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地衣科考日志 | 秘境寻踪

编者按: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巍巍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孕育了万物生机。为揭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开设“秘境寻踪”专栏,在这里,我们将跟随科考人员的脚步,向地球的第三极出发,深入人迹罕至之境,探寻隐秘生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滇西北地衣科考日志 | 秘境寻踪

2023.7.10

当我知道要跟着王欣宇老师同课题组成员一起去滇西北科考的消息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作为一名即将加入地衣多样性与进化研究专题组的研究生,第一次出差科考的所见所闻所学将会无比珍重。另外,这次科考还有一个特殊的安排,老师们会协助央视拍摄《神奇的真菌世界》纪录片。

上午九点,我们一行人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类室出发,一路向北,经过美丽的大理洱海,临近傍晚,抵达丽江老君山脚下。随之是两小时的山路,沿途经过一条溪流时,小靳师兄在此地找到了自己研究的肺衣科(Lobariaceae)物种,高兴地直呼“开门红哦!”。晚上八点,终于抵达九十九龙潭风景区的群龙山庄,我们同央视摄影组汇合后,围坐在火炉边,一边烤土豆一边聊天。回忆起第一天,我对地衣的初印象便是随风摇曳的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长松萝生长在高海拔无空气污染的针叶林中,是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之一,其分布范围与滇金丝猴的迁徙路线息息相关,松萝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将导致滇金丝猴食物链的断裂。

500

▲图片1: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

2023.7.11

早上吃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以后,我们九点出发,沿途经过采样的第一个目的地——流石滩,远看着硕大的岩石黑压压一片,但凑近一看原来表面有五彩斑斓的地衣,周围的杜鹃林中也有数不胜数的地衣物种,我第一次感受到地衣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之强,也是第一次用理性和科学的思维去认识地衣。此处形状各异的岩石纵横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大风冷飕飕地刮着,阴雨天气也让岩石表面变得很光滑,这给我们的采样工作增加了难度。然而成片附着在岩石上生长的地衣已完全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顾不得环境的险阻,我便跟着欣宇老师开始“勇闯流石滩”,手提采集包开始了工作。在这里我见到了分布非常广泛的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该物种的地衣体呈现出明亮的黄绿色,与显眼的黑色子囊盘组成网眼马赛克,形成错落有致的外观。石面生的地图衣寿命长,生长速度缓慢且均匀,是地衣测年法的常用物种。其地衣体直径在10~25mm时,年龄大约为100年;直径为150mm的地图衣年龄约为1000年。

500

▲图2:王欣宇老师在流石滩上采集样品

500

▲图3:岩石表面上的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

上山容易下山难,再加上岩石的松动,作为第一次“攀岩”的我下山时只能手脚并用。在途中,安城师兄发现了长在树干上的金丝刷(Lethariella cladonioides),又名红雪茶,是梅衣科金丝属的一种地衣,海拔3700米的刺柏(Juniperus)树干是金丝属地衣主要附生树种。看见如此美妙的地衣物种我当然非常心动,立马又现学爬树技巧,找准着力点,一溜烟就上去了,用手机定格了这美好瞬间。

500

▲图4:生于树干上的金丝刷(Lethariella cladonioides)

随后,沿着山路行驶到第二个采样地点——高山草甸,在这里我见到了丰富多彩的石蕊(Cladonia)。石蕊分布广泛,常大片丛生在高山苔原和极地的土壤表面,极耐干旱和寒冷。最初的石蕊试剂就是从石蕊地衣中提取出来的,但由于资源稀缺,现在都是化学合成。

500

▲图5:生于高山腐木的瘦柄红石蕊(Cladonia macilenta)

一整天的采样工作结束后,由于天气湿冷,我们得对标本进行烘干处理。晚饭过后,围坐在那熟悉的炉子边,晒标本、取分子材料。结束后大家一起聊聊天,听着王立松老师讲起“地衣缘”以及个人的科研历程,不仅认识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不忘初心与脚踏实地。我想:大家能在一起认真搞地衣,这就是缘分吧。

500

▲图6:整理并晾干采集标本

500

▲图7:做凉菜食用的白边岛衣(Cetraria laevigata)

