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推测,“GPM J1839-10”可能是一种之前从未发现过的天体
【本文来自《地球35年不断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Nature: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GPM J1839–10是在盾牌座方向发现一个神秘的天体,距离我们大约1.5万光年。以“GPM J1839-10”发射的无线电脉冲的强度来看,在已知宇宙中所有自然天体的类型中,只有磁星与它相似。
所谓磁星,是指一种特殊的中子星,它们是宇宙中的那些质量巨大的恒星消亡之后留下的致密残骸,与普通的中子星相比,磁星的磁场要强大得多,以至于它们可以从两个磁极发射出非常强大的电磁辐射束,而随着磁星的旋转,其发出的电磁辐射束就会周期性地扫过宇宙空间,如果地球所在的区域也在其扫过的范围之内,那我们就可以直接观测到非常有规律的无线电脉冲。
磁星之所以会有磁场,其实是与它们本身的自转密切相关,简单来讲,在自转过程中,磁星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发电机效应”的物理过程产生磁场,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磁星的自转速度越快,其磁场就越强,反之亦然。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磁星的自转速度低于一个临界值,那以它们的磁场强度,就无法发射出强大的电磁辐射束,实际上,过去的观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理论,在已知的磁星之中,它们的自转周期都很短,通常都在几秒钟和几分钟之间。
然而“GPM J1839-10”的脉冲周期却长达22分钟,这远远低于理论上的临界值,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以它的自转速度,其产生的磁场强度根本就达不到磁星的标准。
如果“GPM J1839-10”并不是一颗磁星,那它会是什么样的天体呢?对此,科学家目前也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毕竟在已知的自然天体中,除了磁星以外,其他的类型都无法与“GPM J1839-10”发射的无线电脉冲的强度匹配。
科学家推测,“GPM J1839-10”可能是一种之前从未发现过的天体,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目前对中子星以及磁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错漏,相关的理论还需要修正。
事情就这么简单。😊
不是很客气地说,兄台囫囵吞枣地涉猎了一些现代物理学的观念,但是恕我直言,恐怕只能说仅仅是从表面上理解了。
呵呵,从兄台的回复,就可以看出来兄台其实没有理解我之前简单说的几段,这其实有点遗憾,因为如果兄台确实有兴趣的话,不妨认真深入思考下你感兴趣的这几点现代物理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不是那么难,只要你真正放开牛顿力学的束缚,而且不要机械地浮于表面,稍微向下深入一些就好,而现在的兄台,实际上是没有做到这点的。
提几点要点给兄台吧:
1,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速度”?兄台有没有把“速度"的本质与"对速度的测量"弄混了,或者压根没有思考过二者之间的区分;
2,再深入一下,谈论“速度”,有意义的前提是什么?在不涉及位移的情形下,谈论速度是否有意义?比如谈到宇宙的“膨胀”,这里的“膨胀”到底是指的什么?产生了位移吗?如果没有位移,何来“速度”这种描述呢?
3,我之前用π来举例为什么光速不变(这其实是关键),很遗憾兄台没看懂,因为兄台的回复完全没有在区域内。至于说什么光速极限云云,我说了这根本不是什么限制,只有没理解的人会一直面对这个问题无法自拔。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个分水岭,表明了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现代物理的两大基础之一的相对论时空观。
4,我们今天在物理学上已经有很多公式了,通过这些公式(严格说大部分是定理),就可以推导出各种结论,但是这其实无助于你对“为什么会如此”的真正理解,因为如果你本就没有理解定理的意义,那更加没可能理解通过它推导出来的结论的意义了,如果你只满足于把定理当公理,只知道“定理就是这样说的”,却没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理”,那你永远都不过是浮在表面上而已。
5,一不小心说了挺多。兄台要是有兴趣,能就具体概念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思考,我也乐意陪兄台探讨下去。但如果只能限于对一些既有物理概念做一些“表示自己有懂”式的机械复述,那也就算了,我就不耽搁兄台了,虽然这有点遗憾。因为根据我过往的经验,这一阶段并非人人都能越过,很多人的理解就终生停在这一步了,此时要是能有个人探讨一下,往往带来的启发是会很大的。
有些基本概念你好像不清楚,宇宙膨胀是说空间的膨胀,不是位置的移动。
物体的速度: 根据相对论,物体的质量会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变得无限大。这就意味着,任何物体都不能达到或超过光速。
信息传递:光速也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因为任何信号传播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所以信息传递的速度也不能超过光速。
引力传播: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引力的传播速度也不能超过光速。
能量转化:根据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等价关系。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所具有的动能将变得非常大,因此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将变的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光速限定。
至于π是个数学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除了圆周率还有很多,和光速八竿子打不着。还有,宇宙的本源有很多,光速不是!
