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授衔谈部分军事博主的业务能力与我军的正规化情况
1955年授衔是许多军迷关心的话题,也是各类媒体上长盛不衰的热点内容。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胡乱加戏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也体现了部分军事博主不钻研业务、不收集史料,只会当搬运工的本质。这些年看了很多关于授衔的文章,发现问题太多。
第一、把我军的评衔部门当做梁山泊一样的忠义堂,把授予军衔这种很严肃的事情演义成江湖故事。在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陈奇涵上将。有些文章煞有介事的说,上级给了陈将军一张表格,要他自己填军衔!陈将军谦虚的填了中将,但上级还是授予了他上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我军政治工作、干部工作会如此儿戏???授衔这种影响千万人的事情会荒唐到让自己给自己定级定衔?除非是《亮剑》里的丁伟在做梦,“李云龙,授大将!孔捷,授大将,!丁伟?那就得是个元帅!”第二个,李聚奎上将,1955年授衔前夕,李聚奎调任石油工业部,因此没有被授予军衔。1958年,李聚奎调回军队(上级对他工作不满意,由余秋里代替),任后勤部政委。又有文章说,以李聚奎的资历,应该是大将,因此上级很为难,于是找李聚奎商量,李聚奎大方的说,“就低不就高,授我上将就可以了。”说的是活灵活现,但实际上,1952年李聚奎评级是副兵团级(相对于他的起点,是高开低走了),在55年初的预授名单中,李聚奎就是上将,所以根本不存在他主动放弃大将的事情。总之,在一些文章中,军队授衔这么重要而严肃的事情,居然就是大家互相商量、谦让,最后一团和气,皆大欢喜收场,完全把我军将领当成了江湖好汉来对待,可笑至极。
第二、出口转内销,一笔糊涂账,以己之昏昏,使更多人昏昏。比较典型的是皮定均的段子,皮定均作为1952年评定的正军级将领,原本是准备授少将衔的,但是主席考虑到中原突围中皮旅的卓越表现,将其提拔为中将。关于这个事情,有自媒体写道,毛主席说的,“皮有功,少晋中!”这一看就不是中国的语言习惯。我查了下,这个说法最早是《世界军事》在90年代转载的一篇菲律宾报纸的文章,很多人当搬运工也当得不合格,全盘照抄过来,造成谬种流传。有种说法,讲毛主席的原话是,“定均有功,由少晋中。”当然,这个也不确定真伪,但至少是中国人,尤其是长辈、上级对晚辈、下级的用语。对此,大家可以比较两种措辞,第一种,“恩来啊,关于定均同志的评衔方案你怎么看?”第二种,“周,关于皮的评衔方案你怎么看?”你说你觉得哪一个才是主席的原话?
第三、小看伟人的度量,把评衔当做个人意气、好恶的表现。比较典型的是王建安,最近看到一些文章,说王建安之所以没有在55年首批授衔是因为主席批示,说他骄傲自满,只能授中将,罗荣桓觉得以王建安的资历、战功授中将不妥,于是把事情拖了下来,等主席气消了再予以安排。实际上王建安推迟到56年授衔是因为受到饶漱石案的牵连(当然华东一大批人都受到了影响),军队级别由正兵团级被降为副兵团级。主席之所以是主席,是因为他老人家能团结五湖四海的人,绝不可能因为什么骄傲、自满之类的个性问题而刻意打压某位同志。军队里居功自傲、自认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多了去了,就以王建安所在的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为例,就有和粟裕顶嘴的宋时轮、有越过野司直接向军委告状的陈士榘、唐亮,更别说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许和尚了!也没有见因为他们骄傲了就低授军衔啊!
