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强国之治:“理顺民意”才是“顺应民意”

提升集体组织度的最好方式是带领集体不断打胜仗。集体可小,小若一家公司,如能实现利润目标、年底发了奖金,就是“打了胜仗”,员工凝聚力会提升;集体越大,大若一个国家,若要让民众共同感受到“打了胜仗”,必是需集中力量、付诸时间实现的国之大事。因此,在国家前进发展过程中,需要用更多方式来保持和提升大集体的组织度。

民意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人亦知的道理。大国之治,民意格外重要。中国的社会政治土壤和历史文化氛围,强调政府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反对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可对立起来。这也从侧面说明,政府意志与人民意志并非时刻契合,存在因敌对势力作用而被割裂、被对立的风险。

强国之治讲求顺应民意,但把“顺应”理解为“顺从”是不恰当的。无数历史案例已经证明,在一些情况下,民意可以被裹挟,而政府一味“顺从”会出问题。传统观念中对“顺民意”的理解往往是不完整的,因其只描述了政府对待已经形成的民意的方式是顺其思、有回应,而未体现政府在民意形成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缺少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开展提升国家组织度的工作,宜将顺民意定位“理顺”民意,以大格局开启工作新篇章。

一、“妄乱”甚于“反乱”

“乱”是对国家组织度最为直接的打击。“乱”可以始于“反”,反是反对,指因民众在情绪上反对政府决策而产生的社会及舆论乱象;“乱”亦可起于“妄”,妄是虚妄,指因民众在认识上脱离实际情况而产生的社会及舆论乱象。很多时候,“妄乱”乍看起来是“激进的支持”,这种“支持”产生质变的界线是攻击对象的变化,产生质变的结果是支持政府决策的同时攻击政府。例如,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大部分民众与政府态度立场一致,但其中有一部分人“走极端”地认为“日本强排核污染水是变相向中国发动核战争”,鼓动“中国应宣战反击”,甚至“发射导弹‘核平’日本”——“核平”谐音“和平”,是“用核弹炸平”的网络缩略语,指通过用核武器彻底消灭对方的方式来解决纷争、获取和平;极少数人竟会因为中国没有这样做而“感到失望和愤怒”,觉得“政府过于软弱”。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去年佩洛西窜台,以及今年蔡英文、赖清德过境美国,均有部分网民因为大陆没有拦截甚至打击其专机而愤愤不平、发表阴阳怪气的言论;再如最近我们公布了最新的中国地图,有些网民特别自豪,不少自媒体刊文渲染“中国领土从960万平方公里变成了1045万平方公里”,传播一些看起来提气、实则反智的误导性信息和不实信息。这些情况乍看起来较为极端,但若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就会发现它们客观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大V网红”也在推波助澜,利用这种情绪“吸粉”获利;还有一些自认“聪明”的“冷静党”、“专业党”,则会嘲讽讥笑这些激进言论,不仅加剧中国民间舆论群体分裂与对立,也为敌对势力攻击中国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口实。

大环境不同,“因反生乱”、“因妄生乱”对国家组织度造成的损失分布也不一样。纵观环球古今,在政府孱弱、国家积弊的时期,反乱一般会是主要的出血点;但在政府强健、国家实力愈发厚重的时期,妄乱则会成为风险较大的挑战。当今中国,更宜关注妄乱发酵对社情民意的重构,警惕其所带来的认知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进行引导、应用和布局。

二、通过理顺民意来处置妄乱

妄乱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因为政府与民众之间难以实现彻底的信息对称。以中美博弈为例,围绕中美博弈,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事态复杂、牵涉面广,并非每一件涉及中美博弈的事,都能像贸易制裁、科技封锁、孟晚舟事件一样,被作为新闻广而告之。此中并没有阴谋论,只是很多实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不管何种体制、哪个国家,其政府都不可能事无巨细、毫无保留的把全部信息公之于众,民众无法掌握一些事的全貌或实情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工作目标不宜设定为消除妄乱,而宜设定为引导、应用和布局。笔者以日本排污入海、美政客窜台两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一是引导方面,巧借表面主题的氛围,理顺内里主题的民意。任何妄乱都有表面和内里两个主题,做好引导工作的关键,在于瞄准内里主题开展工作。