2023.7.12-13

在老君山工作的最后两天,我同安城师兄和郑听师姐组成三人小队。第一天的目标是高海拔分布的地衣物种,那天虽下着雨,但我们依旧坚定不移,最终登到海拔四千多米的三才湖观景台。我们在树林中避雨,吃完干粮充饥后继续采样。虽然因为阴天多云,未见雪山真容,但我们在一块长满苔藓的峭壁上发现了担子地衣,绿色地衣小荷叶(Lichenomphalia hudsoniana),他的地衣体鳞片状,紧贴基物生长,担子果伞形,仅在每年6月-9月期间出现。

500

▲图8:绿色地衣小荷叶(Lichenomphalia hudsoniana)

500

▲图9:从三才湖观景台向远方眺望

第二天的目标则完全相反,主要采集低海拔分布地衣标本,我们仨从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沿路徒步到3000多米处,途径矮灌丛,杜鹃林,草甸、小溪等多种采集地。尽管这次因为特殊情况我们得全程徒步,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有幸看见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相映成趣,山尖下云雾缭绕,映衬在蓝天之上,仿佛一幅画作。

500

▲图10:眺望远处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

在广阔无际的草甸上采样时,又见到奔跑的羊羚、觅食的牦牛,他们好像天生识路,从不担心迷失在这片土林之中。上山途中的风景也是变幻莫测,牛铃的撞击声,牛粪招来的嗡嗡苍蝇声,峡谷里潺潺腻腻的溪流雪水声,声声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天的疲倦都被美景所治愈了,还有什么比满足眼目更欢喜的事情呢。

500

▲图11:草甸上的黄牛

500

▲图12:辽阔的草甸

晚上八点多回到山庄,今天是在老君山的最后一晚了,央视的拍摄也已杀青,我们一同在湖边合影,各自散去,独自沉浸在这深山之中,少了外界的干扰,整个景区一片祥和宁静。明日继续。

500

▲图13:老君山地衣考察合影留念

2023.7.14

八点的老君山,晨雾潮潮,如同人间仙境。今日出行的目的地是香格里拉。一路上风景绝美,在幅员辽阔的草甸之上,自由奔跑着的羚羊随处可见,成群的牦牛晃晃悠悠不慌不忙地踱步在草场之间。到香格里拉时已接近七点,我们来到当地的藏餐馆,围住在一起,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吃着热腾腾的荞麦饼,回忆起老君山的所见所闻,各自对未来几天的滇西北之行充满期待。

晚饭过后,我和师兄师姐一行人去了独克宗古城,一起转大经筒。听大家说“独克宗”这个名字,根据藏语发音有两层含义,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之城”。而且,独克宗古城曾经是中国保存得最好、规模最大的藏民居群,不幸的是,在9年前古城遭遇了一场大火灾,迄今为止大部分楼房都是重建的,但不变的依旧是香格里拉的风土人情。

500

▲图14: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500

▲图15:金光闪闪的大经筒

2023.7.15

经过一晚上的调整,大家都满血复活,早餐来过一碗热腾腾的面后,便沿着219县道继续向北。由于天气阴沉,又时而下雨,有段路坡度很陡,充满泥泞,错车将近半小时,最后还好没有放弃,经过碾车的帮助,马师傅一脚油门,控制好方向盘,终于顺利通过。

500

▲图16:泥泞的山路

今天的第一个工作地点是碧茸峡谷,一窜进深林中,向上望去是一棵棵拔地而起的华山松,向下看则是一条激荡的流水,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心情极度放松,完全沉浸于大自然中。徒步森林的过程中,我见到了附着在树干上生长的袋衣(Hypogymnia),也见到了基生于岩石上的柱衣(Pilophorus),当然也少不了长松萝的身影……每遇见一种地衣都让我们欢欣雀跃,赶紧拿出相机,记录着这无与伦比的属于地衣的微观世界。

500

▲图17:大柱衣(Pilophorus acicularis)

沿着林中小路,我们来到了峡谷深处,震耳欲聋的激流声,高耸威严的大峡谷,让我们都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500

▲图18:碧茸峡谷

来这里的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找郑听师姐研究的散盘衣属(Solorina)物种,它们通常生于阴湿土坡,地衣体很小,只有5-10cm左右,很难采到。王立松老师说他20年前曾在这里采到过标本,走了没多久,老师自言自语道“应该就是那块石头…”,果然在那块石头上找到了散盘衣的标本,不得不佩服王老师的深厚功力。这个物种能跟绿藻或者蓝细菌共生,但它们是否为同一个物种,还得等师姐做完系统学研究后才可定论。今天又是满载而归的一天呐!

