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蒙古国总理访美,美国关心的是矿吗?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跑去美国访问了。应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之邀,奥云额尔登于8月初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访美之旅。他这趟将在美国待上个4、5天,除哈里斯之外,奥云额尔登预计还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面,并抽空拜访一趟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虽然奥云额尔登这一次的访美之旅要到当地时间8月2日才算正式开始,但迫不及待的美媒《华尔街日报》,早已提前一天把这件事情给说开了,而且它们的文章标题还是这样的:《夹在中俄之间,蒙古国寻求与美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Caugh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Mongolia Seeks Closer U.S. Ties)

500

主题明明是奥云额尔登访美,但你在《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标题里头却愣是看不到一点和他有关的关键信息,这要换做是那种读完标题就略过正文直奔评论区的人,看到这儿估计还以为奥云额尔登这趟访美,主要是奔着和美国一块商量怎么算计中俄来的呢。

一、写小作文,西方媒体才是专业户

用这种以偏概全式的春秋笔法来带相关议题的节奏,这也算是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西方媒体的一大传统艺能了。如果换做是其他国家的正常媒体,比如咱们的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在报道这种新闻的时候,用的标题一般也就是“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来华访问”,又或者是“国内某某政要会见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把关键人物、地点和事宜说清楚就行,通常不会附带任何主观解读,也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色彩。

但是西方媒体和正常媒体毕竟是不一样的。对于正常媒体来说,突出新闻五要素是主要矛盾,而补充主观解读和渲染意识形态则是次要矛盾。而到了西方媒体这里,这俩就完全反了过来。谁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来了要聊什么?这些通通都不重要,又或者说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能借助你过来找我这件事情向外界传递什么信号,只要我能通过你把我想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那你过来找我这件事情起码就值得写一篇小作文。

比如这一次的奥云额尔登访美。他是蒙古国的总理,蒙古国是一个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资源国。为了摆脱对中俄的过度依赖,过去多年来,这个国家一直在努力尝试着推动他们那所谓的“第三邻国”外交策略,既通过加强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经贸和军事等双边或多边关系,将它们发展成为蒙古国事实上的“第三邻国”,以此来拓宽蒙古国的国际纵深,并为制衡中国和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创造有利条件。

500

这么多有利要素叠加在一起,对于西方媒体来说,奥云额尔登这趟应邀访美可就大有文章可作了。作为美国著名的老牌主流媒体之一,《华尔街日报》又怎么能错过这样的大好机会呢?小作文肯定是早早地就给奥云额尔登安排上了,于是乎,这就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篇题为《夹在中俄之间,蒙古国寻求与美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的文章。

二、蒙古国总理访美,到底是干嘛去的?

遵照惯例,我在这里还是把这篇东西的核心要点罗列一下。原文部分就不给大家念稿了,感兴趣的同志和朋友,可以按照我上面给出的《华尔街日报》的原文标题在网上搜索,中文英文皆可,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要点1:在美国人的眼中,蒙古国是一个夹在中俄两大“威权国家”中间的内陆小国,同时非常重视美蒙关系,并且将自己定位为美国在亚洲的一个资源丰富的“民主伙伴”。注意,在《华尔街日报》的原文中,“夹在中俄之间”这组关键词的权重,远比“资源丰富的亚洲民主伙伴”那组更高。

要点2:美国人能清楚地感受到蒙古国现在在外交领域的纠结:一方面希望拉近同西方国家的距离,但是另一方面又害怕激怒南北两边那两头庞然大物。而且后者对蒙古国现行外交策略的影响力,要远比前者来得更大。

