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程人的职业直觉,中建八局这个新闻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个字:打桩打不动了

【本文来自《针对莱荣高铁施工质量问题,多方回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feixian鱼
  • 现在国内大型工程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大型建筑央企作为总乘包方,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直属劳务工人(属于国企的正式产业工人),许多要在现场靠劳力直接做的项目都分包出去了。这些大央企就是作为管理方或部分主材采购方出现。建国以来属于国企央企自己的建筑工人很少有了。作为年轻时在铁路上施工过的前铁路央企工人,在80,90年代铁路上施工上,劳动力的做主要技术工作的还是铁路工程公司自己的工人(这些工人工资都不低),我记得在90年代初到2000年这十年,工资低时有含补助有1500元每月,高的有4000—6000元一个月。看工龄,项目和工作岗位。那时也用农民工,但不多,主要做些挖电缆沟,放电缆的工作。在工程紧张时期,从公司总经理到办公室文员全到现场来背电缆放线,抢工期。那个时期工人在施工现场的工资比座办公室的文员高,特别是带队的工长,现场经理,总工等技术人员,工资带补贴奖金高的一个月超过一万元。离开铁路施工已有20多年了,但是在别的建筑施工接触过的大型建筑央企,就没看到有我年轻时有那么多自己直属的产业工人了。

你说的都对,但是现在的经济环境根本不可能回到那个年代的管理模式。中国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轻资产化已经十几年了,现在其核心的竞争力是资质、管理人才、银行信贷优惠以及国有市场保护。借用一下砖家们的说法,国有企业效率低,这个论断放在人事方面恐怕是真的成立的。为什么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不敢养那么多产业工人和设备了?

我举个例子,哪怕中一个 2 亿的高速公路小标,按现在的施工标准单沥青拌合站基础建设加设备就需要投入 3000 万以上,用内部人员加设备的话考虑效率那肯定不是经济最优解。不要说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不怕亏,上面还有国资委,还有社保基金窟窿,国企也有经营压力。

从中午凤凰网发可这个新闻后就等着官网上新,看了一圈评论没有一个到点子上。作为一个做路桥的,今天曝光的东西跟我们做的一样,我们同事从下午到晚上都是谈论,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劳务分包实质是专业分包,违法,全国都这么干;老板曝光不是他良心发现,是因为与项目部存在纠纷;是偷工减料,但应该不会影响质量,新闻里说了这么几个字,“打桩打不动了”,那是已经达到持力层,实际桩长与设计不符那是因为地勘做不到 100%准确;未经设计变更,施工不满足设计要求,这也是河南那家单位敢曝光的底气。

只能说中建八路这个项目的经理走钢丝掉下来了。至于为什么这家公司能自绝后路曝光这件事,说了大家别不信,我们同事讨论的是它是怎么拿到这分包工程的,猜测原因不会超过三个,这个就不说了。作为工程人本着一种职业直觉,一大篇新闻,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个字,“打桩打不动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