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到底有错没?
每年到了大学毕业季,就有一个说法,在那里说“中国现在就业这么困难,就是因为扩招,大学生不愿意去工厂”。
其实换位思考下,你有个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的状态。国家按照20%的比例招大学生,你家孩子就得去上大专。现在扩招了,扩到50%就能去上大学了。如果事先告诉你,就算你家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方面并没有多少优势,你愿意去读大专还是本科?
这都不用问,必须是去大学啊。就算将来就业情况差不多,那也要去大学,这估计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声吧?
所以说“扩招”这事无论如何也是良政,让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当然了,我都知道你要说啥,不就是想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水嘛。那是另一件事了,就好像你父母给你买电脑让你好好学编程,你却用它干了所有能干的事,除了编程,你能说你父母给你买电脑就是为了害你?
也就是说,扩招这事动机是好的,但是执行层面太难了,搞歪了。为啥中国大学问题那么多,这就不是我能说得清楚的。
我知道很多人又在那里念叨扩张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确实有这方面考虑,但本科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非常一般。真正有这方面效果的是研究生和博士,只是随着研究生也毕业了,这种缓解能力如今弱了很多。不仅弱了,还让就业压力卷到硕士去了。
那问题来了,大学生就业差,扩招应该承担责任不?
当然不应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其实也不难,直接招生砍一半,但不能为了提高就业率,就剥夺别人的上学机会,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吧。在财政能支撑的前提下,还是要尽量让更多的人去接受通识教育。
更重要的是,以前上大学的名额很少,城里资源比村里好,工人资源比农民好,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基层的广大农民的孩子想上大学非常非常地难。现在这种情况依旧很明显,各省那几所省会的顶级高中已经垄断了名校名额,其他地级市的重点中学垄断了剩下的重点大学,县城里的学校啥情况,大家应该能猜到吧。
可见扩招本质也是向基层把门往大开了一些。
那谁为大学就业率不行承担责任呢?
整体经济环境,美帝,俄乌战争,越南,资本家,谁都可以怪,反正轮不上扩招。
你可能要说,大家读了大学,不愿意进厂了,所以扩招就是有问题。
接受了大学教育,就能有确定的未来,这个观念本身就应该尽快摒弃,不然家长和孩子都会非常痛苦,尤其是那些拼了命,把孩子送到大学的人,更应该对这一点有深入的理解。
中国人在传统里就有个非常离谱的观念,类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咱们这里不是说读书不高,而是说教育的目的是啥?教育的目的就是高人一等?接受了教育就有确定的未来?其实你们仔细想想,这些说法本身也没啥道理。
之前大家觉得有道理,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里“读书”基本和“做官”是挂钩的,加上以前大学生整体是稀缺的,所以才形成了这样的错觉。
咱们这里并不是要反思中国古代文化,而是说,任何观念的形成,往往都有经济或者政策基础。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史里,读书这东西本身就不是为了学习知识,为的是牢笼志士,让那些有上进心的人,通过科举这种测试机制纳入统治阶层,或者让他们在枯灯下耗尽一生,属于法家的顶级阳谋。
多说一句,很多人问,学习法家的东西会不会让人更加通透?
不太会,法家的东西得搭配“权力”,你有权力,可以利用手里的“势”去折腾别人,让别人无可奈何地被你折腾,这是法家最擅长的。没有权力,法家那一套基本玩不转,按照那些东西做事,很快你就成了一个人见人烦的人渣了。
继续聊知识,古代真正的知识在匠人那里,怎么盖房子,怎么做木工,怎么做水力风车,怎么修河堤,这些都是以文盲为主的匠人们在操办。而且他们的学习手艺并不是靠读书进书院,匠人们主要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
读书人和匠人们完全两个社会阶层,读书的目的就一个,就是为了当官,先考取功名,去地方上当官,到时候具体事务啥都不懂怎么办?
