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研究:融合发展-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方向

前言:

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一环,在两岸教育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希望通过浅述两岸艺术教育交流现状,探讨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影响与展望。并透过论述两岸艺术教育交流的现状及其对同胞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促进两岸艺术教育事业的深化融合,推动两岸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做出贡献,为两岸同胞带来更多的福祉与共融。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艺术教育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桥梁,而两岸艺术交流更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艺术领域密不可分的合作领域。本论文以第二章两岸艺术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和第三章同胞福祉的影响与展望为基础,浅述研究两岸艺术教育交流的发展情况,探讨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台湾同胞福祉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经济交流的加深,两岸艺术教育交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建立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交流,促进了两岸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教学差异等因素,两岸艺术交流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另外,笔者通过访谈台湾籍艺术类教师发现,虽然这些教师的参与促进了两岸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提高了艺术教育水平,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两岸艺术教育交流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机制,解决文化差异和评审标准等问题。

1.3 研究范围

    本论文将浅析两岸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探讨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方向及其对艺术的影响。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促进两岸艺术教育事业的深化融合,推动两岸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台湾籍教师的努力下,相信两岸艺术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章:两岸艺术教育交流现状分析

2.1 两岸艺术教育发展概况

    在台湾地区,由于西化思考的氛围下,台湾的艺术教育经历了迅速的发展阶段,艺术培训班和艺术市场不断壮大,艺术类教师的专业培养与培训也逐渐成熟(例如:早在1996年时台湾艺术大学师资培训班就已经成立),前述的情况,为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发展奠定了基础。况且现在来看,两岸拥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底蕴,两地的艺术教育发展在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两岸间的交流近期处于冷冻状态。相信随着疫情解封,两岸交流一定会出现新的机遇。

500

图1.笔者参与的2023成都.台湾中小学生祖国大陆行。

2.2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台湾籍教师来到中国大陆发展。这些教师不仅在大陆的大学担任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岗位,还有的在艺术培训机构和艺术学校任教。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教学成果受到了肯定。他们带来了较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将台湾的艺术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风格。但是,笔者也看到了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挑战。首先,由于两岸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一些台湾籍教师在进入大陆后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例如方言与当地法令法规)。其次,政策的差异也给台湾籍艺术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此外,省与省、学校与学校艺术类别的评职称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统一和调整,以台湾籍艺术教师更好地适应与发展。

2.3 两岸艺术教育的成果和困境

   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的到来,丰富了当地的艺术教育资源,推动了两岸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和融合。艺术研讨会、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活动增加了两岸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然而,两岸艺术交流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对两岸艺术教育产生影响,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其次,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差异导致了艺术教育评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台湾和大陆大陆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极大地影响台湾籍艺术类教师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因此,两岸在艺术教育评估上需要更多的合作和沟通,进行相应的统一和调整,以便更好地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困境,两岸艺术教育的成果依然不可忽视。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的参与为大陆带来了不同的艺术视野和教学理念,同时也促进了两岸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更加强了两岸同胞之间的文化连接与情感联系。

500

图2.媒体报导台湾籍教师教学过程。

2.4 展望艺术教育的未来

    展望未来,两岸艺术教育交流的前景充满希望,但同时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为了推动两岸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有以下建议:

(1) 重视学术差异:由于两岸学术背景的差异,双方需要重视和尊重对方的学术特点和知识方向。例如:艺术学的理论中,其论述核心多与大陆人文社科等领域重叠,因此一旦进入学术评审的环境中,所能展现学术论点与思辨的能力,或者质化研究、量化数据调查,基本都会逊于人文社科的学者,评审上本来就不具备优势。建议实际落实艺术类教师的评审机制,以艺术去评判艺术,这才有助于建立更加友好和融洽的评职称与升等氛围,促进两岸艺术教育的发展。

(2) 深化合作机制:建立更加完善和灵活的两岸艺术教育交流机制,鼓励更多的艺术教师和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这包括增加艺术研讨会、展览等的举办频次,提供更多元的机会,促进两岸艺术家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加强政策支持:中国大陸政府在两岸艺术教育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保障。这包括台胞证、台湾居民居住证等方面的实际便民措施,使得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能够更顺利地在大陆进行教学和创作展演(2018年取消台湾居民工作证,即便民良策)。

第三章:台湾籍艺术类教师的影响与展望

3.1 教师的发展与成就感

   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不仅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台湾同胞的福祉。在中国大陆的教育环境中,台湾籍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学术领域和学术交流机会,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些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而教学成果的提升将增加教师的成就感,激励他们更积极地投入教育事业,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3.2 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

随着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艺术教育水平将有不同效果。台湾在艺术教育方面拥有不同的经验和成果,这些经验可以与中国大陆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交流和融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艺术创造力和才华的新一代艺术人才。

500

图3.媒体报导大陆学生和台籍教师的互动。

3.3复杂的多样性与困境

    两岸艺术教育的现状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然而,这种交流对于两岸艺术教育的深化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透过加强合作机制、政策支持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两岸艺术教育交流将继续取得积极成果,为两岸同胞带来更多的福祉与文化共享。这需要两岸政府、艺术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创两岸艺术教育的美好未来。展望未来,笔者相信,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将继续取得积极进展。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岸艺术教育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政府和学术机构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为台湾籍艺术类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3.4实现深化融合发展

   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乎两岸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同胞的福祉。我们期待未来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加强两岸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深化融合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下是笔者浅薄的建议:

(1) 建立更加开放的环境:政府应当制定更加开放和友好的政策措施,为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同时,也应在政策方面考虑在职业发展和艺术教育领域开放更多的机会,鼓励更多台湾籍教师到中国大陆任教。

(2) 建立更加完善的艺术评审机制:艺术设计是深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艺术展览、艺术竞赛等形式,让台湾籍艺术类教师有相对公平的评职称机制,不再是用赛马的标准去看耕田的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设计类台湾籍教师的专业优势。

(3) 推动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对于推进两岸艺术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议设立跨校或跨省合作的艺术教育研究机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艺术教育研究,推动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

结论:

总之,未来台湾籍艺术类教师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将会对两岸艺术教育的深化融合和台湾同胞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建立更加开放的环境、完善的交流机制、加强艺术师资培训、推动艺术教育研究和加强艺术文化交流,可以实现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两岸艺术文化的传承,为两岸同胞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文化提升。这最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希望未来两岸艺术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共同促进两岸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张益昇   四川农业大学台籍讲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