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辛万苦来香港被啪啪打脸,我放弃内地生活代价惨重!

港府自从去年12月份起开始实施更多引进人才计划。

各类优秀人才既可以通过就读、就业申请来港,还可以通过年薪过250万港币的硬实力申请来港。

连2015年终止至今的投资入境计划,也喜提重启日程。

真可谓是四方来港,各显神通。

但是来港后的生活就一帆风顺吗?不是。

500

我先生于去年中受内地公司推荐,来香港攻读与岗位相关的硕士课程。

除了准时发放工资,公司还提供学费、住房补贴,确实大大缓解了来港的庞大开支。

经过与先生商量,一方面希望为两个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也不想错过香港身份带来的国际视野。

我和孩子们决定以受养人的身份申请来港,并于去年底终于获批。

带着俩个娃,拖着大箱小箱,离开温暖的故乡,踏上一条未知的求学之路。

代价会有多惨重,当时的我并不自知。

500

香港的住房之贵,从推门走进老公租住的一室一厅就清楚了。

三十几平米的小房子,租金一万九。接下来我们娘仨就得挤进这小小的屋子里。

而老公工作及学业都需要绝对的安静,只得另外在外边租酒店住。

一时之间家庭开支又多出来一笔酒店住宿费。

500

接着为孩子找学校。

虽然住的地方周边名校林立,但作为新来港的插班生,并不容易敲开传统名校的大门。

一来香港的入学都需要经过面试才能过关。

二来面试预约时间几乎是提前了一年就已经递交申请。

好的学校早已是满额,并且还有一长串的候选名单等着,能轮得上面试的机会几乎没有。

像我们这种半路插班的,要么选择昂贵的国际学校,要么听由政府的统一派筹。

假如孩子已经年满16周岁,那么连政府安排入学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直接由学生自行找学校上学。

500

由于孩子还是小学阶段,我们选择了派筹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只是象征性地交了几千元学杂费。

本以为过了小孩入学这一关之后,香港生活就会顺利地为我敞开大门。

我还是太低估了香港这座国际化都市对人性的考验与折磨原来会如此巨大。

500

虽然我有香港身份证,但是我的受养人签证并不能受雇于工作。

白天送完孩子上学,我发觉我变成了一个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全职妈妈。

哪怕我曾经幻想过,如果不用工作了可以专心陪伴孩子们成长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但事与愿违。

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的高成本生活,还是给了我无尽的焦灼。

夜幕降临,两个孩子挤在客厅小小的餐桌上写作业。

老家那栋三层楼高,门口有个篮球场的独立屋,也成了遥远的记忆。

我满心期待着等这套房子一年的租期满了,就可以换租两房的,老公也可以搬回来住。

一家人住在一起,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但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果然是最不靠谱的。

哪怕这个人是曾经对你发过誓生生世世不分离的那个男人。

500

老公既然是公司花重金培养的人才,自然是回归效力内地公司的机率高一些。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工作模式,使得老公即使身在香港,与内地公司的工作汇报也毫无违和感。

但是一切都是假象,2023年一切都变了。

居家办公全面取消,内地公司越来越强烈要求即场报告的工作模式。

光是各地出差开会交流已经占据了老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哪里还有精力考虑香港的工作签证。

眼看着再有一年时间,如果老公不能顺利续签,我们一家人都必须返回内地。

之前的功夫就全白折腾了。

既耽误了孩子的学业,也耽误了自己的工作,真是压力山大。

500

我和孩子都想留下来,但老公想回去。

当然回去对于老公而言,压力瞬间就不存在了。

无需考虑香港找工作,无需考虑我们仨在香港的生活费,无需考虑在香港买房……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将来面对孩子,如何解释这一段插曲的结束源自于他。

而回去对于我而言,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半途而废。

意味着孩子们又即将十载苦读成为千万人考场上的一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500

当然,回去也意味着舒适的居住环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与低成本,还有与父母的相处时光。

左右为难,商量无果。

我和老公同时把目光集中到人才引进计划上,看看有没有哪个条件适合自己申请来港?

毕竟还有一年时间,两手准备。

万一老公成功续签了呢?万一靠自己努力申请成功了呢?

每天都在这种不安定与一线希望中度过,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