最重要的是,光速限定决定了因果律,超光速违背因果。
不是很客气地说,兄台囫囵吞枣地涉猎了一些现代物理学的观念,但是恕我直言,恐怕只能说仅仅是从表面上理解了。
呵呵,从兄台的回复,就可以看出来兄台其实没有理解我之前简单说的几段,这其实有点遗憾,因为如果兄台确实有兴趣的话,不妨认真深入思考下你感兴趣的这几点现代物理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不是那么难,只要你真正放开牛顿力学的束缚,而且不要机械地浮于表面,稍微向下深入一些就好,而现在的兄台,实际上是没有做到这点的。
提几点要点给兄台吧:
1,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速度”?兄台有没有把“速度"的本质与"对速度的测量"弄混了,或者压根没有思考过二者之间的区分;
2,再深入一下,谈论“速度”,有意义的前提是什么?在不涉及位移的情形下,谈论速度是否有意义?比如谈到宇宙的“膨胀”,这里的“膨胀”到底是指的什么?产生了位移吗?如果没有位移,何来“速度”这种描述呢?
3,我之前用π来举例为什么光速不变(这其实是关键),很遗憾兄台没看懂,因为兄台的回复完全没有在区域内。至于说什么光速极限云云,我说了这根本不是什么限制,只有没理解的人会一直面对这个问题无法自拔。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个分水岭,表明了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现代物理的两大基础之一的相对论时空观。
4,我们今天在物理学上已经有很多公式了,通过这些公式(严格说大部分是定理),就可以推导出各种结论,但是这其实无助于你对“为什么会如此”的真正理解,因为如果你本就没有理解定理的意义,那更加没可能理解通过它推导出来的结论的意义了,如果你只满足于把定理当公理,只知道“定理就是这样说的”,却没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理”,那你永远都不过是浮在表面上而已。
5,一不小心说了挺多。兄台要是有兴趣,能就具体概念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思考,我也乐意陪兄台探讨下去。但如果只能限于对一些既有物理概念做一些“表示自己有懂”式的机械复述,那也就算了,我就不耽搁兄台了,虽然这有点遗憾。因为根据我过往的经验,这一阶段并非人人都能越过,很多人的理解就终生停在这一步了,此时要是能有个人探讨一下,往往带来的启发是会很大的。
这个我知道,虽然我不懂。
我就是个爱好者看不懂公式方程,也就看科普去了解天文物理。
这玩意我就这么一说,您别在意。
我还听说过,以纯粹“费米子”具有孤子波性质的“孤子”组成的孤子星体,还有“玻色星”,以纯粹玻色子来组成夸克水平的星体,还有天体坍缩后形成的以重力真空组成的“黑星”星体。
这些玩意如果没有更多的理论推导与实验观测。全部是胡扯。😁😂😊
我就是个爱好者看不懂公式方程,也就看科普去了解天文物理。
这玩意我就这么一说,您别在意。
当然这一数字并不是绝对的,它可能会因为宇宙中的能量密度发生变化而有所变化,在很短的时间里,它可以将每平米的距离扩大到2.5倍。
好吧。这意味着什么呢?
然后的然后这不可思议的强大的力会撕裂原子核,最后撕裂基本粒子夸克吗?只有天知道了,也许这一切是安排好的。
这个宇宙最后就是死寂,不玩了。( ̄ー ̄)
我还听说过,以纯粹“费米子”具有孤子波性质的“孤子”组成的孤子星体,还有“玻色星”,以纯粹玻色子来组成夸克水平的星体,还有天体坍缩后形成的以重力真空组成的“黑星”星体。
这些玩意如果没有更多的理论推导与实验观测。全部是胡扯。😁😂😊
当然这一数字并不是绝对的,它可能会因为宇宙中的能量密度发生变化而有所变化,在很短的时间里,它可以将每平米的距离扩大到2.5倍。
好吧。这意味着什么呢?
