;二是地方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将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说得这么热闹,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甚至很多人都还没搞清楚什么是国债,这1万亿是要发给老百姓么?还是说会引发通货膨胀?

别急,坐下来慢慢听我说。

500

所谓国债,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国家以国家信誉担保、向社会机构或者个人借钱,然后在规定时间连本带利还钱。

有人可能好奇,国家干嘛要找我们借钱呢?

这就要再弄清楚一个概念:国家的钱究竟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国家的钱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公共预算收入、国企收入、社保以及政府基金收入。

公共预算收入就是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还有各种各样的车船税、烟草税等税费。

国企收入就是各类“国”字头的央企、国企的利润收入,只是有些企业赚钱,有些企业一直不赚钱,原因懂的都懂。

社保主要就是城市居民每月缴纳的社保费用,农村也有,就是从之前每年350元涨至如今380元的新农合。

至于政府基金收入,实际就是各地卖地赚的钱,因为少部分交国家,大部分自留,所以地方政府对这块很热衷。

这四部分的收入构成国家财政主体,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除了支付体制内人员工资,其他用在了军费、基建、教育和医疗等领域。

但是,财政收入是个水涨船高的状态,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国家收入就高,反之,就减少。

可这几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很不乐观,由于三年疫情,加上国际大环境造成的企业关停和倒闭,实在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虽然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种复苏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7%。企业赚不到钱,上缴的税收自然减少,地方财政收入肯定不足。

有人说不对啊,今年不是公布了1-7月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速11.5%,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4.5%么,那不是赚钱了么?

可这是建立在2022年有留抵退税基础上,换句话说是国家把2022年的留抵退税基数算在今年账上。如果扣除相应基数,根据财政部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1.7%,1-7月累计同比增速持续下滑至-2.0%。

地方政府原来还指望卖地挣点钱,可由于如今房地产市场的萎靡,今年上半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9.1%。

500

别小看这些数字,每个百分点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资金,如今少收了这么多钱,要维持城市运转,还有投资建设,国家的口袋也空了。

再简单点说,如今老百姓都没啥钱了,国家能有钱么?

如果要问一句“钱都去哪里了”,城市君实在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也别问,问就是不懂事。

虽然在此之前,中央一直强调“高质量发展”,实际就是不要再搞传统基建和重复建设项目。但1万亿是以“灾后重建”名义,通过支付转移的方式给地方,还是属于“传统基建”范畴。

但明眼人其实都清楚真正用途是为解决目前地方政府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困境。

实际上,从去年到今年,许多地方政府不仅工资发不出,连之前借的地方债的利息都付不起,都快成“老赖”了。

有人又要说了,反正我不是体制内的,他们发不出钱,和我没关系。

这就天真了,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交通法规越来越严,罚款也多了?有没有发现很多不曾见到的“花式罚款”接二连三地出现?

说到底,城市财政是个紧密的生态体系,这里没“水”,总得从其他地方“开源”。

500

本次万亿特别国债中有5千亿将在今年四季度使用,叠加24年的地方债60%提前下达,共计2.7万亿。

这意味着今年四季度,实际将有3.2万亿的新增资金入场,将极大缓解如今地方财政不足的境况。

而且,这个1万亿的增发国债,将会全部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赤字则计入中央账上,并且不需要偿还,几乎就是中央免费提供资金给地方政府使用,以起到活跃资本市场,促进消费信心的恢复。

如今,中央将2023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再次提升至60%,说明中央决心要再次增加财政力度来刺激经济。

但此次由于这次发行1万亿国债,实际突破了3%的财政赤字率“红线”,将今年全国财政赤字率一次性逼近到4%,突破财政赤字率,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

所谓3%的财政赤字红线,出自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认为:3%的财政赤字率和60%的政府负债率是安全合理的,超过这个设限,就很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风险事件。

