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穿越黄河、甚至“三伏三见”的神秘传说可能只是古人的误会与穿凿

【本文来自《黄河有了准确生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落雕都督

看古代济水,其中下游河道几乎与黄河平行入海,而上游河道居然非常诡异的从黄河河底穿过(潜于黄河北岸的温县,溢于黄河南岸的荥阳),很难想象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全不符合自然河流的走向规律。更像是人工改造的结果(逆天了。。。)

“济水穿河梁,河水无为清”,“截河而南,清浊不混”甚至“三伏三见”的神秘传说可能只是古人的误会与穿凿。

500

500

因为根据现代地质勘探的结果,穿越黄河河底的所谓古济水河道很可能并不存在。古人所认定的“济水”实际只是黄河分支的三段不同河流:

一是发源于黄河以北的太行山最南麓王屋山、在温县附近汇入黄河的西段沇(yǎn)水;

二是因河水泛滥从黄河南岸的荥口石门附近发源出的荥渎而形成的一条河流。

《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说:“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这段济水形成后,水流缓慢,裹含大量泥沙首先注入荥泽,经过荥泽的沉淀,河水逐渐变得清澈后又从荥泽出发,分成南北两支(北济和南济),注入汇集山东丘陵地带大量降水的巨野泽(大野泽,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北),这是济水的中段;

三是经大野泽转由丘陵外围注入渤海的东段,即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后夺河入海的那条大清河(与济水故道不完全重合)。

这三段济水中的中、西两段大部分河道其实早在汉晋时期就因为泥沙淤积就被埋没了,但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恰巧在两岸与黄河汇合并相距不远,古人可能出于误会而认为是同一条河,并在后世附会了大量人文意义和想象。

“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甚至得到了历代政府的祭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