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漫画卖点

一、聊在卖点之前

       漫画卖点,这个词大家是不是既熟悉又陌生?

       说它熟悉,是因为向平台投过稿的作者大概率都被问过“你的漫画卖点是什么?”,或被告知过“我们平台想要的卖点是……”。 

       说它陌生,是因为作者们也许都被平台点评过“你的漫画作品缺少卖点”,或完全不知道平台说的东西为什么会是卖点。 

       那么卖点,到底是什么呢?

500

二、什么是卖点?

       近几年,漫画作者们越来越容易听到卖点这个词是因为作者在给平台提供稿件的时候会接触到一种表格,表格的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目的是为了让编辑在每天每周收到的大量稿件中迅速理解作品的内容而准备的“作品简历表”,这个表格中有一项需要填写的部分就是作品卖点。

       平台会要求作者在提交作品的时候写出作品的卖点,无论是写一句完整的话还是用几个词来表述,或者平台也会主动和作者说想要的卖点是什么让作者去照这个方向创作。

       那么在作者产生这种“卖点疑惑”的时候平台也应该付起相应的责任,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卖点标签化了。标签化就会直接导致作者认为自己只要写了“这个点”就证明自己的作品有了卖点。但实质上在我们看来这样标签化作品是非常不专业的表现,拥有了这个标签只是在上架分类的时候可以分在这个标签里,跟这个故事是个好的故事是个有卖点的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

       为了来解答询问我们的作者们的疑惑,我们也整理了一下我们对【漫画卖点】的想法,把它总结成两个部分。

三、卖点是作者的优点

       第一,卖点是作者的优点。

       说白了卖点就是作者擅长什么或者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擅长表现什么。

       比如说擅长细腻的人物情感刻画?

       擅长设计精彩的打斗?

       擅长心思缜密的智斗?

       擅长讨喜的人物塑造?

       作者的擅长就是作者的卖点。

       所以作者最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且在创作的时候将自己的擅长发扬光大,把自己的长板敲得更长,做得更加突出或者是更加去彰显擅长的部分就会变成作者和作品的一个卖点。

       但有的作者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我擅长什么。”

       这点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需要尚且还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的作者们更多地去练习去创作,通过练习的方式逐渐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和编辑沟通让编辑发现作者到底擅长在哪个方面,因为这也是编辑的其中一个工作,发现作者的长处。

       还有一个方法,如果作者喜欢很多种类的作品并且不知道自己擅长哪个,那可以多做一些不同类别的短篇作品,把它放到公开的平台上面让读者去选择,看一下读者的点赞阅读和评论内容,相当于读者来挑选他们更爱看这位作者创作什么,也就是说更擅长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把卖点定位在作者擅长的内容而不是作者喜欢的内容?有一个非常适合解答这个疑问的作者例子,是桂正和。

500

       看过桂正和相关的采访了解到作者本人喜欢的作品类型其实是贯穿着梦想和正义,友情与战斗的热血少年类作品,所以他在向JUMP投稿的过程中也是对标JUMP的题材持续在投这类作品。按理说无论是JUMP本身的创刊概念,还是它的当家台柱子作品的类型,以及过往各种卖座的作品都有着非常统一的目标受众和卖点,那么桂正和瞄准的卖点应该是和这个杂志一致的,如果放在我们现在国内的平台那就是“我需要这个,你给我投这个”这样的关系。

       但桂正和的成名作,我们能发现无论是《电影少女》《D·N·A2》还是《I"s》都不是JUMP主流的热血少年向作品,反而通过精湛的画工以及独特的画风在画女孩子上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还有对故事中人物细腻情感的刻画都让作为漫画家的桂正和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反而是在他的一部部投稿,练习的过程中编辑通过稿件发现的他的优点,并且明确的让他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

500

       那这部分就是桂正和的卖点,让他真正发光发热的是桂正和对女性角色的细腻笔触和对感情故事的情感描写,而不是他喜欢的热血少年漫画。编辑发现了他的能力,及时转向让他不要迎合杂志的目标,从而让他在杂志里独树一帜。

       所以如果一个作者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且把它做出来了,那他是个聪明的作者。

       如果一个作者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是现在做不出来,那需要的是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去找能展现自己能力的方式。

