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了的博物馆却不开门,原因是经费不足,大家怎么看?
转自北京晚报,原标题《锐评| 闭门谢客?博物馆“活起来”最终要靠人气》
据北京晚报报道,近日有市民反映,北京排水展览馆建成多年,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失去了展览馆意义,也造成了资源浪费。记者随即在北京多处展览馆、博物馆走访,发现还有其他建得挺好却不开门的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费是导致开放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北京加速建设“博物馆之城”,截至去年底,在市文物局履行备案手续的博物馆多达215家。多元、包容、层次丰富的“博物馆之城”里,既有闻名全国甚至闪耀世界的重量级博物馆,也有主题鲜明、别具一格的小众博物馆。北京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即便在非寒暑假的周中,知名博物馆仍一票难求。一些小众博物馆门前冷落鞍马稀、艰难求生的现状令人唏嘘。
据报道,闭门谢客的展览馆、博物馆,大多建得挺好,藏品也颇有特色。比如,位于丰台区的排水展览馆,明确不接待个人参观;位于西城区铁树斜街的老窑瓷博物馆,已不接待游客;一度辉煌的晋商博物馆,门前成为停车场地……一面面紧闭大门的背后,还有无人接听的客服电话、无处找寻的负责人。以至于有游客调侃,这哪里是博物馆,而是一个个废弃的仓库。
老窑瓷博物馆闭门谢客。图据本端
不可否认,小众博物馆有着天然的短板,藏品少、游客少,不多的爱好者往往去一次也就看个差不多,短时间内甚至此后都不会再去。单靠门票收入自然难以为继,经费窘迫是这些场馆开放的普遍难题,有保安直言:“就你一个人来的话,里面灯什么的都得打开,承受不起。”博物馆大门都不开,里面的文物怎么开口说话,又怎么让现代人跟历史对话?部分博物馆名头在外却设而不开,甚至长期荒废,一方面会让慕名前来的游客吃闭门羹,另一方面也是对土地和展品资源的浪费。
虽然小型博物馆的归属各有不同,但其运转是否正常,也是整个“博物馆之城”建设课题的组成部分。为保障各类博物馆正常运转,政府部门可谓不遗余力。据市财政局介绍,近年来,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博物馆运行经费约11亿元,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实现全额保障;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安排资金2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国有企业博物馆开展优秀展览、社教活动等予以补贴。
但是,小众博物馆要想活起来、火起来,光指着经济上的扶持还远远不够,还需在展览内容、互动活动、差异化特色等竞争“内核”上争气。有人气的小众博物馆比比皆是。近日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迎来开馆十周年,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居民会客厅的“三厅”定位,让博物馆人气不断;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参观,这些年因为古塔银杏辉映,成为网红打卡地;燕京八绝博物馆是近几年成立的新馆,面积也不大,但该馆的好评度不亚于其他久负盛名的博物馆,已成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新的文化地标。
博物馆的设置和运营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问,不能靠个人爱好,也不能靠一时热情,更不能坐等资金扶持。就连大名鼎鼎的故宫、国博,不也是三天两头地推纪录片、布置新展览,才得以成为博物馆界不断“破圈”的课代表。
船小好调头,小众博物馆也是如此,不妨多一些兼顾大众兴趣爱好、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的好点子,多一些跳出传统博物馆运营的好模式。对那些陷入困境难以为继的博物馆,要集中把脉、精准施策,能盘活的早点盘活,该转型的尽快转型。总关着大门,是找不到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