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份的中华老字号黄则和第二代传人走了
问道者 李 百
10月7日,中华老字号厦门黄则和第二代传人黄荣华去世,享年72岁。盖棺定论,谁都不能否认,黄荣华并不是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字号传承人。
厦门有12家中华老字号,黄则和是其中的领头羊,黄荣华曾经担任厦门老字号协会第一任会长。软糯香浓的花生汤是黄则和的招牌菜,在黄荣华的带领下,黄则和早就不拘泥于花生汤,今天的黄则和拥有百来家连锁店,产品战线早已从厦门传统小吃拉到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烘焙和茶点。
黄则和是黄荣华父亲的名字,黄则和有五个儿子,黄荣华排行老三。接黄则和的班之前,黄荣华其实是一位木匠。按照黄荣华儿子黄世伟的说法,爷爷对手艺传承很严格,一种手艺只有反复练习、达到他的要求后,才能继续学习下一种,父亲最终坚持下来,得到了爷爷的认可。
黄则和祖籍泉州晋江,祖辈早年携家带口来到厦门谋生。花生汤在泉州喜宴中经常被奉为最镇宴的甜品,初来乍到的祖辈为了生活,便把泉州的花生汤做成了生意。祖辈在家里做好花生汤,然后挑到人流密集的鹭江道和轮渡码头一带兜售。
黄则和花生汤之所以让食客回味无穷,源于制作工艺。黄则和采用的原材料是沿海沙地种植的花生,与内陆花生的不同,沙地花生比较柔软,容易煮烂。早年黄则和花生汤采用的燃料是锯末,锯末烧不旺,架上大铁锅闷煮一个晚上,花生的软糯和香味都会被煮出来。
由于花生汤的生意不错,黄则和子承父业,并进一步发扬光大。1945年他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店招,在靠近轮渡的地方开起了黄则和花生汤店,门店几经辗转最后在今天的中山路22号扎下了根。
众所周知,老字号大多经历过六七十年代公私合营的特殊发展阶段。不太一样的,黄则和花生汤店在公私合营后先由黄荣华承包经营,接着改制国有成份退出,黄荣华正式成为黄则和花生汤店的第二代传承人。
黄则和花生汤店地处厦门商业中心,只守着这一亩三分地,黄荣华应该也能过得不错。显然黄荣华不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但求变应该不是一时兴起,九十年代后期,以向阳坊为首的台湾烘焙企业相继涌入厦门,台式中秋月饼的红火让厦门的不少老字号都受到了刺激,2000年前后,个别向阳坊加盟店一个中秋旺季就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在那个月饼属于酒店专利的年代,台资企业的异军突起让厦门不少老字号都嗅出了烘焙行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
就是在这波风潮的驱动下,黄荣华带领黄则和在厦门老字号里率先突围。2001年,黄则和开出第一家加盟店,并于2007年在同安建成流水线加工厂。黄则和的产品线也不断丰富起来,从传统的花生汤、肉粽、菲菜核,扩充到面包、月饼、馅饼、年糕、凤犁酥等。
在传承祖业上,黄荣华确实做到了“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在黄荣华手上,两次改造了中山路旗舰店,用一次性碗筷取代传统陶瓷餐具,让这家传统门店接近了时代。
2000年,对标背靠背顾客几乎每天都要排队的海滨大厦必胜客,黄荣华另起炉灶开了一家比萨店,起名为“麦客隆”,兼卖炸鸡翅和牛排,以实惠价格直接单挑必胜客。同年又异地扩张,把黄则和的战线拉到了马鞍山。今年,黄则和尝试抖音带货,黄荣华又饶有兴致地讲起了黄则和的故事。
尽管黄荣华的有些布局并没有收获成功,黄则和的表率作用还是吸引了厦门不少老字号的学习和效仿。特别是对厦门传统小吃的开发和老字号的连锁扩张模式,直接导致了不少厦门老字号产品的同质化。
黄荣华去世后,厦门老字号协会新一届名誉会长杨毅专门写了一篇悼文,杨毅在悼文中说:敢于试错、勇于创新是黄荣华擦亮黄则和这块招牌的底气,更是黄则和品牌屹立至今,从一众老字号中脱颖而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