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我感觉有些不好说的国产化替代

一个让我感觉有些不好说的国产化替代

以下为2021年6月《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大亚湾核电站写的稿件,名字叫《大亚湾畔,蹚出核电自主运营之路》,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1992年7月,不到20岁的乔素凯从山西临汾的技校毕业,来到大亚湾核电站维修处工作。次年7月,电站首炉核燃料进场,他成为首批核燃料操作师。2005年之前,大亚湾核电站堆芯换料和检修工作基本由外方支持操作,但他们只讲“皮毛”,而且材料和设备要价很高,这让乔素凯“自己干”的念头日渐强烈。之后几年,他所在的团队攻克技术障碍,一举实现燃料操作与贮存系统自主维修,还把核燃料替换棒变成了“中国造”。

手执一截手指般粗细的核燃料替换棒,乔素凯来了兴致:“核燃料棒从堆芯取出后,为了避免燃料组件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在原位置装进一根等高的不锈钢棒。当时,外商报价20000元一根,我一听就火了。”

“不能让小小的棒子‘卡脖子’!”乔素凯随即联系国内厂商制造,但当时所需替换棒较少,要求却极高,很多企业不愿接单。他又找到东北一家钢厂,百般说服,对方才答应一试,经失败数次才炼出了合格材料。最终,中广核成功实现了国产替换棒入堆,每根造价仅有1000元。

怎么说呢,国产化替代是件好事,但是怎么感觉国产化替代不应该把市场做这么小,原来2万的市场一下子缩小了20倍,国产厂家看起来也赚不了多少钱,毕竟一根才1000元,一年也没多少量。核电站相对来说是高利润的产业,大亚湾核电站主要是售电到香港,上游的材料卖的价格高些也是有利于利润转移到上游的钢铁产业以及北方重工业地区的。

不知道当时报价的细节是什么,按理说外商卖2万一根,国产卖5000-1万一根也应该很有竞争力,为什么只卖5%的价格1000元,当时这家钢厂没有做市场调研,直接按照成本+利润的形式报价?

还是说产品虽然可以替代,但是寿命之类的比原装的少不少,所以卖这么便宜?还是因为国产化后外商也大降价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