好办,地方上有宋江那种循吏,他们负责具体事务,他知道本地谁会修桥铺路。县太爷想修桥,跟宋江一商量,他会找人去搞定,县太爷只需要关心怎么弄经费就可以了。
还有雷横那样的捕快负责治安,尽管宋江和雷横都和本地黑社会晁盖千丝万缕,不过社会就这么运行的,两千年磕磕绊绊也就过去了。
你可能要问,当官的啥也不懂,只读圣贤书,就能统治?
当然可以了。如果有点社会阅历,就知道外行指导内行是常态,内行指导内行是这些年新崛起的科技公司里才能看到的事。那些传统大企业现在依旧提拔会计什么的进入高管层,却不愿意提拔技术人员,这个也不难理解。
孔子有句话,“君子不器”,说的就是他们这样的人不能去干具体活。儒家是讲尊卑讲等级讲秩序的,后来科举选拔的,也都是一群读道德书不干具体事的人,他们科举中了之后指挥别人做具体的事,劳心者治人,专门搞人不干具体活,这就是“不器”。劳力者治于人,劳力的那些人,就是孔子说的“器”。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件事,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古代,读书这事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让你有个工作,就是为了做官的。
这也形成了老百姓的几个偏执的观念,觉得读书人那真是人上人,毕竟家境不好读不了书,哪怕将来考个秀才,都不用纳税,见了县官都不用跪。如果当上了进士,排几年队,当个县官,那不得了,古代当了官,大概率就进了婆罗门阶层。多娶几个媳妇生几个孩子,多买点地,就算后代考不上,也能维持几代人做小地主。
这种观念不是说现在没了,中国除了那几个商业发达的省份以外,绝大部分人的观念依旧是你进不了官府,那你一年几十万也没啥可吹牛逼的,说不定下周就去送外卖了。而公务员再过几十年过年依旧能收到单位的米面油,不仅实惠,而且光宗耀祖,不服不行。
“读书等于预备做官”这种传统观念,加上前些年经济大发展确实对大学生的需求比较大,大学毕业有个确定性很强的结果,导致了大家普遍对“读大学”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读完大学当公务员做白领,怎么都轮不到去打螺丝吧。直到这几年,形势突变。
那接下来会发生啥?
不是接下来,是正在发生,经济降速会对很多观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最基本的一条,关于教育的回报率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跟美国人似的,美国人眼里教育本身就是投资。既然是投资,可能会盈利,可能会赔钱,都得事先做好心理准备,而且得认赌服输。
大家甚至得意识到,读了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可能不如不读,当然这个概率是很低的,之前就聊过,很多美国人那边如果考了个差劲大学,比如什么“英语文学”专业,干脆就不去了,毕竟读那么个专业,出来也得去开大车,不如早点去,少走四年弯路。
咱们的研究生已经出现了这种征兆,比如今年就有很多毕业的研究生发现,他们本科毕业的时候还能进一些大厂。但是他们读研的这三年里,那些大厂严重缩招,现在想进也进不去了。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毕业生得去送外卖或者快递过渡一下。
我在这里只是描述现实,不是说大学生就应该去工地打灰、去送外卖或者去打螺丝,而是说,咱们就这么个整体环境,需求少,供给多,困难不可避免。
这一点不会因为大学生少或者多有啥改变。你说就是因为读了大学,所以才不去打螺丝,问题是那些读了大专的也不愿意去啊,让你去,你去?
这也是我之前说的,教育正在完成“去功利化”,除了名校,或者更过分,名校里的少数专业,其他的可能差别不大。
上大学之前就得清楚一件事,一个明显的趋势正在发生,今后读大学什么都不意味,只意味着你读了个大学,就好像你读了个高中一样,没人太会把那玩意当回事。
这也意味着,今后可能是那些学习好的卷名校,就跟韩国似的,上了名校就可以卷那几个非常少的超级企业和公务员。剩下的人就得重新找自己的社会定位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说了,博主你有解决办法吗?