伟大的泡利和爱因斯坦一样也会犯错误,比如关于宇称守恒。
1956年6月,泡利收到了来自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一篇题为“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恒吗?”的文章。这篇文章稍后发表于《物理评论》,并为两位作者赢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预印本。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宇称守恒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均存在很强的证据,他们并且还提议了一些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
但泡利对宇称守恒却深信不疑,对于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他在1957年1月17给奥地利裔美国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ictor Weisskopf)的信中表示:
“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弱左撇子, 我准备押很高的赌注, 赌那些实验将会显示……对称的角分布……”
这里所谓“对称的角分布”指的是宇称守恒的结果——也就是说泡利期待的是宇称守恒的结果。富有戏剧性的是,比泡利的信早了两天,即1957年1月15日,《物理评论》杂志就已收到了吴健雄等人的论文“贝塔衰变中宇称守恒的实验检验”,为宇称不守恒提供了实验证明;比泡利的信早了一天。
泡利在发出那封倒霉信件之后几乎立刻,他就也得知了吴健雄实验的结果;到了第四天,即1957年1月21日,各路“坏”消息就一齐汇总到了他那里:首先是上午,收到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等人的两篇新论文,外加瑞士物理学家维拉斯转来的《纽约时报》的报道(即那篇1月16日的报道);其次是下午,收到了包括吴健雄实验在内的三组实验的论文。这些结果使泡利感到“很懊恼”,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真的陷入赌局,从而没有因“很高的赌注”遭受钱财损失——他在给韦斯科夫的另一封信中说,“我能承受一些名誉的损失,但损失不起钱财”。稍后,在给玻尔的信中,泡利的懊恼心情平复了下来,以幽默的笔调为宇称守恒写了几句讣文:
“我们本着一种伤心的职责, 宣告我们多年来亲爱的女性朋友——宇称——在经历了实验手术的短暂痛苦后, 于 1957 年 1 月 19 日平静地去世了。
讣文的落款是当时已知的三个参与弱相互作用的粒子:“e,μ,ν”(即电子、μ子、中微子)。”
1957年8月5日,泡利在给瑞士精神科医生兼心理学家荣格的信中为自己的此次错误作了小结:“现在已经确定上帝仍然是——用我喜欢的表述来说——弱左撇子”,“在今年1月之前,我对这种可能性从未有过丝毫考虑”。
泡利和吴健雄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水中,光速在真空中30万千米/秒,水的折光率是4/3,所以算出来,大约是22.5万千米/秒。
“这个数字自五十多年前发现以来一直是个谜。所有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都将这个数贴在墙上,为它大伤脑筋……它是物理学中最大的谜之一,一个该死的谜:一个魔数来到我们身边,可是没人能理解它。你也许会说‘上帝之手’写下了这个数字,而‘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下的笔’” 。
沃尔夫冈·泡利 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体的速度: 根据相对论,物体的质量会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变得无限大。这就意味着,任何物体都不能达到或超过光速。
信息传递:光速也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因为任何信号传播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所以信息传递的速度也不能超过光速。
引力传播: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引力的传播速度也不能超过光速。
能量转化:根据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等价关系。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所具有的动能将变得非常大,因此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将变的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光速限定。
至于π是个数学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除了圆周率还有很多,和光速八竿子打不着。还有,宇宙的本源有很多,光速不是!
最重要的是,光速限定决定了因果律,超光速违背因果。
2,光速(确切说c)也没有限定什么,它只是一个我们宇宙的固有属性。这就好比你问:为啥圆的周长比直径都是固定一个数字?π为啥被限定了?但这就是废话,因为这不是限定,而是因为周长比直径不等于π的,我们根本不叫它圆。
同理,实际上,光速c存在的世界,才是我们的宇宙,换句话说,这本就不是一种限定,而是本源。
问题是,只有质量为零的玻色子才能以光速飞行,哪怕质量小到电子都不行。一个无质量的东西来干什么,还不如给地球发信号打个招呼。😁😊
相对论说,任何有质量的物质如果以接近光速飞行,质量就会无限增大,什么飞船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推动力。
------
原文说,至少从1988年开始,这个无线电脉冲就已经出现了,就是说人类发现它才35年,可“GPM J1839-10”这个天体距离我们大约1.5万光年,这等于它发出的无线电脉冲最少要走1.5万光年才能到我们这里,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才4.22光年,现在GPM J1839-10也许早就灰飞烟灭了。
就像太阳如果在八分钟前没了,八分钟之内我们还在绕着太阳在地球轨道上转,过了八分钟才会沿着直线飞出去。网友老是说,“不用回复,不要回复。”其实你就是回复了,到那边还要走1.5万光年,GPM J1839-10的智慧生命就是决定来地球,还要走1.5万光年,这还是让它们以光速飞。当然,如果要考虑宇宙膨胀,那他们永远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