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
谢咏~为什么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
本文由中国易经文化老师谢咏分享阅读,旨在分享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人文记录,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你可以对人说:“勿忘我。”
但是否会一直记得,还是转身就忘记,对方说了算。
生活中少了朋友,就像少了一道光一样。但是日子还要过下去,别无他法。
原来,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来则聚,水走则散。
01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几个人聊得好好的,忽然有人插进来,开口就反驳。气氛顿时就没有了,不得不转换话题,掩饰社交的尴尬。
一开始,你会迁就对方,担心失去一段感情。
到后来,你发现对方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好迁就的。当你回怼过去的时候,感情就荡然无存了。这一刻,你不会忧伤,反而有一丝快意。
历史上,有一对特别好的朋友: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李世民手下的大臣。
为什么他们的友谊,能长久,其根本是“方向一致”。
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们都在幕府工作,是同事。幕府里很多人,都要外调。房玄龄及时提醒:“谁离开,都不打紧,唯有杜如晦,不能少啊。”
有一段时间,唐高祖认为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是手下人挑拨的。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软禁起来,不能谈政事。
但玄武门事件发生之前,房玄龄和杜如晦惊人地一致,选择了“复出”,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
《旧唐书》里说:“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摸清了对方的底细,也知道自己一定需要对方。这样的友情,着实难得。
回头看,历史上的“房谋杜断”,也应该是就此一例吧。
再看看和我们走散的朋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并不是你想要的;他们对你的安稳,也是大道理,并不会戳中你的心思。
在成长的历程中,人会形成三观,并且按照自己的三观去寻找朋友。但是找了很多年,也不见踪迹。
谁都不愿意安排一个如刺猬一样的人,在自己身边。自己也不愿意拔掉所有的刺,去靠近别人。各自为政,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利益不同,不必同行。
小时候,我们不知道追求什么利益,因此有很多玩伴。
游戏之中,输了或者赢了,都没有关系,大不了明天继续比一比。
上学的时候,都想拿第一名。但是第一名是对成绩的认可,并没有妨碍到别人读书。
或者说,同学之间的利益,就是好好读书,非常单纯。
为了上大学的目标,因此愿意和同学携手。
心想,反正各自去不同的大学,现在和同学,有什么好争的。
走出校园,柴米油盐贵的困扰就来了。还有成家立业,为了在某行业立足,争取到某一段爱情。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18-25岁是所谓的“成年初期”,这段时间里,我们会认知感情,也会发现“孤独”的客观存在。
依靠朋友去驱赶孤独,其实是让自己很难受的一件事。终究会明白,合群的人,越发孤独。
接近的人越多,得到了利益越少,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利益。这是自己不想要的结果。索性,习惯独来独往,在社交的过程中,也是逢场作戏而已。
《礼记》中说:“同门为朋,同道为友。”
原来,朋友两个字,要拆开来看。一起读书,同为某个人的门生,就是“朋”;一起走某条路,获得某种利益,才是“友”。
从“朋”变成“友”,是很难的。没有朋友,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毕业十几年之后,再组织同学聚会。每次都无法全部到齐,有的人一次聚会也不会参与。
都各奔前程了,还有什么好聚的。
03
困难不同,不必共鸣。
《伊索寓言》里说:“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与帮助,不可在事情已经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好朋友,就是患难与共的人。并且在困难之中,最容易见到真情。
可惜的是,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很容易被人排挤。
不信,你穷一次,就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亲戚朋友。
还有另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共患难的人,也会“互掐”。底层的人,人踩人,总想自己能脱颖而出。互助的可能性,比高层次的人群,更少一些。
“罗平警方”平台上,有一个例子。
在罗雄街道,王某用货架,摆地摊,卖衣服。
米某认为,货架放在自己的小店门口,影响了自己的生意。
双方发生了争吵,还含泪各自的亲戚和熟人,加入争吵。造成了一群人互斗。
类似的例子很多。有的兄弟,为了争夺父辈留下一小块地,都能大动干戈,唏嘘。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情绪价值”。
也就是说,每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和对方产生共鸣,促进一段亲密关系。彼此也能提供情绪价值。
想法很好,但是谁都有自私的一面——若是自己比对方更快摆脱困境,那就好了。因此,情绪共鸣,可能变成“情感利用”。
困难如饮水,冷暖自知。
04
生活推着我们在走,昨天认识的人,也就是今天回忆起来的某某。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了这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来人往,都是缘分,好好珍惜就行,如果你太较真,反而输了。
谁的社交,不是一半遇见,一半再见?
既然注定要走散,那又有什么难过的呢?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
本篇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