要点3:美国人注意到,在访美之前,奥云额尔登曾于今年6月前往北京同中国政要进行了会面。

要点4:蒙古国的地底下的确蕴涵着不少让美国人心头痒痒的好东西,比如各种可以用来开发清洁能源和电动车的珍贵矿藏。如今的中国在这两块势头正猛,美国人也担心日后会在新能源和电动车领域被中国卡脖子,所以像蒙古国这种具备替代潜力的资源国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要点5:可话虽如此,想要开发蒙古国的矿藏并不容易。塌方式的腐败问题对蒙古国的资源产业贻害无穷,这一点甚至让连和蒙古国紧挨着的中国都吃了不少哑巴亏,就更别提美国这种远隔重洋的域外国家了。而且,就算美国有能力克服蒙古国的贪腐问题,顺利把它们所需的矿藏给开采出来,怎么运到美国去也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要点6:奥云额尔登此前已向马斯克发出邀请,希望马斯克能把他SpaceX公司旗下的“星链”给带到蒙古国去。虽然蒙方口口声声,宣称此举不过是为了促进蒙古国的民生事业,但“星链”的军事价值人尽皆知。如果日后“星链”真的在蒙古国落地了,可想而知中俄方面会有什么反应。不过,至少截至目前,马斯克那边仍然没有对蒙方的邀请作出回应。

500

要点7:关于俄乌冲突,蒙古国的官方态度一向是比较谨慎的,在相关问题上在联合国投下了不止一次弃权票。这一点其实令美国人很不爽,只不过《华尔街日报》在文章并没有做过多提及。

要点8:受新冠疫情影响,蒙古国近几年的经济形势都不太乐观。在谈论蒙古国经济低迷的过程中,《华尔街日报》还不忘往我们的脑袋上扣个屎盆子,说什么“受中国关闭边境等举措的‘拖累’,2021年,蒙古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6%”。然后话锋一转,又说“随着边境的再次开放,2023年蒙古国经济有望增长5.2%”。总之,坏事就指名道姓地提中国,好事就把中国给模糊掉了。知道的知道这是因为中蒙边境恢复了正常贸易往来的功劳,不知道的还以为美国搬过来和蒙古国做邻居了呢。

要点9:蒙古国现在很缺钱,蒙古国财政部正在到处找钱花。从亚洲开发银行(日本主导)到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盟主导),再到世界银行(美国主导),凡是能借的地方,蒙古国人基本上都借了个遍。虽然最后应该能借到个几亿或十几亿美元,但这点钱估计还是不够蒙古国用的,因为他们这次借贷是要用来兴建大型基础设施的。此外,由于西方主导的银行放贷条件一般都非常苛刻,所以就算蒙古国这次有幸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到头来也未必招架得住对方的血盆大口。

三、别被蒙古国分散了精力,美国才是问题的核心

我所认为的《华尔街日报》这篇报道的要点就这么多,他们的淡扯完了,现在该来聊聊我身为一个中国人的看法了。

坦白说,我对蒙古国这个国家的印象一直以来也就那样,时好时坏。听说我们这边闹疫情了,那边给送了几万头羊过来,这种时候就好;那边闹出了塌方式腐败,把我们这边的投资给耽误了,那种时候就坏。

但不管怎么变化,总体上也就是既无风雨也无晴。好就那样,坏也就那样,拢共也就30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二连浩特这边的通商口岸塞车时间一长,乌兰巴托那边商场里头卖的袜子估计都要被人抢光了。说穿了,蒙古国现在国内的小气候,完全是受中俄两国的大气候,尤其是中国的大气候影响的。北京这边打个喷嚏,到了乌兰巴托那儿没准就是瓢泼大雨了。

小气候总是要服从于大气候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对蒙古国来说反而是一种保护。要是我们太在意蒙古国那边的天气预报,到头来不仅他们自己会提心吊胆,而且还有可能会引起美国人额外的兴趣:中国为什么突然关心起蒙古国来了?这背后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行,我必须把棍子伸进去搅一搅了。

真要是闹到了那个份上,我这边咱们估计又有一堆反思怪要冒头了。一边拿手按着我们的脑袋,一边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都怪你国狗拿耗子,不自量力。这下好了吧?拿热脸贴人家冷屁股,最后被人一屁股给撅回来”。

500

所以也甭费那心思了。不用刻意去追求中蒙关系的万里无云,蒙古国现在的国情就已经决定了,办不到的。也不必担心中蒙关系会突然风雨大作,只要中俄阵脚不乱,地处两国中间的蒙古国变不了天。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而对蒙古国怨声载道,对此我的观点是:可以,但真没必要。他们对华热情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好处,反正你捐羊不捐羊该投资的钱还是一分不少;他们对华冷感也不会给我们造成更多损失,毕竟你塌方不塌方到头来要卖矿还是得从我们这儿走。

