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然可以从技术引进中受益,但前提条件是坚持自主开发,把引进当作辅助手段

【本文来自《中国能源体系的建设——核电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郭满天
  • 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是很认可。

    1、秦山一期工程即“728工程”的进展并未受到大亚湾引进机组的影响,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没有冲突。

    2、秦山三期工程,田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的引进,分属不同的技术路线,我个人认为这些引进是为了比较和借鉴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

    一直到现在,中国的核电技术装机容量在发电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都比较低,核电一直都不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主力。中央政府对核电的整体定位是能源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田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仍属于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能还不够高,因此引进的机组数量并不多,并不存在挤占国内自主研发的问题。

    3、中国在考虑引进三代核电技术时,全球没有成熟的三代技术,西屋公司AP1000已经是进度最快的了,而且通过了美国政府相关机构的审查。

    我们在引进AP1000时,已经知道西屋没有建成示范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有修改和拖延。

    这些内容可参考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的采访文章《亲历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引进》。

    4、自主开发的华龙一号是惊喜。

    2003年规划中国核电技术发展时,没有考虑自主技术的突破,当初的设想是以AP1000为基础,在此之上开发AP1400.

    华龙一号后来居上,第一座示范电站的建成和并网时间早于AP1400,这是惊喜。

    但是我们AP1000引进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也成功开发了AP1400(国和一号)。

    5、华龙一号的首座示范电站是2023年才投产的。

    6、技术进步有很多不确定性,是无法全部在事前全部规划好的。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

之所以发这个文是想说:我们曾经走过一段“以引进代替自主开发”的弯路。核电的第三轮引进恰恰是那一段“全盘引进”的一个典型产物。我们应该正视这段历史的全部,这对我们未来的自主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大亚湾算是一个交钥匙工程,就不说了;之所以说第三轮引进失败,是因为其无论是工期还是费用都远超了当年的计划。

从2003年确定“统一技术路线,一步跨越”规划,到2006年为被认为应该放弃的所谓二代技术开门,原因就是AP1000一直未能定型。说这是临时调整没有错。

作者说2003年规划没有考虑自主技术的突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问为什么呢?

是因为:长期在中国技术政策上占主导地位的是直线式思维,所谓直线式思维指的是:认为技术可以从先进国家向后进国家自然扩散,或认为只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就可以自动产生技术创新。他们先验地认为外国技术一定先进,中国一定落后;把购买产品(物化技术)等同于获得技术能力;把技术进步看作“引进”或资本投入的自然结果——核电引进路线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

之所以会把“华龙一号”说成惊喜,恰恰说明了对自主能力的轻视。

文章中没有说:当年引进派为了抢占厂址指标,不等首台AP1000机组在2013年建成运转,就要从2011年开始这种堆型的批量建设(湖南、湖北和江西三个核电站项目原预定为使用国产的二代或二代加技术,后改为AP1000并于2008年上半年获批,但尚未核准开工)。幸亏福岛事故的发生,国家出了“国四条”的措施,才冻结了项目。

也没有说:高温气冷堆本来属于国家重大专项的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8月17日就复函,同意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投资建设一座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电站。但是,后来国家能源局为了力推AP1000,压住高温气冷堆项目不予批准,结果也在福岛核事故后被搁置。于是,本来与吸收AP1000技术的CAP1400同属国家重大专项的高温气冷堆项目,直到2012年12月21日才开始浇筑第一层混凝土。

更没有说:引进派把全盘引进说成“自主创新”,挤掉了自主第三代CNP1500方案,把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专项之一的核电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资金主要用于了以国核技为实施主体对AP1000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用于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的经费只占全部重大专项经费的1/6。

最后想表达的是:世界上其实根本不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途径或模式,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不进行自主开发就可以“消化、吸收”的可能,更谈不上“再创新”。

要创新就必须掌握技术,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自己干,因为世界上也没有自己不进行研发就可以掌握的技术——这是由技术的“知行合一”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不“行”则不“知”。获取外部知识的条件可以影响自主创新的条件,但创新的效果更关键性地取决于自主开发的努力,而不是客观条件本身。

中国当然可以从技术引进中受益,更可以从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受益,但前提条件是坚持自主开发,把引进当作辅助手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