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性地雷战
在扎波罗热劈入战之前,地雷已经在乌克兰战争中发挥很大作用。在战争初期,突进的俄军车队就吃过很多亏。在巴赫穆特,瓦格纳打得辛苦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乌军宽大深厚的地雷阵,很限制行动。
地雷大概是现代战争中最受到低估的武器,成本低,效果好,还不好反制。最古老的地雷真是埋在地下的,或者拉发,或者压发。现代地雷就多种多样了。当然可以埋在地下,也可以布设在地面,甚至挂在树上。除了直接杀伤,还可以跳起空爆,或者侧射、跳起顶攻。
从目标来说,有反步兵、反坦克,甚至还能反直升机。
在扎波罗热用得很多的俄罗斯POM3地雷是反步兵的,触发后跳到空中1-1.5米高度爆炸,但不是简单的破片杀伤,而是用一圈带有预制缺口的齿轮形弹片环作为战斗部,在爆炸时张开,形成破片环,达到水平方向上的“切割杀伤”,在作用机理上与防空导弹最有威力的连续杆战斗部有点像。
POM3用先进的震动传感器辨别车辆和人员,甚至能辨别平民和士兵步幅的不同。可以从坦克、车辆的噪声中辨别靠近的敌人步兵,避免误爆。POM3只对特定频率的震动敏感,所以对雷场狂轰滥炸没用,不会引爆。目标识别半径6-13米。还可预设自毁时间(0.5/1/2/4/8天),可重设或者终止,以便复用。自带有反扫雷功能,在部署状态下,如果搬动或者倾斜,就会爆炸。
德国DM22反侧甲地雷好像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也真是空心装药,可以攻击不超过90米外的目标,击穿100毫米装甲,并设定不超过30天的有效时间,过时后自毁或者失能。德国PARM2也是反侧甲雷,采用音响/红外双模式传感器避免误触发。音响部分根据坦克和车辆发动机噪声探测车辆接近,激活红外部分,一旦目标经过前方,就击发小型火箭推动的反侧甲战斗部,有效射程达到60米,破甲威力可达750毫米,串联战斗部还可有效对付爆反装甲。
DM22和PARM2都用三脚架,必须人工架设,俄罗斯的PTKM-1R在部署状态就像坐在地上的章鱼,叉出去的六片薄片“脚”起稳定作用,同时带有音响传感器,带简单测向功能;插入土中的震动传感器则探测坦克和装甲车接近时的震动。探测距离达100米,作用距离5-50米。发现目标并确认进入最佳距离时,战斗部在爆炸气体推动下,跃入30米的空中,然后红外和毫米波传感器在旋转中对地面扫描,锁定目标后发射自锻破片弹头,从坦克和装甲车辆最薄弱的顶部攻击,穿甲厚度70毫米。
俄罗斯的TM83反侧甲雷则在震动和红外传感器控制下,用自锻破片从侧面打击坦克或装甲车辆,能在5-50米内穿透100毫米装甲。
还有使用磁性引信的,专门在坦克、装甲车辆驶过的时候引爆。或者在触发时先用小装药爆炸把浮土或者覆盖物推开,再朝上发射自锻破片,从车底击穿坦克或者装甲车辆。
在巡飞弹时代,巡飞雷也是完全可能的。基本上和跳雷一样,只是在震动、音响、红外传感器控制下,启动电动螺旋桨,驱动战斗部精确飞到目标上空,俯冲攻击。比跳雷的控制范围更大。
如果引信和雷体分开布设,微小的引信很难引起注意,但目标压发后,可靠触发战斗部跳起攻击,或者从楼上、树上掉落空炸,都是很厉害的地雷。
简单的压发地雷、拉发地雷、遥控地雷依然在大量使用。
很多雷种依然需要人工布设,工兵不愁失业。但也有很多雷种可以用火箭弹、炮弹远程布设,当然也可以空投。
这对进攻性地雷战很重要
传统的预设地雷阵还是防御性的。在战斗中动态布设地雷阵,或者用于掩护撤退,或者用于阻滞正在快速前进的敌人,或者用于逼迫敌人向预设的口袋阵移动,这依然以防御为主。
可以在炮击中混杂炮射地雷,迫使敌人既不能硬扛炮弹,又不能贸然踩地雷,这就有点进攻性了。
在进攻作战中,主动在敌后大量布雷,限制敌军行动,用普遍性的恐慌动摇军心民心,这才是进攻性地雷战。