第四,我军评衔是很正式、很严肃的事情,有低授、有高授,但一定是有过硬理由的,绝对不是拍脑袋决策。以准兵团级为例,这个级别的标准是中将,但贺炳炎高授上将、解方、段苏权、陈沂低授少将。他们的原因都很清楚,上将中必须要有红二军团的代表,虽然就级别来说廖汉生(副兵团级)更合适,但贺龙以亲戚(廖汉生是贺老总的外甥女婿)、政工干部为由否决了,而力挺贺炳炎。解方主要是资历太浅,他出身东北军,抗战中期才加入八路军,相当于缺席了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的上半场,所以尽管彭总非常赏识他,但在中将名额缩减的情况下也只能忍痛割爱了。段苏权则是政审问题,长征时期的黔东独立师被打散后脱队3年,这段历史被重点审查,导致低授少将。还有个说法是他在空军任职时揭发了某些人在抗美援朝时虚报战果的问题,得罪了人,评衔时遭到报复。当然,报复他的人也肯定是拿长征那段历史问题做文章。
第五,评衔是德才资的综合考量,基础是1952年的评级,完全是按规矩办事,有章可循的。以《亮剑》中丁伟的主要原型钟伟为例,他在1952年评级时是正军级,授少将、中将都说得过去。但评衔是对一个干部的全面考核,钟伟抗战时期因与领导不和,就从李先念部队私自出走,投奔自己的老上级黄克诚。这种做法是严重违背组织纪律的。解放战争时期钟伟也我行我素,多次违抗上级命令,其部队还经常违反群众纪律。战争年代人才难得,是用人之际,也就睁一眼闭一眼过去了,但领导心里的帐记得可清楚呢!授衔评比时,这种因素肯定要考虑进去的。所以钟伟的两任纵队(军)政委徐斌洲、袁升平都是中将,曾在他手下任师长的温玉成也是中将(以上三人1952年都被评为正军级),就他这个军长闹了个少将,他心里有火是自然的。不过,这也怪不了别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党的原则摆在那里呢!
先看元帅,股份是决定性因素。红军时间的,朱德,南昌起义余部;彭德怀,平江起义三军团;贺龙的红二;徐向前的红四。抗战时期的林彪的115师,刘伯承的129;罗荣桓的山东及井冈山代表;聂荣甄的冀察冀;陈毅的新四。叶剑英的股份则从广州起义开始了。这些都是大股份,后面没一个能替代的。
再看大将,有大股份的有徐海东的红25,张云逸的红七,王树声的红四,许光达的红2。抗战时,肖劲光的留守后置,粟裕的1师,黄克诚的3师,陈庚的386旅。解放时期的谭政及井冈山代表;华北代表罗瑞卿。
上将中,也有很多要考虑各地的,如贺炳炎的红二军团,阎红彦的陕北。其实陕北最有代表性的是贺晋年,受老高的影响才给了个少将。
其它的偏师如东北抗联、海南、东江这些都是少将顶天了,还是照顾性的。
最可惜的有几个,程子华,大将级别,但不在军届了。还有肖克,大将保底的股份和资历,给了一下冀东发挥一下自己的能力,发挥得好,元师妥妥的,只可惜后期太垃跨,搞军事训练去了。
大白话就是打下过地盘、拉起过队伍!
先看元帅,股份是决定性因素。红军时间的,朱德,南昌起义余部;彭德怀,平江起义三军团;贺龙的红二;徐向前的红四。抗战时期的林彪的115师,刘伯承的129;罗荣桓的山东及井冈山代表;聂荣甄的冀察冀;陈毅的新四。叶剑英的股份则从广州起义开始了。这些都是大股份,后面没一个能替代的。
再看大将,有大股份的有徐海东的红25,张云逸的红七,王树声的红四,许光达的红2。抗战时,肖劲光的留守后置,粟裕的1师,黄克诚的3师,陈庚的386旅。解放时期的谭政及井冈山代表;华北代表罗瑞卿。
上将中,也有很多要考虑各地的,如贺炳炎的红二军团,阎红彦的陕北。其实陕北最有代表性的是贺晋年,受老高的影响才给了个少将。
其它的偏师如东北抗联、海南、东江这些都是少将顶天了,还是照顾性的。
最可惜的有几个,程子华,大将级别,但不在军届了。还有肖克,大将保底的股份和资历,给了一下冀东发挥一下自己的能力,发挥得好,元师妥妥的,只可惜后期太垃跨,搞军事训练去了。
再说句题外话,陈沂80年代初在上海工作时,与未来的中央领导核心关系还不错。所以在张正隆因为《雪白血红》受批判时,他还为之仗义执言,一定程度上为张减轻了罪责。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