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牌在上海
有一天走进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上的环贸IAPM。从来不知道这个地方,还以为是新发现。结果一说起,人家都知道,就我不知道。土老帽了。
这样的大商场上海现在多得是。上海原来有12个百货商店,第一百货商店现在还在,其他好像只剩徐家汇的六百了(邻居太平洋百货关门了,六百是否还开得下去一直是个疑问),别的都没了?现在据说有“新十大”,环贸IAPM是其中一个。怎么取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
周末,人不少,但绝对谈不上爆满。只是满眼全是外国品牌。好奇,走进几个看看。为了不浪费小姐姐的时间,直接说明我就是看看,不买东西。她们至少表面上不介意,还挺热心地介绍这介绍那,万一呢。
不过没有万一,不买就是不买,但也涨了不少知识。
在我看到的上海滩上外国名牌里,大体溢价一倍。也就是说,加拿大价格兑换过来再翻倍。Canada Goose,Ecco、Lululemon等都是这样。这些不全是在环贸IAPM看到的,是这段时间的累积观察。
但是,上海门店里的品种、款式、颜色比加拿大的选择多得多。比如说,Canada Goose在加拿大我没有看到过品牌门店(在我的城市没有),只有Atmosphere、Valhala等运动用品商店有卖。他们的品种更加有限不奇怪,但划一地精准落在永远只有最“呆”几款,毫无上海Canada Goose门店里的设计感。Lululemon也有这个感觉。更加“坚守初心”。只有Ecco倒过来,加拿大门店的品种更多。
想起来,可能与各地顾客的购物倾向有关。
东西都是正宗的,没有假货问题。这些品牌在加拿大都是运动轻奢,运动为主。Canada Goose是冬天穿上滑雪用的,雪地上大红大绿显眼,粉红粉绿就消失了,轻薄款则P用不顶。Lululemon是瑜伽用的,或者户外跑步、爬山。
但这些品牌在上海属于时尚轻奢,时尚为主。
Ecco则是“正装运动”,但在中国市场,进口运动鞋好像被耐克、阿迪垄断了,Ecco有点“使劲敲门但敲不开”的意思。Ecco在加拿大也是轻奢为主、运动为辅,但在上海反而“轻奢不足”,好玩。
不同的定位就导致不同的品种。
另外一个发现:上海滩上的外国品牌比外国多多了。在欧美,品牌的本土性还是有点强,真正的国际大牌较少。但在上海,很多“中号”但并不特别大牌的也满街都是,尤其是大量听说过但没见过的欧洲品牌。
首先对兴建那么多豪华商场不理解,有必要吗?我见识少,就我去过的欧美城市,绝少见到一个城市有那么多豪华商场的,按人口比例折算都没有那么多。而且欧美商场里最主力还是本土中端品牌,进口高端品牌只是点缀。在这一点上,上海的N大商场做得很不够,过于倚重“撑门面”的洋品牌,没有给实力强劲的国产品牌足够的空间,国产品牌反而成了点缀了。
也许与国产品牌的品牌战略有关系。国产中端品牌早已下沉到千街万巷,还有电商,在昂贵的顶级商厦里开门店似乎并无必要。
这真是纠结。
可能需要等国产品牌更多地从实惠转向体验,才能在商厦里找到更多的存在。
国产餐饮就在商厦里找到巨多的位置,各种饭店那叫一个琳琅满目。这里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到商厦里来饱眼福和饱口福,大概是现在商厦存在的最大意义。那些好看不中用的外国名牌只是把顾客拉进来、坐下来吃饭的诱饵,在造梦的同时,掏空顾客的口袋。吃是最实惠的,这对中国人是至高无上的宗教。商厦这是摸准贪吃教徒的心理了。
在这一点上,欧美商厦里都有一片快餐区,但仅此而已,很少购物中心里有正经饭店,而且真正高级的饭店不屑开到商厦里来,都是在街上自立门面。
这可能也是中外“压马路族”的不同。中国人不论阶层都喜欢逛商厦,洋人只有中低收入的家庭和年轻人喜欢逛商厦,真正有钱人一般是到更加传统的街面专卖店,伦敦哈罗德、巴黎拉菲特这些是特例。
对了,绝大多数商厦有一个共同问题:很少有可用的内部地图。要找一个商店,或者要找一个面向特定地方(如地铁站)的出口,要么找到不知道猫在哪里的信息台,要么问人。每一层电梯口树立一块店家分布指示图不难嘛。经常有店家搬进搬出,需要更新不假,但那商厦收了那么多租金,更新指示图不是本份吗?
一楼、二楼、地下一楼、地下二楼直接用中文标明不好吗?懂英文的话,F2、F3还能看明白,LG1、LG2费了我一点功夫才看明白,因为在美国、加拿大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标识,或许英国有?美国、加拿大也确实极少见到中国这样热闹、繁华的地下商业层,购物中心基本上都是“大平层”,顶多“大双层”。
公厕用图标就足够了。实在要加文字标识,也应该是中文,不应该是英文。与国际接轨不是这样接法的。
上海街头转转,蛮长见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