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大学教师,我一直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

【本文来自《扩招到底有错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679368601223
  • 你绕来绕去讲了半天,就是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扩招把生源质量降格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大部分的人本身的素质就不是读大学的料。硬是把这些孩子扩招到象牙塔里,搞得象牙塔成了棚户区,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一方面大学生的素质标准严重下降,降到大家都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还不如以前的高中生,另一方面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混个大学本科,这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一批批文化程度可能不如八九十年代的初中生的所谓本科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部分本事没多少但眼界很高,你让社会怎么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一个正常的社会就是应该根据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对待,适合干啥就干啥。尽管不是绝对公平,但理论上给了所有奋发努力者机会——你想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或生活,你就得努力啊。盲目扩招的后果,不仅仅是就业问题,更是个导向问题。人与人生而平等,这没错,但最终的结果必须是与其努力程度原则上成正相关。否则就是绝对平均主义思维。都按这种思维去行事,社会最终会进入理直气壮地期待不劳而获的恶性循环。打着社会公平体贴大众的幌子去处置社会现实大事,是注定要让整个社会付出惨重代价的

错!

应该是,扩招把全体公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了!

做为大学教师,我一直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为了实现这个伪命题而对大学进行一次就业率考核,是降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罪魁祸首。

文章说得对。

大学教育只是高于高中教育的一个教育阶段,而不是职业教育。大学毕业生没有具备完全的从业能力,强求毕业即就业,就会造成一系列怪现象,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学生用大学四年中最能学到东西的最后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把心思大部分放在找工作上,几乎放弃了学习。这样的学生绝对是不合格的毕业生,学校还不得不让他们毕业。

取消大学一次就业率考核(包括主管部门考核和社会考核),是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要务。

至于“一批批文化程度可能不如八九十年代的初中生的所谓本科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你确定?你比较的是文史阅读量还是数学水平?

下一句“ 大部分本事没多少但眼界很高”我很同意,但原因是把现在的大学教育当做40年前的大学教育,是文章中说的“‘读书等于预备做官’这种传统观念”。其实现代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六十年前初中生可以直接做的工作,现在大学毕业生不可能直接做,而六十年前的初中生在现在也不可能做(也胜任不了)同样的工作。

我父亲是60年的大学毕业生,而我在工作三年后就有能力对他的工作进行重要帮助,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和知识的进步。

“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流传了n多年,终身学习的理念尽人皆知,普及大学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文化水平低的人口是负担,文化水平高的人口才有人口红利。建国初我们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是印度的一半,个别指标是印度的五分之一,现在如何?建国初期普及扫盲教育是我们赶超印度的第一步,大学扩招则是我们甩开印度的第一步,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和完全普及大学教育可能是我们甩开美国的第一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