       如果一个作者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是却觉得自己都能做,那可能需要先把笔放下脚踏实地地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比起练习更需要先明确自我认知,然后再去练,再去提问,再去看。在和我们联系的作者们中有一些作者会被平台说“你的作品没有卖点”,然后作者就会生气的询问平台“就很奇怪,那卖点是什么?你告诉我好了,你告诉我,我就去照着你告诉我的卖点画。”

       但其实不应该是这个逻辑,平台即使告诉作者它们想要的卖点,作者也不一定画得出来,因为他们想要的卖点可能并不是作者本身擅长的东西。就像桂正和去JUMP投稿,JUMP的标签都很清晰,清晰到明确告诉作者“想给我投稿的话就往这个方向去画就好了”,所以桂正和也往这个方向去画了,但因为不是他最擅长的,他在这个方向达不到顶点,他的卖点反而不在这里。所以即便已知了所谓的【卖点标签】也可能做不出卖座的作品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新漫画平台的直播?当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他们比赛的颁奖典礼变成了线上,邀请了一些日本的漫画作者,编辑或者是一些平台的合作方来聊自己对漫画的一些看法和自己的创作经历。其中有一个作者很神奇,他家里面是开店的,当时店铺的经营状况比较困难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看到漫画杂志上的一个比赛,那个比赛好像是第一名有 100 万日元奖金,然后他就觉得反正我现在经营的店铺活儿也少,也一直在亏钱,那不如去参加一下这个比赛。

       可能有人会问他为什么有信心去参加这个比赛?

       作者本人是这么说的:因为他翻了那本漫画杂志,发现那个漫画杂志的故事类型很像他平时在写的故事或者是自己的随笔,觉得自己的故事可能完全符合这本杂志方向,所以他就去参加了比赛并且在这个比赛里获了奖,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漫画之路。

       所以当作者本人对自己有清晰认知,能够评判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或者自己擅长的是什么的时候,遇到那个和擅长相符并且能变现的机会,它自然而然就变成你的卖点。这是我们身边实际发生的例子,到现在为止作为编辑收到的推理悬疑类相关的作品应该也有几十部了,但我印象里只有一个作者的脚本读着像是在读一个这类的故事。几点钟的时候发生了一起什么案子,被害者是谁?死因是什么?死者的房间构造?楼层中有几个房间,每间房间里都住着什么样的人?楼的构造是什么样的?701 房间在这个时间发生什么?死者死亡的推测时间内每个房间人的不在场证明是什么?隔壁的住户几口人?和被害者是什么关系?工作和社会环境是什么?只有一位作者,虽然稚嫩但确确实实在脚本里写了这些内容,剩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打着推理的标签写其他的内容,还有一些虽然有推理但根本不知道推理该写什么,更有甚者做一个推理故事但逻辑不通。那其实这么多有着推理类标签的作品里,只有那部姑且可以称为有推理的卖点,姑且是因为我印象里那个故事也依旧有着很多不足,但作为这个标签下的作品,首先这位作者知道这个东西要怎么写,要写些什么,知道这类作品要写成什么样才能吸引看这类作品的读者,那他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方向上多多磨练。而除了这部之外的其他作品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放下笔,先去多读这类作品,想一想这类作品的卖点在哪里?目前这个类型完全不是这些作者们的擅长领域。

       再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福利,这估计是很多作者都听到过的所谓卖点。当然我们讨论的前提是依旧以剧情为主的故事里的福利卖点,纯福利向作品的话只要福利画的好看就好。大家可能会觉得福利很简单,露点肉,或者是让角色进行一些亲密的肢体接触就可以了不是吗?但如果只是这样去判断故事里的福利并且觉得自己可以创作的话,其实说明作者不擅长,也看不到那些擅长的作品里边到底是如何擅长的。

       在和平台的编辑交流的时候,特别是在画少女漫或者耽美漫这类作品时编辑可能会和作者说“你这一话没有肢体接触”“你这一话没有撒糖”“你这一话他们两个什么互动都没有,需要加入互动在这一话中”。仿佛这一话只要给角色加上肢体互动,只要让角色脱掉衣服,或者只要让角色露出身体那么福利卖点就完成了。可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按理说应该没有不会画福利的作品,只要画福利,作品的成绩就会好?但事实上并不是,有的作品不停地裸露身体不停地进行肢体接触,大家依然会对故事失去兴趣。

