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小型洲际导弹RS-26为何黯然退场
最近,俄罗斯塔斯社报道,由于资金无法同时支持“前卫”(Vangard)和Rs-26“边界”(Rubezh)两种导弹的研发,原本在2018-2027年俄军发展纲要中计划同时服役的这两种导弹当中,“边界”导弹不再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换言之,这种导弹的研制工作,将会被搁置。
RS-26导弹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导弹。
俄罗斯和西方对于这种导弹各执一词,俄罗斯方面称这种导弹是射程10000公里的小型化洲际导弹;而美国则认为它是借“洲际导弹”之名,重新“复活”的SS-20(RSD-10)导弹。
RS-26导弹推测图,作者设想这是一种小型洲际导弹,有3级火箭,采用MIRV
亚尔斯导弹发射车和“边界”导弹发射车对比
而关于RS-26的具体技术,各路消息就更是混乱。
究竟这种导弹是什么样子呢?因为俄罗斯到现在没有公布过它试射的照片,所以大家的猜测,基本就只有俄罗斯媒体互相矛盾的只言片语。
唯一真正确定的一件事,是这种导弹是机动式发射车,而且用的是6轴的MZKT79291,由明斯克生产。研制期间,俄罗斯也曾考虑,使用俄罗斯本土的“卡马斯”厂生产的卡马斯7850系列中的一种车,例如6轴的卡马斯78509来搭载这种导弹,不过因为卡马斯厂开发新车的日程赶不上俄军的要求而作罢。
白俄罗斯明斯克车辆厂的KMZT-79291型TEL车是12*12底盘,采用650马力柴油机,算上搭载的装备,全重在80吨以上。而在研制阶段,还曾考虑使用MZKT79292型,这是一种5轴车,最大载重量35吨,但据报道因为载重量不足,最终也未被考虑。
由此推测,RS.26导弹的重量应该在36-40吨左右
“边界”的重量尺寸与当年的“先锋”中远程导弹相似
这一重量基本接近苏联时期研制的RSD-10“先锋”(Pioneer),RSD-10导弹射程为5500公里,其主要任务是携带核弹头威慑欧洲国家。后来随着美苏签署“中导条约”而被废弃,换取美国拆除部署在欧洲的“核战斧”和“潘兴”导弹。
RS-26导弹目前已经进行过4次成功试射,两次射程在2000公里,两次6000公里,还有一次失败。
由于其试射的射程较短,被美国指责是违反中导条约,试图重新部署中程导弹。而俄罗斯则宣称这种导弹具备洲际射程。
2015年,塔斯社称,RS.26导弹是在RS-24“亚尔斯”基础上研制的,为2级火箭发动机结构。
同时“消息报”等则称,RS-26导弹采用了全导多弹头原理,每个弹头有独立制导舱——但在2017年俄罗斯世纪试验使用这种技术的是RS-24“亚尔斯”导弹的某种改进型,或许这是用来验证相关技术, 并非为RS-24专门研制。
亚尔斯导弹的技术水平在白杨、白杨M基础上再上一层楼,达到了美国MX导弹同等水平
此外,有俄罗斯媒体提到,RS-26是在RS-24“亚尔斯”基础上,研制的一种二级导弹。
这些只言片语总是互相矛盾,究竟RS-26什么样子,恐怕在这一项目被搁置的情况下,未来人们也很难再看到更多相关消息,除非它被送到博物馆。
根据现在已有的消息,可以做出两种推论。
如果我们相信西方的说法,那么RS-26是一种用于打击欧洲国家首都和西欧境内重要战略目标的中远程导弹——然而这可能有点不符合现在俄罗斯的战略需要。因为如今已经不是冷战时代,俄罗斯并没有随时进攻西欧各国的打算,后者也不会准备向苏联发射核武器。
而且以现代技术,射程5500公里,去打击西欧是有点过剩,俄罗斯直接在靠近欧洲的地方部署巡航导弹或者射程2000-30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就完全足够了。
所以,笔者倾向于相信俄罗斯自己的说法,这种导弹是采用全导式分弹头设计,携带多个分弹头,每个弹头有独立的第三级火箭。
当年美国的侏儒导弹起飞重量只有13.6吨,射程可达11000公里
这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美国“侏儒”放大版的洲际导弹。
美国1992年试射成功的MGM-134“侏儒”导弹,全重仅有13吨,射程高达11000公里,这种“小打远”的导弹虽然只能携带一个47万吨的单弹头,但用来摧毁大城市目标,是完全足够了。
RS-26导弹可能就相当于用一个较大的助推器和第二级火箭,将2或3个带有第三级的弹头送入弹道,各分弹头各有第三级火箭。
实际上侏儒导弹之所以能打那么远,因为投射重量仅为300公斤。而相比之下,俄罗斯之前“亚尔斯”所使用的弹头可能要重不少,但俄罗斯当然也能做出类似重量的轻型弹头。那么如果运用全导式技术,就可能实现类似“侏儒”那样的“小打远”的目标。而这可能也是为何RS-26前面几次试验射程都不远的原因,因为它并没有进入到全导式分弹头试验阶段。