在此之前,我国财政赤字率都是以3%为底线,债务率保持60%以下,坚守了很多年。即便在历年大灾大疫的特殊情况背景下,我们都没有突破过。

要知道,我国财政史上仅有三次年内追加财政赤字,分别是1998年、1999年、2000年,那时正是国企改制的重要时期,也是财政严重紧张的三年。

此后若干年的预算,都没有在财政当年追加过财政赤字,有啥困难,隔年再说。

从这点来看,此次突然增发国债,既显示了中央调控经济的决心,也再次显示了目前地方财政的困难程度。

1万亿国债释放了稳增长的政策导向,对投资者信心有一定提振作用。但这次在正常年份的突破,如果未来变成惯例,就很不一般。

这次增发特别国债,由中央加杠杆,进行转移支付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也优化了债务结构,但由于已纳入预算赤字,则意味着我国财政从量入为出的传统财政思路,转变为债务扩张驱动型的现代财政思路。

不过,即便突破了所谓财政赤字率,也不必太担心。

首先是今年原本指望的楼市和股市红利并没到来,加之股市再次出现“3000点保卫战”,逼迫中央必须拿出“杀手锏”来扭转局势。

500

过去财政加杠杆的主角是地方政府,只是如今主体变成了中央财政,主动替地方扛起了债务杠杆。

同时,我们的财政政策长期自我设限。截至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政府的债务杠杆率(债务/GDP)只有 21.4%,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杠杆水平。

事实上,美国政府债务杠杆率是125%,日本则早已超过了200%,也并没有引发系统性的风险事件。

这是因为美国债务率虽高,但资产规模也极其雄厚,通过对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形成的虹吸效应,始终在全球经济和产业占据顶端,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才能越负债反而越富裕。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与美国的经济和技术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但自身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这点其实在之前公号文章《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落地,房产税只是个“烟雾弹”?》里就已经提到,使得中央加杠杆的底气十足。

眼下,在临近年底这个节骨眼上增发国债确实罕见,不过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为明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埋下伏笔,其稳增长效能也将在明年得以显现。

说了这么多,普通人更关心,这么多钱流入市场,会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500

首先说下什么是通货膨胀,这其实是很多国家在经济遭遇困难时,不顾市场实际情况,盲目地大肆印钱,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但这次的万亿国债并非疯狂印钱,而是以国家为主体向社会层面借钱的一种内债形式。

内债实质是一个人的债务就是另一个人的资产,债务和资产都在国内,只要负债者有相应的收益型资产作保证,负债越多往往代表经济越活跃。

通俗点说,国债实质是国家货币重新调节和分配。市场上钱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老百姓手中的财富也不会减少,只是国家凭借信用吸纳一部分钱用于生产和消费等领域。

相信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联想起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不仅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经济高增长,让很多人从中受益。

那么,这次的特别国债,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吗?

不妨对比下08年的4万亿投放时间,当时的发放周期为时两年多;这次资金规模虽不及08年,但重点是本次发放周期节点是在四季度,只剩下两个月时间,钱自然就要快点花出去。

500

这些钱自然不可能直接发到个人手上,但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金额,会用来直接补助受灾的广大群众。

毕竟今年北方的水灾、南方的洪灾,到现在还有很多灾区群众生活困难,迟迟没能拿到政府补助。所以,这笔国债将在今年缓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方面起到直接作用。

而且地方政府能缓过气了,也就少惦记着普通百姓并不富裕的口袋。

话已至此,城市君还是友情提醒下大家几点,不一定对,且作参考吧。

中央这1万亿的国债入市,其实就是告诉市场和做空机构,我们正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再简单点说,地方政府最依赖的楼市,可能会有喘过气甚至翻身的机会。

500

因此,有购房需求的朋友,或许不能再挑挑拣拣,苦等“抄底”机会了。

另外要搞清楚,这1万亿的国债的主要“买单”对象是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行业目前资金面不够理想,央行很可能会推出降准等措施,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降准后,商业银行需要上缴给央行的资金减少,意味着银行手里可支配的钱变多。银行可以利用这些额外的资金发放更多的贷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换成大白话就是,银行钱多了,利好股市和企业贷款,但银行存款利率可能下降,促使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减少储户的利息收益。

比如,如果一个普通储户在银行的储蓄账户中有10000元,而银行通过降准增加了1000元的可用资金,那么银行可能会将储蓄账户的利率从2%降低到1.5%,从而减少储户的利息收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银行资金更加充裕,加大了贷款投放,实际就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有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最后还是友情提醒,任何政策波动,其实都与我们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尽管增发国债有利于灾后恢复与经济发展,但依然有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有点储蓄和危机意识,未雨绸缪。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