500

▲图19:宽果散盘衣(Solorina platycarpa)

工作结束后本打算去乡城,但由于天气原因,道路塌方,我们就转道去了东旺乡,途中穿过仍未竣工的大雪山垭口隧道,遇到一片页岩时,欣宇老师一眼就看到目标地衣,我们便下车整理各自的采集袋,开始干活!通过颠簸的219县道后,驾车七拐八拐地在峡谷小道中穿梭,一片隐藏在峻岭之中的藏族村庄映入眼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经过村庄时,瞧见了藏族居民的房屋,也惊叹于祖国电力工程的普及程度,全国各族人民都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虽然今日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而且路况极其糟糕,但我们也不忘“驻足”,不光为了工作,也会拿出各自的手机定格这瞬间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最幸福的工作吧!

500

▲图20:一座隐匿于高山之中的藏族村庄

2023.7.16

从东旺乡出发准备南下回昆明了。一早吃过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又因为海拔相对低很多,所以整个人都精神抖擞。我们沿着215国道行驶,至定曲刚刚翻过一座山头后,金沙江和毛屋大峡谷的磅礴之气便一下子涌入眼前,我们也在干热河谷沿途采集了地衣标本。白马雪山尖若隐若现在白云之间,痴醉在其中。继续向南,与金沙江并肩同行,挣扎在高山峡谷美景之中。

500

▲图21:地衣科考队合影留念

南下沿214国道行驶,途中在一处海拔3536m的垭口下车,目的是寻找课题组成员Fiona的生态实验样品。我们兵分两队,很遗憾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寻找,暂时没能找到目标材料。但是在寻找过程中,我们也采到了很多形状优美的石蕊,在松林中眺望远方时还能见到浅水期的纳帕海。大家在山下汇合,路边一起吃西瓜,算是这周以来第一次吃水果,舒服嘚嘞。

500

▲图22:迪庆公路边

继续驱车向南,在高速上路过玉华水库,驻车一起看了美丽的晚霞,感叹眼底的小镇似乎世外桃源一般。傍晚九点,终于抵达到了洱源镇,下车后抬头一看,此刻已是漫天繁星。吃过丰盛的晚餐后,大家一同在房间里整理标本,对此次的科考之旅进行一番复盘,实在是收获满满、感慨良多。

500

▲图23:玉华水库的晚霞

500

▲图24:在房间里整理地衣标本

2023.7.17

早上一瓶热腾腾的邓川鲜牛奶配上一碗耙肉米线后,继续沿大丽高速一路向南,回程经过大理双廊时稍停了一会,望着面前的洱海,一下子天地之间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一缕缕如丝绸一般的云彩,轻盈飘逸灵动在山体之上。远处的苍山仿佛像是画布上的一幅油画,沁人心脾。

500

▲图25:大理洱海

中午抵达南华县,这是我第一次吃野生菌火锅,不仅尝到了菌子的鲜香,更是领会到了云南人天生对菌子的痴迷与敬畏。

吃完这份美味佳肴我们一脚油门直回昆明,回到了我们出发的地方——昆明植物所分类室,意味着本次科考之旅也便告一段落。在实验室整理一袋又一袋标本的过程中,这次科考的艰辛与快乐也都历历在目,我们这群人用双脚双手阅读大自然的天书,去遇见地衣的世界。同时,每天的工作中亦或是赶路途中,意外发现的景色也让我们措手不及,眼目成了记忆的唯一窗口:一座座洁白无暇的雪山,一个个碧绿如玉的湖泊,一座座质朴无华的藏房,仍旧久久的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不愿离开。

“旅行能催人思考。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阿兰·德波顿对旅行的感悟和诉说,让我对地衣分类学有了崭新的理解。踏遍千山的脚步,看尽人间万象的眼睛,探索未知环境的勇敢,广阔无垠的世界在前方,科研人永远在路上。

校审:王欣宇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