说真的,眼下这种情况,谁都没啥好办法,只能是硬抗,每个人都得在这种环境下去思考自己的未来。
但是有些共识对长久发展是有帮助的。
最基本的一条,整个社会吸收就业,尤其高品质就业的,只能是商业,或者说商贸。
商贸是这个社会的基石,稍微萎缩一点,那就是几百上千万人的生计。你们去看看,那些不尊重商贸的国家,基本都在贫困线上趴着。我国这些年的大发展,本质也是拥抱世界后,商贸推动的大分工,有些城市做得很好,有些城市就很差了。这一点是要达成共识的,不然大学生学历真的会越来越不值钱。
在那些商业不行的地方,大学生真心不值钱。很多人嫌一线城市随便一个人都是大学生,问题是其他很多地方大学生真没事可做,只能去考公务员。
更直接一些,商贸发达,大学生就是人力资源,否则就是就业压力。我知道有人又念经似的扯996,那不有劳动法么,如果拿出抓酒驾的力度来落实劳动法,多容易得事。
这个世界上没啥东西有利无害,包括咱们每个人,体内都有野兽基因,这就是为啥需要法律来规范。很多问题的本质,就是有法却不落实。
而且我之前也说了,大学生毕业,决定不了该去哪,就去商业发达,私企多的地区。这里不是说国企不好,绝对没有,非常好,只是跟绝大部分人没关系,你进不去。而且关键是国企吸收就业非常一般,这个不是我编的。
咱们复制一段“两会”上的话,出处附上链接了:
“56789”,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描述。这个形象的“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http://www.cac.gov.cn/2023-03/01/c_1679309732571154.htm
最搞笑的是,上边这段,尽管出自官方文件,并且在一部分人那里是常识。但还有一些人,一听这个就来气,你都不知道他们气啥。
我这里不是想说服谁,只是想说,每个人最后都会得到自己应得的,基础观念的缺失,最后都会体现成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缺失。关键是瞎指导自己的孩子,倒霉好几代人。
可能有小伙伴纳闷,你聊了半天,为啥不提大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没啥用?
大学教的东西本来也没用啊,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并不是技校。读大学是让你做个有思辨能力的人,掌握到一些基本的常识,最好能掌握学习的能力,需要啥技能在工作里慢慢学。
主要也是大学真没啥技能可以教的,除了编程,教了也没用,因为社会进化太快了,等你学完出来,你那个技能可能已经没用了。这个不需要多说吧,这个号的读者基本都有学历,你们的技能是在工作中学的,还是在大学学的,大家心里都清楚吧。而且90%的人,毕业十来年之后都不从事大学专业了。
文末再总结下吧。
1、大学生就业难本质就是商贸的萎缩,商业不行,就业不会好,这是铁律。解决内卷的唯一办法就是输出内卷,向外而生,去跟更多、更有钱的客户做买卖搞贸易,并且扩大老百姓的购买力,通过内需刺激商业环境,商业天然需要大学生,除此之外没啥别的办法。
2、市场是需求驱动的,没人买你的东西,你的东西再好,也得破产。没有公司需要大学生,你为了考大学花了再多的钱,最后也找不到好工作。
商业繁荣的时候,公司多,毕业生好找工作,工资也高,政府收入多,公务员收入也多。反过来,商业不行,私企降薪裁员,很快会蔓延到财政,到时候公务员收入也得跌,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凉意。
3、教育只是教育本身,今后会越来越和职业解绑定。绝大部分人最后混成什么样,主要取决于进取心、勇气、商贸环境、动手能力还有运气。
应该是,扩招把全体公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了!
做为大学教师,我一直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为了实现这个伪命题而对大学进行一次就业率考核,是降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罪魁祸首。
文章说得对。
大学教育只是高于高中教育的一个教育阶段,而不是职业教育。大学毕业生没有具备完全的从业能力,强求毕业即就业,就会造成一系列怪现象,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学生用大学四年中最能学到东西的最后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把心思大部分放在找工作上,几乎放弃了学习。这样的学生绝对是不合格的毕业生,学校还不得不让他们毕业。
取消大学一次就业率考核(包括主管部门考核和社会考核),是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要务。
至于“一批批文化程度可能不如八九十年代的初中生的所谓本科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你确定?你比较的是文史阅读量还是数学水平?