当然,这仅是列车长的一种猜测,是基于俄罗斯《消息报》等并不算特别靠谱消息源的说法做出的推测。
如果RS-26就是用来投射单个弹头,利用RS-24导弹的第一、第二级将一个小型的第三级投射单个弹头,那射程达到12000公里就更轻松了。
苏联在固体燃料洲际导弹性能方面其实一直落后于美国,但在机动部署方面较为领先
关键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俄罗斯要开发RS-26导弹。
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是替换现役的“白杨”和“白杨M”导弹。
俄罗斯现役“白杨”洲际导弹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服役的,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进入部署的公路机动式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白杨”导弹本身和发射车都还有一些不成熟和完善的地方。
俄罗斯最近几年已经在进行“白杨”寿命检验试射,因为如果不进行试射,已经不能确定这些导弹是否还能正常工作了。
所以俄罗斯肯定是需要一种导弹来替换“白杨”的。
现在大国间洲际导弹的竞争,主要是在突防能力上竞相提高——而且对于美俄来说还要考虑不能突破STARTS条约的限制。
目前,美国已经计划研制新一代的GBSD洲际导弹和LRSO空射核巡航导弹,俄罗斯自然也需要新一代导弹与之抗衡。
美国民兵3导弹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法继续用下去了
而这方面,“前卫”导弹的高超声速技术,显然是比来自冷战时代脑洞复活的“全导式”技术更加有效。但同时,研制高超声速技术的难度与消耗的经费也远超过后者。俄罗斯选择将经费集中起来突破高超声速技术,自然就要在RS-26这样相对“传统”的技术方面减少花销。
尤其是,在2016年、17年俄罗斯终于成功试射其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后,对于高超声速技术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原本还可能考虑用RS-26“保底”的想法也已经没有必要了。
波音、洛马、诺斯罗普、轨道ATK公司纷纷表示有兴趣参与GBSD下一代洲际导弹研制,但是这种导弹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家还没想好,但可以肯定,得上高超声速技术
此外,俄罗斯停止富有争议性的“边界”导弹的研制,也可能是对美国的一种表态,即俄罗斯无意挑起新的中程导弹竞赛——俄罗斯的情况和中国不同,莫斯科是一个很容易被中程导弹威胁的目标。
也正是因为如此,俄版“侏儒”RS-26黯然退场,也就是各方面都比较说得通的事情了。
今天,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第12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获奖项目中,就有不少关于高超声速,尤其是高超声速导弹技术的相关信息。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时间其实早于美国媒体开始大肆炒作——我国多种先进高超声速导弹在2014-2016年间纷纷取得技术突破。
正如冷战期间的技术竞赛一样,一旦一个主要大国在某种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占据领先地位,那么其他国家必然立刻跟进,并且抛弃他们之前曾经开出的种种脑洞。
RS-26,可能正是属于在高超声速大潮下,被抛弃的可怜失败者。
洲际导弹最大威力终究是在发射井里,大家都不希望看到这一幕的嘛
有时候,“无意间”的一句话,会伤透对手的心啊……
俄罗斯如今的战略武器发展,其实很多可以追溯到2014年普京亲自召开的那次会议,也就是“波塞冬”鱼雷的画面首次在电视上意外曝光的那一次。
至今,“雨燕”巡航导弹已经进行了试飞,“波塞冬”核鱼雷的微型反应堆也已经造出陆上模式堆,“前卫”战略高超声速导弹进行了试射。
但这其中,真正具备使用价值的,可能也只有“前卫”导弹一种——随着RS-26被放弃,“雨燕”和“波塞冬”鱼雷,或许会被放弃——就像历史上它们的祖先曾被洲际导弹打进坟墓里一样。
战略核竞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全世界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不论愿意不愿意, 我们将会见证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