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其实可以不失败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为了朱家江山的稳固他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一是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二是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消除对朱家江山的外来威胁。但是让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是,在他的皇太孙朱允文继位之后,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分封各地的藩王。
建文帝继位不久,出于朝廷安全的考虑开始了“撤藩”。没想到,还没有撤到燕王朱棣头上,朱棣却先反了。就这样,所谓的“靖难”战争就开始了,以建文帝为首的朝廷军队,和朱棣的燕军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以建文帝失败出走逊国,朱棣夺得皇位而结束。让人不解的是,以建文帝为首的朝廷方面,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怎么就败给了燕王呢?我们从许多史料中都可以看到,其实建文帝可以不失败的,关键是他把胜利的机会拱手让给了朱棣,实在怪不得别人。
一是麻痹轻敌,纵祸为患。明知燕王会反,而且也知道燕王是诸藩王之中最有实力的一个,却始终没有认真准备过一旦燕王起兵造反,朝廷将以何法克之。相反,在大敌当前,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并不以兵事为重,反而“时帝方锐意文治,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以北兵为不足忧。”《明史纪史本末·第十六卷 燕王起兵》在面临如此重大威胁之时,不研究如何化解危急,反而和几个书生捣鼓什么“周礼”,全然不知道何为轻重缓急!燕王起兵后,才匆匆派长兴候耿炳文挂帅出征;更令人不解的是本来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在朝中,形同人质,完全可以作为牵制燕王的一个重要法码,但这个建文帝不知中了什么邪,在朱棣因子在朝对起兵犹豫不决之际,竟然听从他人之言轻易地放还朱棣三个儿子回燕,“初,世子入京,燕王大忧悔,暨归,喜曰: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已而燕兵起,高煦戮力为多。帝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明史纪史本末·第十六卷 燕王起兵》
因此可以说,燕王朱棣能如此迅速果断地起兵,好多条件是建文帝及其大臣们双手奉送的,比如,放还朱棣的三个儿子,不就是解除了燕王起兵的后顾之忧,坚定了燕王起兵的决心吗!假如建文帝真的把燕王视为朝廷江山之大患,认真准备和燕王决一死战,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扣住朱棣三子以为人质,那么朱棣即使真的起兵了,也会缩手缩脚处处受制,朝廷方面岂不是从容了许多?若如此,战争胜利的天枰至少不会那么迅速地向燕王方面倾斜,说不定建文帝还大有机会取胜呢。就这样,建文帝主动放弃了第一个可以取得胜利的机会。
二是急功近利,用人不明。建文在朝中重用书生意气极重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本来就极大的错误。这几位,读书写文章可以,若论战略筹划、决胜千里岂不是问道与盲?削藩是齐黄二人的主意,但真的开始削藩后,二人尽给建文帝出瘦点子,比如,主张先动其他藩王,留着朱棣不动是他们的策略。殊料,在藩王中就数燕王势大,眼看朝廷拿其他的藩王动手,燕王能无动于衷吗?当然他得准备,不能坐以待毙。是建文帝给燕王朱棣给足了准备战争的时间,才使得燕王有了和朝廷叫板的本钱。等燕王准备的差不多了,朝廷方面才发现燕王成了最大的威胁,于是矛头才对准了燕王朱棣。
靖难之役开始时,由于朱元璋杀尽了能征善战的功臣宿将,建文帝只好派出年届七十的老将耿炳文出来打头阵。由于劳师远征,立足未稳,耿炳文和燕军的第一仗打败了,但主力还在。假如给耿炳文以时间整顿军队,巩固阵地,以耿炳文稳扎稳打的作战风格,即使不能迅速打垮燕军,至少可以和燕军对阵相持。因为朝廷方面相对于燕军,具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大优势,速战利于燕军;若两军相持,则对燕大为不利。如果这样,朝廷以一国之力,对朱棣一个藩王,仅在钱粮消耗这一项,燕军就耗费不起!然而,此时的建文帝太需要胜利了。所谓利令智昏,竟然不用耿炳文这样的沙场战将,却听信齐泰、黄子澄之言,起用了一个十足的纨绔弟子李景隆来担此大任,“燕王闻之,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粱竖子耳!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常习兵见阵,辄予以五十万众,是自坑之也。”《明史纪史本末·第十六卷 燕王起兵》朱棣知道是李景隆领兵前来,自然胸有成竹,对付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弟子,对燕王朱棣来当然是小菜一碟,李景隆的大败无可避免。就这样,建文帝又一次把获胜的机会让给了燕王朱棣。不过,即便如此,朝廷方面在综合实力上仍然占有巨大的优势,只要正确应对,朝廷军队战胜燕军应该还是有把握的。但事与愿违,在有些人身上,愈是有把握的事情,反而变得一点机会都没有,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人。
三是优柔寡断,咎由自取。建文二年九月,取代李景隆的大将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朝廷官兵因建文帝有“不使朕背杀叔父之名”的命令,不敢射杀朱棣,使朱棣死里逃生,这是建文帝又一次把胜利拱手相让于他人的范例!如果不是建文帝妇人之仁,在开战之时就下死命令,不下马归降者一律格杀勿论,相信这场战役中朱棣要活命的可能性很小。若如此,朝廷方面岂不是一措而就了吗?然而,是建文帝的妇人之仁又把胜利的机会拱手送给了自已的敌人,燕王这次逃了回去,下次再过来,就会要建文帝的命。可惜这一点,昏头胀脑的建文帝是不明白的,如果明白,他就绝对不会把京城的防卫当儿戏。
四是京城要害,几无设防。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虽然由于建文朝廷处置失当,多次战败,但朝廷还是控制全国大部份地区,掌握着优势的军队、经济和人力资源,战争潜力十分巨大。而燕军方面,由于国小人少,继续耗下去的资源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燕军要彻底获胜,光拼是拼不过的,而是需要奇谋奇兵才有可能成功。就在这种情况下,燕王得到对建文帝不满的太监传来消息,说南京城防空虚。于是朱棣抓住机会,率兵南下,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按理来说,在战争期间,京城的防卫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可在建文这里却视为儿戏。我们看他派去守城的是什么人,一个是打仗不行的李景隆,一个是燕王朱棣的亲弟弟谷王,这样两个人他能不投降吗?建文用这样的人去守京城,等于把京城的安全拱手让人。
假如建文帝在南京城防上下点功夫,发动全体军民守上几个月,再发檄文至全国各地,调各路勤王大军前来,和燕王决一死战,胜负也未可知。然而,就连这样的机会也让他自已给丧失了,因为建文帝所托非人,替他守城之人竟然是怀有二心之人,为君如此昏暗不明,也怪不得步步出错,至到拱手让出帝位,只身出逃逊国了。
实际上建文帝以实力来论远在燕王朱棣之上,本来弱小的一方挑战强大的一方,是有极大风险的。然而因为建文帝方面的一错再错,竟然使弱小一方的燕王朱棣战胜了原本强大的建文帝一方。因此,朱棣的成功是建立在建文错误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建文帝避免了犯那么多的战略错误,其实是有很多胜利机会的,本来他可以不失败的,假如朱棣犯了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