四、卖点是市场需求

       第二:卖点是市场,也就是读者需求。

       其实这个才是所谓的市场上想要的卖点,放在国内的话是平台想要的卖点,放在日本的话可能就是出版社,杂志想要什么类型的作品,读者想看什么类型的作品,卖给读者的点是什么。国内平台对读者研究非常少,与其说是卖给读者的点不如说是随波逐流的拍脑门决定,而非真正的市场调查研究结果。

       而关于市场调查以及读者调查这部分,日本的出版社要比国内的平台做得好很多,这也是他们对于面向市场的卖点更清晰的原因。日本各个杂志的读者对标更明确,涉及的年龄层更广泛。就比如说作者擅长A,那你可以去以A为卖点的漫画杂志,作者擅长B也同样,有以B为卖点的漫画杂志。这样就会变成作者只要负责做自己擅长的东西就可以了,出版社会帮你找对应需求的读者市场并且把作品推出去。但是在国内平台的话情况就有点不一样,平台的要的卖点只有A,那么你擅长BCDEF可能就无法在这个平台进行连载,又因为国内的平台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你不擅长A,那就没有地方可以投稿。可能有的作者会选择根据平台想要的A这个点去学去研究A的卖点是什么。但是平台的卖点经常会变,这段时间想要A,下段时间想要B了,A点作者还没研究好就已经被淘汰了,这是国内平台比较现实的情况,也是国内平台和市场的问题。为什么平台的卖点经常变?因为平台其实没有仔细研究市场和读者到底有着什么分类,是什么倾向。《重版出来》其中一集有位老爷爷,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所以画的漫画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看的。但是女主所在的出版社是面向青少年的,并不能接受爷爷的作品,因为在这本杂志上找不到对应的市场,也就是说在这个杂志上这部作品没有卖点,没有市场。但是没关系,女主给这个老爷爷推荐了另外一个本身就是主打老年人市场的漫画杂志,那么爷爷的作品在那个杂志有了卖点,后续当然也顺利地进行了连载。

500

500

       虽然影视剧里演的内容都相对来说展现的是美好和顺利的部分,但关于日本漫画杂志的市场细分这点也通过电视剧好好地体现了一下,真的非常值得学习。

五、擅长和需要

       所以卖点应该既是作者擅长又被市场/读者需要。再举一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空知英秋的....也不算出道作,是一个他曾经创作过的短篇,这个短篇一看就不是那种能连载的水平,故事讲得有点乱,但在这篇作品中能看到空知擅长的,贯穿《银魂》让众多读者喜欢的无厘头搞笑。

500

       作为编辑在看作者的时候往往都在找寻这个作者擅长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作者有一个擅长的点能特别突出的被他表达出来,那其实跟这个作者就有去交流去培养的一个明确的方向。因为作者的擅长是编辑给予不了的,编辑可以和作者捋逻辑、捋人物、捋剧情、捋故事结构,但唯独擅长是编辑无法给予的。但在此特别想跟大家强调的一个概念,有的作者会说“我不知道我卖点是什么,你只要把卖点告诉我,我都能写出来。”的这件事情是基本不太可能存在的。确实有很多作者的作品不被平台接受,所以他会去问平台你接受什么?你接受什么我创作什么。但这个过程往往你创作出来的故事,要么是平台单看标签推进过会了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平台筛下去;要么是根本过不了会无法进行连载。这个时候作者也会困惑,我明明写了平台需求的卖点为什么我的数据还不好?为什么作品还是过不了?因为这个东西不擅长不了解是写不出来的。

       卖点,虽然是一个词,但又不只是单独的一个词,卖点不是玄学也没有所谓的捷径。

六、总结

       所以关于卖点,一定要挖掘自身。

       我们想要聊聊卖点是因为节目收到很多关于卖点的私信邮件,可能大家在跟平台交流的时候平台所强调的卖点也让作者们感到疑惑。以上这两点是我们对卖点的认知。

       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弥补不足并磨练自己擅长的地方,不断练习的话,只要有机会就能迅速抓住。“我就是擅长这个,一直都擅长这个,”平台则需要实际去调查面向市场和读者的卖点,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编辑们也不要只是让作者在卖点那一栏里填几个词,而应该认真地去看作品,无论是脚本也好,分镜也好,成稿也好,有时作者擅长的东西真的需要你们来告诉他。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