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上大学,20岁读博士,克林顿曾给他写信,那个从少年班走出的神童经历了什么?
今年3月,百度总裁张亚勤宣布:将在6个月后,从百度退休!
从2014年到2019,现年53岁的张亚勤身为总裁,跟随百度度过了多次转型和艰难时刻,却在百度即将步入正轨的时候,选择了光荣离场,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意外。
但比起他与百度的“分手”,人们更关注他那闪闪发光的人生经历。
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13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3岁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3岁回国跟李开复一起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智囊团的核心成员。
在企业家里,他是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作“一个灵感的启示”;
在科学家里,他是企业家——他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个聪明脑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与张亚勤合影
图片来源:新浪科技
回首张亚勤在科技和商业领域缔造的一系列传奇,有人说,他是“全世界的财富”;还有人评价,“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总比别人早一步,甚至早好几步”。
当时光倒退回53年前,张亚勤小步快跑的传奇人生,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张亚勤
图片来源:百度
少年多磨砺,一波三折的入学经历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一个教师家庭的张亚勤幼年丧父,比同龄人更加懂事,而聪明的脑袋让他小小年纪就接连跳级。
1977年,刚刚十二岁的张亚勤已经跳级到初三。一年后,13岁的宁铂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的故事登上了《光明日报》,成为那个时代的“第一神童”。
宁铂
图片来源:Google
看完宁铂的故事,少年张亚勤形容自己“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那时,小小年纪的张亚勤已经显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思考,受到宁铂的影响,张亚勤决定也要提前高考,“我要上大学,我要考中国科技大学”。
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应届生才能参加高考。身为中学老师的母亲找到学校校长,想让他直接上高二——这是唯一能让他符合高考条件的办法,校长说:“亚勤很聪明,我也很乐意帮忙,但是他必须先考上高二的尖子班,那个班师资力量强,这才有上大学的机会。”
第一届大学生少年班部分同学和老师的合影
图片来源:新华网
当时距离考试只有半年,为了补上功课,他每天学习20个小时,连走路、课间休息都在背单词、做数学题。最后得以完成了高中两年课程,考入高二尖子班,拿到高考的准入证。
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张亚勤说:“与其心不在焉地学10小时,不如集中精力学1小时。”聪明加上专注,让他在从小到大的求学过程中拥有超人的效率。
然而,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而这段一波三折的入学经历,也显现出少年张亚勤对执行某项决策的执着信念。
中国科技大学
图片来源:中科大官网
这天,正在家里看书的张亚勤突然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冷汗直流。到医院一查,诊断是劳累过度引起的急性肝炎,必须进行住院治疗。
住院就意味着要放弃当年的高考,母亲安慰他,说他的年纪还小,可以迟一年再考。但张亚勤生平第一次反对母亲说:“不行,不考就等于彻底失败,一定要考。”
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帮他把复习资料拿到病房。就这样,在医院的病床上,伴着消毒水的味道,张亚勤一边输液一边学习,准备高考。
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和全国的60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那是“文革”后正式恢复高考的第二年。
1977年,恢复高考
图片来源:百度
十年上山下乡,无数学子在田间地头、牛棚猪舍旁刻苦学习,只为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从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考场上考生的年龄参差不齐,三四十岁的考生也很常见,甚至有些考生的子女年龄都比张亚勤大。
尽管年纪小,但在与成年人同场竞技的考场上,张亚勤的表现却丝毫不逊色,他的信心不输给任何一个成年人。
图片来源:Google
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尽管张亚勤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比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线还是低了十分。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和中科大失之交臂的时候,三位华裔科学家的一个创举改变了他的命运。1978年3月,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联合倡导在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李政道和杨振宁
图片来源:Google
少年班有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这时距离少年班考试只有差不多两个星期了,考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
那时候的少年班不像现在是统一报名,而是推荐报名,由老师推荐到学校,到市里,再到省里,一级一级上报。到真正报名时家人才知道报名程序,而这时候老师已经将考生名单上报了。离考试只有几天时间,报不上名,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了。
张亚勤没有放弃,他和母亲直接找到了省招生办。由于时间仓促,他连考试科目都不知道,只能借来一些很老的习题集翻看。
197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
图片来源:新浪教育
张亚勤当时已经闻名山西全省,如果他能成为少年大学生,也将是山西省的一大荣誉,所以当母亲带着他向招生办主任说明情况后,对方马上爽快地答应将张亚勤的名字加进考生名单。
皇天不负苦心人,7月的一天,张亚勤领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一时间,整个太原轰动了。
媒体争相报道这个“山西省的骄傲”,人们争相传颂着这个奇迹——“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比宁铂还小的大学生”。
少年班的同学正在聆听老师讲课
图片来源:百度
张亚勤描述自己在从家乡去学校的路上,看到墙上写着大幅的标语:“向张亚勤同学学习”、“掀起向张亚勤同学学习的新高潮”。
高智商给张亚勤带来了荣誉,但自从他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公布后,各路媒体都想采访这个太原“神童”,母亲则一一谢绝。她淡淡地对儿子说,“你没有什么好让人家学习的。你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
即使是出发之前,母亲还这样告诫儿子“名声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就这样,带着母亲的嘱托,12岁的张亚勤在这年秋季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合肥,开始了他本硕近8年的学习生涯。
少年张亚勤的硕士学生证
图片来源:百度
此后八年,当宁铂在“神童”的光环里纠结、而后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张亚勤则成了“神童”背后的隐形人,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调皮、捣蛋。
