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的“三轮引进”

【本文由“老付”推荐,来自《中国能源体系的建设——核电篇》评论区,标题为老付添加】

事实上中国核电曾经走过了“三轮引进”失败之路,自主核电差一点夭折,自主与引进路线斗争激烈:

以大亚湾核电站为标志,中国核电在1980年代的第一轮发展中确立了以“引进+国产化”为主的路线,但同时也存在着以秦山核电站(一期)为标志的自主开发。1990年代,中国经历了以纯粹购买电容为目的(不包含技术转让内容)的第二轮引进,相继购买了加拿大的重水堆(秦山三期)和俄罗斯的压水堆(田湾),并且继续购买了法国核电站设备(岭澳—大亚湾后续项目),但同时也开工建设了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

第三轮引进路线倡导者提出的主要理由是:国内核电站机型“五花八门”的局面严重干扰了中国核电技术进步和国产化进程,而(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是参考大亚湾核电站“照猫画虎”建造的,在事故预防、缓解措施以及防火设计等方面与国际上新的核安全标准还存在差距,已丧失了作为“主力机型”的条件。因此,中国核电必须“采用先进技术,统一技术路线”,直接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走“一步跨越”的新路。

2006年12月,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成为最后的赢家。当时,媒体广泛报道,西屋胜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报价较低,但具体价格说法不一,在每千瓦1000~1500美元区间。

引进路线本打算以AP1000来统一中国核电建设的技术路线,即通过购买、复制这种机型来批量建设核电站。但是,在做出了全盘引进的决定之后,引进路线的决策者才发现,由于AP1000是一款未经实际验证甚至尚未设计定型的机型,所以不可能在第一批机组建成并证明能够安全运行之前进行批量建设。于是,到2006年,引进路线的决策者不得不临时改变初衷,为被他们认为应该放弃的所谓二代技术开了门——批准了一系列采用国内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站上马,把作为全盘引进理由的“一步跨越”改为事实上的“两步走”。

引进路线的代价高昂。全盘引进的代价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尽管业内人士出于对“上面”的恐惧而噤若寒蝉,但随着具体项目的实施,一些信息无法阻挡地逐渐透露出来:虽然国际招标方案当初是以每千瓦1800~1900美元上报中央批准的,但负责引进的国核技已要求业主准备按2000多美元/千瓦的价格来接盘,而且附带了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条件——“上不封顶”。

AP1000一付诸建设就不断出现问题,最终导致AP1000示范核电站的建成大大延期。根据中国媒体的事后报道,不断出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西屋公司长久以来缺乏民用核反应堆的实际建造经验,因此在设计上只考虑了工艺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实际工程施工环节,导致反应堆建设难度过大。为了解决施工问题,西屋方面不断地临时修改设计。另一个问题的来源是美国EMD公司负责提供的主泵存在着严重的“难产”情况。该公司是西屋的供应商,它为AP1000原设计配套的屏蔽泵已大量应用于美国的核航母和核潜艇,受到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为向中国出口用于AP1000的屏蔽泵,EMD公司必须开发管制清单上没有的新材料、新工艺等,以绕过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但重新开发不但耗费时间和经费,而且也充满技术上的不确定性。

在最初几年,官方对三门和海阳核电站的建设情况讳莫如深,只是在延期已成定局后才有报道披露。后来对AP1000的表现有一些辩解之声,如“AP1000是一项新技术,而三门1号机组作为AP1000在世界上的首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是难免的”;再如“为确保AP1000主泵60年安全可靠运行,西屋和EMD公司制定了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设计标准和试验验证标准,堪称世界之最。主泵之路历尽艰辛与坎坷”。但是,连国核技专家委员会的一位专家也承认,“以主泵为代表的关键设备拖期导致三门1号、海阳1号整体项目拖期”,“西屋在设计图纸上的频繁变更,导致了项目超期超预算”。但把事实说出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主泵“多次发货均不合格”。后来在2016年交付之后的耐久性测试中,主泵又出现裂纹。这些问题致使三门和海阳核电站的建设大大延期。

2018年6月末,官方终于宣布浙江三门核电站的1号机组并网发电,这比原定的时间表延期了将近5年,或者说把建设期拖长了一倍以上(同月使用法国EPR的台山核电站也并网发电,同样大大延期)。根据《中国能源报》的报道,“三门一期和海阳一期原计划建成价都是约400亿元,根据目前最新的测算结果,两个项目建成价都在500亿元左右”。(摘自路风《新火》)

正是由于AP1000的拉胯,2013新领导的风格改变,才有了“华龙一号”;西屋的破产、特朗普的制裁则彻底自主品牌的地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