下一句“ 大部分本事没多少但眼界很高”我很同意,但原因是把现在的大学教育当做40年前的大学教育,是文章中说的“‘读书等于预备做官’这种传统观念”。其实现代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六十年前初中生可以直接做的工作,现在大学毕业生不可能直接做,而六十年前的初中生在现在也不可能做(也胜任不了)同样的工作。
我父亲是60年的大学毕业生,而我在工作三年后就有能力对他的工作进行重要帮助,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和知识的进步。
“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流传了n多年,终身学习的理念尽人皆知,普及大学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文化水平低的人口是负担,文化水平高的人口才有人口红利。建国初我们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是印度的一半,个别指标是印度的五分之一,现在如何?建国初期普及扫盲教育是我们赶超印度的第一步,大学扩招则是我们甩开印度的第一步,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和完全普及大学教育可能是我们甩开美国的第一步。
但民众把这政策玩坏了,又反过来说政策不好。
像读大学,怎么会没用呢?
有些读不成大学的人,跟图书馆自学也要学,图啥呢?
读大学没用,是你自己压根就不是想读大学,只是想弄个能换更多钱的文凭。
说白了,是你想拿文凭骗人,结果骗不到了反而埋怨人家不上当。
1.扩招的时候全国处于经济大环境非常差的时候,刚刚经历了1998年的下岗大潮,扩招之前高等院校是包分配的,但就算包分配,很多大学生也不想去,更想去外企和民营企业。甚至在北上广都有人因为不愿意被分配而报考市属院校或职高。没有设想到未来经济会发展这么快,每年考生会这么多。
2.该计划单列市因为历史原因高校较少,如果扩招,就可以凭借地方财政和经济实力的相对优势招收到比较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或者吸引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到该地办分校,没有扩招的大背景,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3.该计划单列市九十年代末已经出现了大量富裕阶层,扩招前考进大学很难,如果不扩招,这些人会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与其让外国特别是东南亚等地学校挣走国人的钱,不如我们自己挣。
4.高考升学率太低的话,很多父母有可能为了孩子未来的升学离开本市,从而失去人才甚至税收,所以得扩招,拴住这些人。
5.目前来看,弊端越来越多,大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和比较努力的老师兴奋点主要在发文章上,对做实事或者产学结合缺乏兴趣。但不爱学习的学生和不太称职的老师,可能连写一篇好的文章的能力都不太够。虽然培养非常粗放,但数量足够大之后,里面总有一些比较好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对产业转型升级乃至基础研究发挥一定作用。此外,扩招后大量学生所产生的消费,其作用对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作用非常大,养活了不少人,比不扩招时候要好。
6.从企业反馈来看,不止一个企业给我开玩笑说,复转军人比很多985毕业的本科生还能干,咱们人民军队现在技术性越来越强,很多系统和装备体现了军民融合的特点,干部和士官动手能力强,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丰富,我觉得未来也是可以和高校形成一定的互补。
我亲身经历就能够说明扩招的伟大。
本人94年上大学,那年全国本科招生才30多万。
我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全班33名同学。
98年毕业到深圳一个多月才找到工作。本人专业课全优,是唯一毕业设计有代码有实物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香港公司,老板要求一个月搞定一个项目否则走人。我一个月把项目做好了。
全班只有四五个人搞研发。为何不扩招找工作这么难?深圳那时多是三来一补,要啥研发?