奔赴美国:3年拿下博士的高效学习者
比起“神童”的称呼,张亚勤更愿意将自己的成功总结为专注:“成功需要坚持和专一。即便比别人聪明,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张亚勤明白,成功比拼的是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公里,做事情不但要有深度,更要有长度。
图片来源:Google
在中科大攻读完硕士学位以后,张亚勤面临几种选择,一是在国内读博士,一是到德国去学管理。
虽然当年的张亚勤并不热衷于出国,但他的毕业论文引起了美国著名的通讯专家皮克霍兹教授的注意。这位任教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授,热情鼓励张亚勤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乔治华盛顿大学
图片来源:Google
于是在这样的契机下,20岁的张亚勤只身飞往美国,投身皮克霍兹门下。谁知道,到达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第二天,皮克霍兹教授就给了张亚勤8本书,让他在两周内尽快读完。
而张亚勤也如期完成了教授下达的任务,并在教授的领导下参与了一个研究班子,与国际卫星组织合作,解决通信卫星上的加密问题。在几个关键技术方面,张亚勤从理论到应用技术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图片来源:Google
期间,张亚勤强大的学习、工作效率,令导师和同事们惊叹不已。
1989年毕业前夕,张亚勤做博士论文做到一半时,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已经有人做过,于是只好从头再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亚勤还是完成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个满分博士论文。
就这样,张亚勤用3年的时间拿下博士论文并于23岁博士毕业, 并在导师的建议下进入Contel公司,踏踏实实地从事视频压缩的研究工作。刚加入公司时,他干劲十足,每天忙于做实验、写报告、发论文,虽然很辛苦,但乐在其中。
张亚勤博士毕业
图片来源:Google
因为投入,他效率奇高,每半个月就提交一次报告。这种频率在张亚勤看来很正常,却给其他同事造成很大压力,他们最快也要半年才能完成一份报告,最后,甚至连老板也让他把速度放慢下来。
于是张亚勤减少了交报告的次数,但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在研究期间发表了200多篇相关论文,其中有40篇被收录进IEEE Transaction杂志,被评为IEEE史上最年轻的院士,要知道一般来说,发表几篇就已经是学术大咖。
图片来源:Google
在这期间,哪怕公司搁浅了视频压缩的项目,张亚勤依旧专注于此,自己钻研。五年后,当Contel被GTE收购,张亚勤开始在视频压缩域大放异彩,为公司赢得了10亿美元的大单。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在上个世纪90年代。
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这是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高的学术荣誉,他成了这个协会100年来获此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时曾给他写信,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和比克-赫尔茨都曾由衷赞叹:“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
比尔·克林顿
图片来源:Google
这段辉煌的经历,在张亚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满了温馨的暖色调。而真正的事实是,当我们把一个人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似乎才能窥见更多的颜色。
回国:从科学家到管理者的华丽转型
在美国科研界闯出一片天地后,张亚勤没有就此止步。1999年,在美国已经荣耀加身的张亚勤应李开复的邀请,回国加盟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
自此,在微软、百度的从业经历让他成功历炼成为企业管理者。
图片来源:百度
上任伊始,张亚勤选择图形学、多媒体和用户界面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出著名的“五五军规”,即研究院每年要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全球前五大学术会议或杂志上发表不少于5%的文章。
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从不足10人,发展成拥有3000人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是除美国总部之外,微软规模最大、职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图片来源:百度
对于张亚勤来说,在加入微软的前五年更像是在完成一个科学家的工作,把全部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而在随后的10年里,张亚勤的角色变得多样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位科研者和科学家,企业管理者成为他的新身份。
在管理方面,张亚勤说:“世界永远在变化,事情要做好,大事上方向正确,小事上一丝不苟。每个人的管理方式、做事方式不一样的,要给他们充分的空间。”
图片来源:百度
在这样的心态下,张亚勤在这十年里,帮助微软组建了新的研发组织;回国后成立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构建一个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合作立足本地的完整研发体系;主导投资建设了中关村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和上海紫竹园区。
除了组织架构之外,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张亚勤从2010年起在微软内部启动了云计算,并一直积极呼吁中国建立自己的云计算大数据发展战略。
图片来源:百度
在微软的这16年,张亚勤像是一块磁石,持续吸纳了本地和海外的行业精英,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微软在北京中关村的研发团队俨然成为中国IT产业的黄埔军校,包括沈向洋、张宏江、林斌、张益肇、李世鹏等人全都汇集于此。
2014年9月8日,张亚勤宣布因个人原因离职,结束了这一段对他意义重大的人生旅程。
“我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加入微软时对公司的承诺,现在是时候听从心声、听从新的‘使命召唤’了。”张亚勤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6天后,百度对外宣布:张亚勤加盟百度,担任总裁,负责新兴业务。
图片来源:百度
张亚勤在微软工作了16年,在他认为完成使命后挥手告别微软,加入百度公司担任总裁,给自己寻找新的挑战。对此,外界更愿意将这一事件解读为:“PC时代的终结“。
在他离开微软的那一年,张亚勤的老同事、原金山集团CEO张宏江评价道:“亚勤出微软,一个时代的结束!”
如今,53岁的张亚勤即将从百度退休,但在他身后,一个AI技术帝国已然初具雏形。
图片来源:百度
参考资料:
刘世英 《张亚勤》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285339/
系列纪录片《中国故事》第九集·张亚勤 https://v.qq.com/x/page/h079799vygj.html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超常儿童教育40年,但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
精英说 40年前,中国家喻户晓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么样了?
人民网 张亚勤:顶尖科学家的管理者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