像是由日本强排核污染水而引发的,因为中国没有宣战甚至“核平”日本而心生不满、攻击政府的妄乱,表面主题是中国会作何反应,这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内里主题则是中国下一步开展对日工作的方式和格局,是否有调整的必要和空间,这宜是政府关注的事项。国家间的关系不是只有好、坏两方面,而是一些很具体的事,例如两国间相对地位的调整、打交道的方式的变化、平台机构的设置。政府宜把握激进言论客观存在的现实,围绕工作目标积极引导对日工作氛围的调整和构建,理顺开展对日工作在基调、方式、格局等方面的主流民意,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夯实自身基础。

二是应用方面,把握前期效应的影响,理顺后期效应的民意。任何妄乱都有发酵的过程,用好妄乱产生前、后效应的关键,在于使民众的关注焦点实现“回归”。

像是由美国政客窜台而引发的“因为大陆没有拦截甚至打击其专机”而心生不满、攻击政府的妄乱,形成之前的效应用的很好。去年佩洛西窜台前,大众舆论是充满自信、同仇敌忾的;但形成之后的效应用的不好,佩洛西窜台后,大众舆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内部分裂,且在一段时期内,“终究还是拿美国没有办法”的声音占据了主流。理顺妄乱后期效应的主流民意,关键在使民众的关注焦点回到佩洛西窜台这件事本身,而不是到底如何处置她乘坐的那架飞机,如此,我们后期开展的对美制裁及其他回应,才能在拿到国家间博弈的交手分数的同时,也拿到民众心里的民意分数。

三是布局方面,看清直接逻辑的走向,理顺深层逻辑的民意。任何妄乱都有其存在的逻辑,对处理工作进行统筹布局的关键,在于找到由守转攻的逻辑接口。

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反对美政客窜台,和政府意志是高度一致的,妄乱产生于部分民众对政府处理举措的不满,觉得中国吃亏了,那些比较激进的言论,其存在的逻辑基础是基于被侵犯之后的反击,没有跳出防守的范畴,是典型的假进攻真防守,但在认知战场,防是防不赢的,不进攻一定被蚕食。理顺深层逻辑的民意,关键在于将国民作为一个整体所存在的“受害者心态”,逐步转化为“责任者心态”。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受害者心态”,会使组织度提升,有利发动力量,便于“师出有名”。这种观点不准确,因为组织度的提升与力量的发动,需要国民以“责任者心态”采取积极行动,仅令其感到“被欺负”是不够的。而且,如果无法构建集体情绪释放的窗口,即已经“有名“,但却无法“师出”,受害情节的淤积会使集体舆论走向消极和过激两个极端,并不利于国内稳定。在国民中广泛建立“责任者心态”,更有利于国民在发动前沉得住气、发动时站得出来、发动后出得了拳、胜利后稳得住神,这也是通过治理妄乱来实现认知战场由守转攻的有力举措。

三、关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前不久,华为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期间,发布了搭载实现技术突破的芯片的手机,民情振奋,但也要警惕围绕于此可能存在的妄乱风险。

华为经此扬眉吐气的一战,已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话题属性、象征意涵。但其作为一家被美国“盯上”的公司,未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下一个困难到来之时,别有用心者是否会煽动形成不符事实的,关于中国政府无法保护本国企业,妖魔中国政府与中国企业关系的妄乱,需要注意。处理方式可以围绕前述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导事件的内里主题,定位中美两国围绕关系形成新常态的交锋;二是努力让民众的关注焦点回归美国针对华为采取举措这件事本身,以及中国对事态的回应,而非对某一项具体措施的回应;三是构建让民众以“责任者心态”而非“受害者心态”观察事件、参与斗争的氛围。

梳理规律是为了应用,有关处理妄乱的总结,在台湾问题、中国经济形势被扭曲唱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俄乌冲突、党政军企关键少数队伍建设、中国政企关系,以及一系列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中,都有实践检验理论、厚积薄发做好斗争准备的工作空间。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