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否崛起的最关键性争议:缺少中国前三十年公平正义的社会改造,工业化可行性?

印度能否崛起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撇开大量国际政治因素这些外因,从内因的角度,最核心的争议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经过中国前三十年彻底的社会革命与梳壮筋骨,印度到底能不能以相对龟速的进展方式,在拉长的时间段里,逐步完成中国2000年以后那种惊才绝艳的突飞猛进。或者说在缺乏了土地改革,男女平等,社会公平正义等意识形态的大洗礼与人际关系的大改造,摸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这块石头去过河,印度能否实现生产力的跃迁,通过生产力发展来回头补课,走出第三种不同的工业化成功之路?

​中国前三十年的基础性社会化改造,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对中国的工业化成功最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是当你饭量需要吃7个馒头才吃饱,不能绕开的前3个馒头。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其实是对人的培养与动员,同时对资源,产业等各种要素进行复杂的适配。统一的大市场确实不是自然而然得到的。但是,中生代的一批工业党或者学者,他们可能不太认同中国前三十年对工业化的积极影响,比如他们可能把中国工业化成功的权重,百分95以上都归因到改革开放。所以对印度的崛起就有了非常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人多的大一统经济体,发展中自然会找到出路,任何制约发展的负面因素与熵值在拥有海量人口红利的因素面前,都会自动化解。

中国GDP反超印度其实是1993年开始,其后才越甩越远。印度能否真正实现崛起,这是很有意思的大型社会观察样本,也是文科生不能服人的原因,文科生的许多结论需要长达半个世纪的观察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最终评价,而别人对文科生本来的期待是能有洞见性的正确预判,但等到能真正看到结果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印度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里看似发展不错,但是还没有一锤定音的让人决定性信服的成绩。

第一就是印度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增加极为缓慢,这点非常关键,众所周知印度的GDP统计本身水分甚多,而GDP绝对值的增加,直到2016年开始印度在世界GDP里占比才重新突破百分3(印度GDP1964年占世界百分3然后逐渐掉到百分2以下,这些年缓慢回升到百分3),这还是吃了中美贸易战的产业转移红利。这让人觉得印度只不过人口增加,跟随全世界GDP增长的红利自然而然水涨船高,和平时期GDP这种涨幅显得一般了。要知道世界上不少国家第一缺乏主权,第二有的还在战乱中,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长时间明显超越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那跟自己以前比进步良多,横向跟其他国家比只能属于原地打转。

第二就是印度自身的制造业在GDP里占比反倒降低了,走了一条先服务业后制造业的另类发展路线。印度工业反哺农业只能说聊胜于无,2021年印度的粮食产量3亿吨,和中国1978年水平相当。2021年印度人均粮食产量232公斤,相当于中国1950年的人均水平。。

当然印度也有亮点,基础设施有所进展,发电量逐渐突破了全球发电量占比的百分6,虽然远不如中国发电量在全球占比突破百分30那么亮眼。但印度的规模优势终归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印度上次的农业改革失败,就是根植于社会化改造远远不够,日本在印度的高铁修建进度阻碍重重,印度虽然能以规模优势吸引到相当一部分外资投资,但想以此完善工业体系依然如杯水车薪,完善工业体系是各方面要素统筹安排形成的化学反应,过程非常艰辛。印度工业发展完成了第一步吸引外资让发电量得到增长的证明,但第二步让人信服的证明应该是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是经济与工业化最优先级的任务,吃饱饭才能提升全民身体素质。

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工业化过程会有许多胶着在一起产生阻碍的负面因素极难克服,看看部分发达国家如火如荼的去工业化历程就知道。不但建立与完善工业体系很难,制造业的守成也很难。

中国工业化成功,最基础的底层逻辑根植于中国的几千年文化,“民为重,社稷次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达则兼济天下”等等民本与公平正义的追求。最终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土地红利,几十年时间几代人的奉献,全民卫生运动和扫盲,义务教育普及,独立自主吃糠咽菜的国防重工业,完善工业全产业链布局,几十年如一日克服各种阻碍的道路铁路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中国工业化成功的隐藏根基打的又深又厚,这才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能一飞冲天的竞争力壁垒,这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早更彻底的开放却没法取得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500

                                                        中国的发展成功让人认为你行我也行,忘记了工业化之路其实崎岖无比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