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重要还是硕士研究生学历重要?
社会学科的研究中经常会有一个“统计学失效”的现象,即在统计学意义上得出的结论放在个体身上就会显得错误乃至荒谬。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统计学得出的数据和结论是整体性的,而基于个体的结论则是个体性的,二者是相冲突的。
就以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的争论来说,无论你从大数据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而言,情况都从“概率”变成了“唯一”。如某人第一学历是三本,那么这件事情就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接下来对他而言,他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高一点。
那么说,对于一个普通的三本学生而言,到底是一个普通三本学历更好呢,还是三本+985研究生更好呢?
毫无疑问,985研究生能带来的上限提升是很大的,至少能比他本科时候的选择高很多。
你可能会说,那你举的例子是第一学历比较差的,若第一学历比较好呢?
假如你第一学历比较好,你还是会发现,在你能选择的就业方向里,想要往上再升一步,依然要看学历层次。如在金融行业,固然要看本科出身,但清北本和清北本硕之间,在表现相同的情况下,大概率也还是会要后者对吧?
所以,在现实中,你就会发现,理论上说最不应该为第一学历发愁的群体,升学率反而是最高的——根据之前清北发布的统计数据,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含保送、出国等)的比例达到了70%~80%以上。
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统计学失效的经典代表。无论你在统计学意义上如何论证第一学历与最高学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中,之于个体的选择,大家的共识却是提升学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如开头所讲,当观察的视角从整体聚焦到个人身上的时候,个体的经历就具有了唯一性。而对于个人来说,即便他有再好的第一学历,但他想要找到更满意的工作时,如果没有更好的家庭、资源、人脉等背景的支撑,更高一层次的学历也仍然是获得更高工作的敲门砖。
而拿“一个985本科胜过三本+双非硕”这种例子来论证第一学历重要的错误之处在于,这个例子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但是在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因为你不可能把一个人劈成两半,让其中一半读985本科,另一个读三本然后再考个硕。
既然如此,那么在第一学历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且不可更改的情况下,讨论第一学历重要还是最高学历重要也就变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除非有一天,提升最高学历变成了一件负收益的事情,否则这个问题就没必要再过多讨论。
而现实中,大量的提升了最高学历的人之所以觉得第一学历重要,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原谅我说话难听——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完全不考虑社会上某些工作岗位的“容量”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就拿高校找教职这事来说吧,全国的双一流院校加起来一共也就100多所,再加上一些区域性的强势院校,加起来也就两三百所。一般来说,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年能引进的教师人数多则三五个,少则一两个,即全国的“好学校”相关专业一年能引进的博士也不过一两千。
以过去这二十多年中国大学的扩招力度,想在每年毕业的博士里找出1000个本硕博985乃至国内本科、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都没有任何难度,如果你没有拿得出手的硬性成果,那些好学校凭什么要选择一个普通本科出身的博士呢?
在我看来,对于那些第一学历相对一般但考上了名校硕博的人来说,想要知道自己的规划是不是合适,有一个很简单的做法,那就是直接问身边的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都很好的人。
打个比方,你是三本毕业,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那么你就可以问同班本硕都是北大的同学“你毕业后打算去哪儿工作”。假如人家说“我想去XX”,那么你就别打这个地方的主意就行了。接下来,可以再问问本科211的同学他们去哪儿,以此向下。大致问一遍,也就知道自己可以去哪儿了。
而假如你非要问“我们都是北大硕士,为什么他能去XX单位,我就去不了”——那人家当年考上北大的时候,你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