乌兰巴托那帮政客要是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到底谁才是为蒙古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保驾护航的最大朋友,对此我当然欢迎。但如果现阶段实现这一点有困难的话,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也可以接受,因为维持这个状态不会消耗我们额外的精力和资源。现在需要我们操心的方向可太多了,咱也不指望你黑云寨在我们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能出来帮场子,只要你到时候别往我们背后捅刀子就行。

相比蒙古国这边,在奥云额尔登出访美国这件事情上,我更在意的反倒是美国人那股子锲而不舍的搞事精神。大家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现在把中美两国的处境对调一下,换做是我们在制裁美国,美国是蒙古国的邻国,我们会不会像美国人一样,在蒙古国这种肘腋之处持之以恒地做文章呢?

我觉得够呛,很难。别说身体力行了,很多中国人只是听到看到,嘴里估计就要嘟哝了:“你在蒙古国这种地方做文章,很明显是在浪费精力啊。一块300万人口的夹心饼干够塞几处牙缝的,还指望拿它当楔子往美国的心眼里扎呢?拉倒吧。”

结语、管它有屎没屎,总之先搅三棍子再说

做事情之前总爱权衡利害,吃亏的买卖不做,这是我们中国人一大优点,但这也是一种缺点,尤其是在如今这样的大争之世,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的时候。

常规思维下的利弊取舍在这种时候是不太适用的,能通过我们自身的增量来赶超他们当然最好,可问题是现在国际上这买卖它不好做啊,不好做怎么办?不好做就不赶超他们了?超还要是要超的,但是超的方法不止做增量这一条,削减他们的存量优势一样可以。我要赢你不一定非得比你强,我让你比我弱就行。而这,恰恰也正是美国现在在对我们干的事情。

借由蒙古国这根小小的杠杆来撬动中俄两个大国,这么做的难度有多高,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大妈都能看得出来,我就不相信美国那么多人精能想不清楚。可为什么?为什么即便难度这么高,成功概率那么小,美国人却还是锲而不舍地要在蒙古国身上做文章呢?我觉得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人其实压根就不在乎,管它有屎没屎,反正先伸进去搅三杆子再说。事在人为,不成就拉倒,毕竟一开始也没指望过。可万一要是成了呢?那岂不是赚大发了?

500

事实上,不光是蒙古国,环顾周边这一票正明里暗里给我们使绊子的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我们的台湾省、菲律宾、越南、印度,美国在它们身上使用的不都是一样的套路吗?只要你和中国挨得近,而且还有过节,那我美国就一定想方设法过来给你帮帮场子。短期不见效无所谓,这东西就和搞风险投资一样,只要你投得多了,最后总有一个能中的。而只要有那么一个中了,之前亏出去的就都能连本带利赚回来。

说穿了其实就一句话:在如今这个世道做国际买卖,不能老想着有挣头才干。哪怕是没挣头,但只要能让对家赔本的,有这种机会我们抓住了也得干。哪个大国的周边还没几个和它关系不对付的中小国家了?他们能请蒙古国总统访美,我们就不能请墨西哥总统访华吗?

不能一下子就把针眼给它戳到肺管子里不要紧,第一次没戳对地方也没关系,这种虽然不利己但是可以损人的操作,讲究的就是个耐心。他美国都不急着马上把蒙古国拉到他们的队列里,我们对墨西哥就更不用急了。成不成是次要的,只要能在这种次要方向上分散你一部分本该用来对付我们的精力,那我觉得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我不喜欢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但不喜欢归不喜欢,可我不得不承认,人家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我们中国也应该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安街日报》,我们也需要《被美国压在身下,墨西哥寻求与华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这样的文章。老老实实当个只会报送新闻五要素的复读机是没前途的,时代已经变了,我们的思维也得变过来才行。否则的话,长此以往,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我们,恐怕还有的是苦头要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