正是扩招后大量廉价的工程师让很多公司从山寨起家完成技术、资本原始积累。这就是为啥深圳没啥高校却成了中国科研最强的城市之一。
美国百试百灵贸易战,科技战为啥对中国不灵了?企业最重要的三要素:市场、资本、技术。美国最无法控制的是技术!中国海量技术人员是推翻美国霸权核心力量。
美国虽然有很多高科技人才,很多高科技技术,但一项高科技产品要落地普通人能消费的起,却需要大量的中低技术人才。
很多人总是瞧不起中低技术人才,这些人中低技术人才付出多回报少,承受很大的压力,未老先衰。
大部分蓝领工作是可以被跨国取代的。大部分重复性工作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的。
我认为扩招是伟大的。扩招不仅铸就了无比强大的科技底座,还提高了教育公平。我在厂矿子弟学校上学,12个班级最后只有四五个学生上大学。5-600学生真只有四五个学生够格上大学吗?我哥中考成绩比市一中高几十分却因为扯皮的制度留在子弟学校读高中,最后也只考了中专。他同届跑路子去了市一中的基本都考上重点大学。
虽然本人因为扩招被卷的很是狼狈,但扩招对于国家对于大多数人利远大于弊的。
高校有很多问题,这不是扩招导致的。是高校不适应扩招,没有服务好扩招。
至于招工难,难道血汗工厂是终极目标吗?提高待遇,善待工人才是解决招工难的出路而不是逼迫别人没有别的出路不得不进厂。
善待我们的国民吧,不要断了他们向上的路。我们不是不能吃苦,不是不能牺牲,但一定要看到光明!
第一,大学扩招可以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当时的中国是非常落后的,这是目前年轻一代是无法想象的。而要改变当时的落后面貌,只有奋起直追,加快高素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情,而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教育,没有扩招就没有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
第二,60后应该都知道,在60后那个时代,大学是非常难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记得当时我所在的中学,一届高中毕业生通常都有五六百人,而其中能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的能有十个八个就狠不错了,数量是非常少的,根本满足不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至于后来又有了各类成人学校,也就是为已经工作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再提供一条深造的路子,由此可见当时国家建设对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
第三,大学扩招,不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建设人才需要,同时也为每一个有条件、有理想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不可缺少的步骤。因此,大学扩招,于国于民都是绝对的好事,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站在今天这个角度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确实存在困难,但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文科生过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是主要原因,对此个人建议有三:
第一,高校文科教育确实应该限招了,因为社会已经无法给海量的文科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了。
第二,国家出台的中考分流政策应该刻不容缓的加快实施。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智商、情商而言绝对是不同的,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走不同的道路最终适应社会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一种说法在呼喊,那就是“中考分流剥夺了孩子上大学的资格”,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第三,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家庭都把“尊重孩子的选择”放在第一位,忽视社会的实际需求,其结果就是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数理化有壁垒,那我就学文科,躲开这个壁垒”,导致文科专业在全国各类高校遍地开花,这也导致目前文科生的就业难,这个观念也需要尽快转变。
应该是,扩招把全体公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了!
做为大学教师,我一直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为了实现这个伪命题而对大学进行一次就业率考核,是降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罪魁祸首。
文章说得对。
大学教育只是高于高中教育的一个教育阶段,而不是职业教育。大学毕业生没有具备完全的从业能力,强求毕业即就业,就会造成一系列怪现象,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学生用大学四年中最能学到东西的最后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把心思大部分放在找工作上,几乎放弃了学习。这样的学生绝对是不合格的毕业生,学校还不得不让他们毕业。
取消大学一次就业率考核(包括主管部门考核和社会考核),是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要务。
至于“一批批文化程度可能不如八九十年代的初中生的所谓本科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你确定?你比较的是文史阅读量还是数学水平?