这与传统进攻战术中用于配合进攻作战的掩护性、扰乱性、限制性布雷不同,进攻性地雷战是当作独立于战术进攻行动的独立战役方向使用的,好比战略轰炸与战术空中火力支援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固定的无人作战阵地。
对方要扫雷也不怕。零星扫掉几枚地雷于事无补,大面积扫雷作业耗时费力,缺乏防空、反炮兵防护,很容易被卫星和无人机发现,那时用远火或者其他面打击远程火力加以消灭,直接杀伤暴露之敌,削弱敌人有生力量。随后补雷。
对于人们最关心的台海战争,如果海空封锁与进攻性地雷战相结合,有望在第一时间瘫痪台岛。
在海空封锁、全面打击岛上重要军事目标的时候,广泛布雷,限制台军调动和集结,限制民众行动,有可能迫使台军和台湾社会及早崩溃。
不过,这需要在岛上道路、原野布设海量地雷。
用导弹和远火成本太高了,用有人飞机风险太大了,一般的无人机并不适合,需要特殊的布雷无人机,要能做到:
1. 载重量大
2. 航程适中
3. 成本低
4. 不需要跑道起落
载重量大是显然的,否则难以完成海量布雷的任务。航程只要够大陆浅近纵深到台岛来回就够用了,几千公里没必要。
成本低也是显然的,否则没法大量使用,成本低也使得不怕被击落,本来携带的就是低成本弹药,弄个高成本平台就不合适了。
不需要跑道起落很重要。战时整个战区的机场都是稀缺资源,各种作战飞机频繁起降,不能让很多布雷无人机来碍事。
这些要求要实现不简单,但利用旋翼机技术,或许能实现。
旋翼机是直升机出现之前就出现的飞行器,在构型上好比一架旋翼无动力但还有独立的推进螺旋桨的飞机。推进螺旋桨提供前飞的动力,这容易理解。无动力旋翼在风车作用下自旋,在旋转中产生升力,带动飞行器升空。
典型旋翼机只需要不超过几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距离就可升空,所以也有“屋顶飞机”的称号。这也使得旋翼机具有天然的自旋着陆能力,特别安全。但对于布雷无人机来说,无跑道短距起飞的能力更加重要,使得大量不大的空地就可利用起来,大量放飞布雷无人机。
典型旋翼机只有一个旋翼,但没有理由不能多旋翼,比如四旋翼、八旋翼等。前进动力由单独的推进发动机和推进/拉进螺旋桨提供,不需要航空级发动机,汽车用大功率发动机就行。
为了提高推进效率,可以采用多螺旋桨,用离合器和传动轴驱动,都是现成的汽车技术。超大直径的双叶螺旋桨提供高效率的巡航动力,较小的辅助螺旋桨提供起飞、着陆时的推进动力。在起飞、着陆的时候,双叶成水平状态,由较小的推进螺旋桨提供推进力。等升空后,超大直径的双叶推进螺旋桨开始工作。小直径辅助螺旋桨可以继续工作,一并提供推进力。
旋翼机的速度很慢,飞行高度也不高,但旋翼是无动力的,所以结构特别简单,制造特别容易。多旋翼可以进一步简化,固定桨距就行,不需要变距铰和挥舞铰,就像四旋翼无人机一样控制飞行,只是不再用动力,而是用旋翼转动阻尼。也可以配以简单的气动控制面。
低空低速的旋翼机容易打,但大量用于空中布雷时,台军很难对付。不理它们,则漫天的地雷就雨后春笋了。
台军反登陆主要靠自己的地雷阵,炮兵和火箭炮对着陆场的火力覆盖,还有装甲反冲击。解放军布设的进攻性地雷阵将严厉限制台军活动,制造登陆突破和分割围歼的机会。被冻结部署的台军就是死的台军,只是还没有断气而已。台军炮兵和火箭炮一开火,就暴露位置,还不能动弹,立刻被消灭是分分钟的事。
为了便于战后扫雷,可以设置定时自毁,或者遥控转入安全状态,在收到无线电发送密码的时候,转入休眠。甚至可以预存几十个一次性使用的密码,每天在遥控下有一定时间的人道主义窗口,容许平民外出活动,而不会受到地雷伤害。由于密码是一次性使用的,被截获也无所谓,反正下次不能再用了。在现代数字和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这很容易做到,地雷预装有效期至少30天的电池更加不是事。
战后要扫雷的时候,在命令转入休眠的同时,命令地雷自己发定位信息,便于回收,而不必销毁。谁知道呢,说不定还会有用,比如在冰雪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