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阳明先生,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实不符的典型人物了!
【本文来自《王阳明有个状元爹,却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读书做官,那什么最重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王守仁,阳明先生。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实不符的典型人物了。最主要的就一个:被刻意拔高。
尤其是在百年国耻的深刻影响下,明清官方显学程朱理学烂大街臭了的时候。又要弄出一个能与西式哲学抗衡的,这时候都不用多说,自然非阳明先生莫属了。
刻意拔高最明显的就是被树立为了圣哲和三不朽。阳明先生是伟大的哲学家,这没有问题,但是到不了圣这样的地步。三不朽其实是阳明先生被称为圣哲最有力的支柱,三不朽同时也是阳明先生的阿喀琉斯之踵。以阳明先生的一生来说,形式上是符合三不朽的,但可以说和三不朽的内涵还有很大差距。最大的问题不是立言,毕竟有《传习录》这样的名著名篇。问题出在了立功和立德这里,有功但达不到定鼎天下这样的程度,有德但离着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样的还有些差距。真要去细究吗,也是能沾边的,掰扯不清的,真要比一下,又一定完败。阳明先生又如何能与秦皇汉武这些比功德,真是天地之差,那么还怎能再言立功和立德呢?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显然在阳明先生这里出现了一个不承其重,却戴其冠的名实不符的现象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是和百年国耻期间的两次有名的变法对比,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也就是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所以实质上阳明心学可以说是有一个出口转内销的过程的。拿今天流行的代言这个来说,既然讲代言了那么只看普及程度这一点就足够了。我们在看看为阳明心学代言的是谁?日本是阳明心学的铁杆,国内的人物曾剃头和蒋介石是最著名的两个,大家从这里难道还看不出问题吗?
被刻意拔高,名实不符的阳明先生,那怕心学有再多的进步性,闪光和亮点,终究会因为这个刻意拔高和名实不符而跌落神坛。甚至因为曾剃头和蒋介石这样代言人的问题,发生不好的反转,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在百年国耻期间,阳明心学抗衡西式哲学这样的伟大功劳。
------------------------------我是扩展的分割线------------------------------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刻意的拔高,在今天又恰好掩盖了阳明先生心学的一个不足。从漫长的儒家历史来说,即便以儒家两千多年的超长生命而言,到了明中期,也是已经垂垂老矣了。如果阳明先生不是刻意被拔高而是真圣哲,那么儒家应该如同汉光武一样,必然会出现一个中兴的现象,可惜并没有。然后再从儒家的经典视角,也就是修齐治平,家国天下这里,尤其是朝廷国家天下这一层面来说,又会发现阳明先生的心学并没有多少新意。说的夸张些,甚至可以说对程朱理学都没有多少有益补充。
阳明先生的心学最著名的莫过于: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这三样了。结合《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看,从格物算起最多也就到修身这里。显然以儒家这个广为人知的八条目标准要求来说,要想被称为圣哲起码要做到治国这一步,最低限度也要涉及到齐家这里,这么一看自然就明白阳明先生是被刻意拔高了。
还是以八条目来说,再来看阳明先生的心学著名三样,就会发现这三样其实更贴近诚意和正心,而诚意和正心仅是修身的一半。对于修身的另一半,更基础的格物、致知这里阳明先生其实是有些望洋兴叹的,代表现象就是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守仁格竹是一个初心美好,精神尤佳,但结果失望的故事,但今天如同被刻意抬高的阳明先生一样被刻意美化了。虽说守仁格竹是阳明先生早年间的事迹,但可惜的是晚年的时候阳明先生也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表示出在格物致知方向上有所建树。当然在整个明清时期,哲学这一领域内阳明先生确实是一枝独秀的,以儒家经典的八条目来说,实际上却没有过半,离着圣哲还非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