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为何急切消灭美国人的仇日情绪?
1951年4月,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被召回美国,并免去了远东盟军最高统帅的职务。麦克阿瑟离世时,日本各界对之恋恋不舍,虽然几年前就是这个美国将军一手将日本的天皇从神坛上扯下,还原为平民角色,还摆出了不可一世的太上皇角色。日本居民打算为麦克阿瑟立碑,表达由衷的敬意和忠诚。
(桀骜不驯的麦克阿瑟)
但日本人很快就取消了自己的计划。原因是麦克阿瑟在1951年5月发表了一篇充满了种族优越感的声明,称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相当于45岁的成就,但日本这个民族只达到了12岁男孩的水平。麦克阿瑟一点儿不觉得自己的话会得罪人,理由是,德国人跟美国、英国人一样,在文明进化中已进入了成年、中年,所以发生纳粹罪行就必须给予很严厉的惩罚;而日本,既然还是个12岁的“熊孩子”,就不仅需要恰当的惩罚,还要教育,以使得其成长为心智成熟的民族。
日本人却深感屈辱。原因是同样的理由曾出现在几年前,被用来证明日本占据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以及入侵中国、菲律宾、东南亚等国的合理性——不光是日本政界、军界的头面人物宣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幼稚,不能履行自治功能,而且日本的很多学术大家也以学术论证的方式帮腔。日本学术界的著名学派京都学派,还论证中国中原和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个包括了多民族的多元政治体,扩张侵略或遭遇入侵都是家常便饭,所以日本侵华至少跟元朝、清朝入主中原没有区别。
(日军留给美国人的残酷记忆)
其实,麦克阿瑟的歧视性话语,恰好起到了为减轻对日本进行惩罚的理据证明作用。日本战败后,美国派兵驻守,大多数美国人对于日本、日本人的认知都是负面的:南京大屠杀、日本战时对美军战俘的虐杀都能证明日本的残暴性,而偷袭珍珠港尽显日本人哪怕是日本政界和军界精英的卑劣,至于日本在与美国二战后期的海岛战期间表现出的顽强,则看上去跟魔鬼没有区别。虽然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人也给美国人带来了惊人的伤亡,但德国在文化上显然不是美国能够贬低的对象;而日本人就不一样,美国人倾向于将之都作为效忠天皇的狂热分子给予惩罚。
但美国政府、军方、资本巨头显然不这么想。战败的日本可以成为美国资本青睐的市场,可以供给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发展为服务于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体系的重要功能部分;更重要的是,日本可以成为遏制中国的最佳选择(在1946年的节点,无论中国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成为一个美式体制的国家,美国都必须避免中国过度成长而成为妨碍美国行使霸权的对手),并抵御苏联渗透。所以,美国必须宽大处理日本,不仅没有将裕仁天皇作为战犯进行惩处,也没有要求其赔偿中国等受害国家,而且甚至草草结束了对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
但上述目标的达成,必须建立在去除美国民众对于日本的敌意的基础上。麦克阿瑟的上述话语非常无礼,在科学上也是不成立的,却成为美国官方的国民公关战略的一环。
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教授涩泽尚子1964年出生于日本,1998年美国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后移居美国,专司美国与日本史学术研究,涩泽尚子所著的《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一书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这本书详细介绍并剖析了二战战后,美国官方针对美国国民展开的美化日本和日本人的公关战略,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前者对于后者的敌对情绪。
《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书中第一章谈到的是妇女儿童战略。大批美国士兵驻扎日本,另有数量惊人的美国官员派往日本,这些人都惊奇的发现,日本女性完全不同于战时日本士兵。在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政府的默许甚至鼓励下,美国大兵和官员开始跟日本女性发展亲密关系,而日本儿童相比美国儿童更懂得礼貌,这也赢得了友好和同情。美国媒体将上述行为包装描述为美国人与日本“玩偶”之间的关系,突出“一个更温柔天真的日本形象”;而美国的社会组织更是将美国大兵与日本儿童的关系塑造为“美国大兵爸爸与他的日本孩子”的关系。为了便于让日本女性展现出善于服从的特质,来迎合美国人的心理需要,美日双方甚至还不惜压制二战战后崛起的日本妇女解放运动,教导日本女性要像战争结束以前行事。
(与日本妇女友好交往的美军军官)
(美军大兵亲切慰问日本孤儿)
书中第二章讨论了麦克阿瑟等人提出的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不成熟的论点,是如何渗透进入美国对日改造政策以及美国国内的政治宣传的。
保全裕仁天皇,以最大程度赢得日本国民对于美国占领和改造的服从,这是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重中之重。但要说服美国民众相信裕仁天皇不必对战争负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美国占领当局首先将裕仁天皇的形象从战时被包装为的英明君主,改为一个拘谨、古板、带着圆眼睛的教授。许多特意摆拍的照片上,裕仁天皇在麦克阿瑟面前真的就像是个不谙世事的书呆子。然后,美国官方竭力将天皇的战争责任转嫁给了东条英机等军方和政界的人物。《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书中还不无讽刺的指出,在此之后,美国官方还竭力依照欧洲君主立宪国家的君主形象,将裕仁天皇同样塑造为了软弱无力的家居男形象。
(二战结束前的裕仁天皇标准照)
(在麦克阿瑟旁边扮演陪衬的裕仁天皇)
美国官方甚至还将在战争中曾经直接上过战场的日本年轻男性,同样界定为可以教育改造好的对象。《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书中披露,美国官方有意识地将包括战时的神风敢死队队员在内的日本年轻人,送入美国顶级高校深造,借以证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高度有效。书作者显然并不认同美国政府推行这方面举措所宣称的打破种族歧视的理由,因为同期被获准进入美国深造的亚洲其他国家的青年,相比日本青年少之又少。
广岛和长崎两个遭遇原子弹轰炸的日本城市,战后生活着大量受害者。最初,美国一些社会组织向这些受害者伸出援手,提供医疗等方面的协助——但很快,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宣传广岛和长崎的受害经历的价值,即可以借此冲淡美国民众对于日本作为二战施害方的负面观感,甚至可以让美国人背负一定程度上的愧疚,从而赞同政府的对日政策。书中第七章还谈到了好莱坞在二战战后服从于美国政府战略,在影片中加入宣扬美日和解、塑造日本人“无害”形象的内容的系列过程。
(广岛原子弹后的新闻图片)
1960年,《纽约时报》刊发的报道指出,仅仅15年,美国人就放弃了对于日本人是冷血残暴的野蛮人的印象,而将之认为是可以合作的伙伴,更认同日本文明是“令人愉悦的文明”这一看法。这表明,美国政府二战战后推行的国民公关战略是相当成功的。尽管在美国,人们依旧记得珍珠港的往事,但那已经被看成了无需耿耿于怀的往事。这也成为日本二战战后在面对中国、韩国、朝鲜等二战受害国时,始终不愿意正视历史责任的底气所在。
(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招魂)
所评图书:
书名:《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
作者:(美)涩泽尚子
译者:牟学苑、油小丽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