下一句“ 大部分本事没多少但眼界很高”我很同意,但原因是把现在的大学教育当做40年前的大学教育,是文章中说的“‘读书等于预备做官’这种传统观念”。其实现代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六十年前初中生可以直接做的工作,现在大学毕业生不可能直接做,而六十年前的初中生在现在也不可能做(也胜任不了)同样的工作。
我父亲是60年的大学毕业生,而我在工作三年后就有能力对他的工作进行重要帮助,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和知识的进步。
“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流传了n多年,终身学习的理念尽人皆知,普及大学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文化水平低的人口是负担,文化水平高的人口才有人口红利。建国初我们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是印度的一半,个别指标是印度的五分之一,现在如何?建国初期普及扫盲教育是我们赶超印度的第一步,大学扩招则是我们甩开印度的第一步,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和完全普及大学教育可能是我们甩开美国的第一步。
体面的,专业对口的饱和,而高学历光环下,又不肯打螺丝。尤其是一些专业水平很低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更不能胜任专业岗位。就业难在这里。
个人并不赞同“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和完全普及大学教育”,这种忽视个人能力差异,搞绝对公平的路子,是理想主义。教育本来就应该分级分类,按学生能力匹配不同的教育模式。
谁都不能否认,有相当部分学生天资原因,完全不适合就读高中大学。但并不是说他们无用,只是高中和大学教育不适合他们,而学习难度低的职高--职业技术学院路线更适合其走向社会。
如为了公平不区别对待,把天资差的也搞去读大学,问题是,以大学绝对专业的知识领域,他们学的了吗?有没人问过他们学不学的了?无论学与不学,好与不好,都混几年发个学历,实现人人学历平等就行?
那,大学,到底是给人生镀金的地方,还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地方?人人捧着一本大学学历自诩为“人才”,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不会带来更大的就业以及社会问题?
“本事没多少但眼界很高”“一批批文化程度可能不如八九十年代的初中生的所谓本科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本来就是扩招,放进来一批不适合就读大学的学生,混迹几年毕业后带来的社会现象。
然而,都走高中大学,实现公平对待,是大多数人想要的。但,这就如同集体吃大锅饭,实现人人公平,但又指望人人都能大公无私又勤奋的做贡献,忽略了人性,最终反而严重地降低了整体的能力。
--------------------------------------------------------------------
高等教育改革早于大学扩招。当年改革的目标有一条今天仍然在,就是国际化。其内涵实质就是学欧美,最主要是学美国。。。当年的理由也不言自明,美国是最强的那个国家。。。在当年的背景下,任何辩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
很多东西不了解历史背景,抛开事实是根本说清不楚问题的。美国70年代末经济上推出新自由主义,80年代开始就在搞转型,经济转型,教育也在转型。当年也是一轮持续的加息(一度达到13%的联邦利率),将留在海外的美元吸回。由此带来外部与內部后果,外部后果就是一大堆国家的债务暴雷,大宗商品暴跌;内部后果就是美国仅存的实体制造垮掉,制造业没法在这么高的利率下生存,失业率走高。基本上“放弃“金融监管,大搞金融创新,配合政府举债,通过推出”星球大战SDI“这样的计划来扶持高技术产业,比如软件,芯片,很多高端的制造能力,研究设备的公司,这个时期的软件和芯片这类企业此前已经经历了几轮洗牌,在长达10年的时间之内获得极其稳定的政府订单,每年约300亿美元的支持. 同时金融创新需要大量的题材做支撑,高技术与高资本的结构就是这个时期真正逐步成型的。到90年代,美国一统天下,教育也完成了适应这类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个时期普通的制造业基本转移出去,而比较一般的蓝领工作岗位的工人培训并不在一般大学里。中国80~90年代学美国教育抄得就是这样的教育,但是存在先天不足,首先是教育资源不足,其次是与本国产业结构不匹配。。。出现学无所用,只能国外就业是必然的结果。
--------------------------------------------------------------------
大学扩招是99年推出的,是应对97~98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扩招数量是按照每年的应届学生与GDP增速核算的结果。制造业为主的时期GDP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贡献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当年各地喊的"7上8下"指的就是如果GDP增速低于7%, 每年就会少创造约200万左右的岗位(假定入职的人不挑岗位),而高于8%会有通胀压力。随者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数值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这些年大学扩招的基本逻辑。。。
但民众把这政策玩坏了,又反过来说政策不好。
像读大学,怎么会没用呢?
有些读不成大学的人,跟图书馆自学也要学,图啥呢?
读大学没用,是你自己压根就不是想读大学,只是想弄个能换更多钱的文凭。
说白了,是你想拿文凭骗人,结果骗不到了反而埋怨人家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