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背后的历史真相
有唐以来
诗人之达者
唯适而已
——《旧唐书》
启示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流火的7月给观众带来一丝清凉,它如飓风般用视听语言将大唐诗酒风流推到极致的同时,又于历史暗线中解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密码,甚至反映出唐朝之后的宋朝积弱难返的真正根源。
《长安三万里》采用双雄模式,以不出仕的唐朝头号天才李白和大器晚成的“笨小孩”高适之间人生几番交汇为线索展开叙述,饮酒浪诗,雪满弓刀,尽显风流情怀。
作为一个搞历史的,我就不掰扯影片中那些漫溢而出的鸡汤励志的部分了,这部动画电影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它不经意间洞穿了一个历史真相——像高适这样的唐朝青年才俊为了出人头地选择投笔从戎,由边塞低级武官崛起而成为名动一时的实权人物,这条“青云路模式”实际上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表现,并于其后的晚唐酿成地方与中央权力拉锯,成为唐朝覆亡的关键因素之一,以致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以唐朝及五代为鉴,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导致了宋朝经济发达却军事积弱的畸形局面。
历史上高适的真实故事,与电影中呈现的有一定出入。
高适
高适的父亲叫高从文,曾官至韶州长史,可惜死的早,没让高适沾到多少光。
家道中落让祖上曾阔过的高适非常之不适,小小年纪就立下重誓,要重新光耀门楣。
在死去父亲的亲友资助下,高适完成了学业,跑到长安“北漂”,作为一个落魄的官二代,高适见识不俗,深知人脉重要性,到处结交官场中人,希望得到“猎头”的青睐,可惜高父已死,人情薄如纸,孑然一身的高适身上没有什么可供人利用的地方,因此,干謁豪门集团的“简历”全都石沉大海。
晚于高适的大诗人白居易“北漂”京城时也受过“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嘲讽,不过白居易才华耀眼,嘲讽他的人读了白诗后惊为天人,立即改口——哥们儿这么有才,长安的米价不算什么。
可对于高适这位才智普通的失业青年来说,那长安就真的是“房价太高,不适定居”了。
北漂一圈后,高适回到河南开封的梁园,以耕种钓鱼为生。
失意的高适想低头说句不在乎,可会飞的心总是在高处,梁园虽好,发达太难,一番痛苦抉择后,28岁的高适决定去塞外从军,靠打怪升级出人头地。
谁知到了塞外,高适目睹许多行业黑幕,不由得心灰意冷,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塞外岁月蹉跎十年,高适仍一事无成,此时的他,已四十一岁,只得又回到梁园,半耕半读,一有空就四处转悠,寻找发达机会。
在游历大梁(开封)时,高适遇见了李白和杜甫,是的,按照史料记载,高适与李、杜并非像电影里那样识于微时,而是在中年失意的苦闷中有缘千里来相会。
高适与李白岁数相当,杜甫年轻些,是李白小迷弟,三人相遇时,都是“求官不成”的布衣,凑到一起,喝喝大酒,吃吃烧烤,发发牢骚,想来也无外乎是这点事。
天宝八年,46岁的高适受到张九皋举荐,当了河南封丘县的县尉——九品芝麻官。在这个位置上,高适感受到了类似包龙星的内心挣扎,为了一点点利益,就得做违心之事,甚至鱼肉百姓。
算了吧,这不是我要的发达。
高适弃官了。
此时的高适,已年近五旬,在经历了大半生执着进取却又鲜有所获的悲催命运后,普通人可能真就躺平得过且过了,但高适注定不是普通人,奔五张的摇滚老高竟然又再度前往西域,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一次,高适遇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欣赏高适,上表举荐他当了个兵曹,依旧是一个九品芝麻官。
此时此刻,高适一把年纪,暗自琢磨,余生大概要在这个芝麻大的职位上终老了。
就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了。
人们总说命运无常,确实如此,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
江山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令大唐山河满目疮痍,兵连祸结,却让高适得以在一年之内从一个九品芝麻官连升数级成为手握兵权的大人物,按《旧唐书》的说法,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意思是高适是唐代诗人里飞黄腾达的首席代表。
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不敌安禄山,一命呜呼,高适逃回长安,向唐玄宗报告战况,可能是高适的“报告文学”整的比较精彩,唐玄宗听了觉得人才难得,封高适为谏议大夫,这是正五品的官。
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掌权后,永王李嶙拥兵自立,这时,李白也做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赌博——加入李嶙帐下,参与割据谋反。
唐肃宗一见,这还得了,好吧,就让英雄去打英雄,让好汉去打好汉,让诗人去打诗人,随即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率大军征讨李璘。高适正三品到手。
高适打仗统军确实有一手,李白诗无敌,但政治上太幼稚,武力值嘛大概率也乏善可陈,他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从文学角度看帅呆了酷毙了,但他实际的剑术其实是花花架子。
很快,李璘兵败,李白被囚。
李白毕竟路子广,四处写信刷脸托人情,高适作为执掌生杀大权的军事长官和李白的酒友,自然也收到了一封,只是高适没给面子,差点让李白断送了卿卿性命。
在电影里,对此事也有交代,李白对高适说,高适,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多年后,回忆此景,高适一脸木然,用迷惘的语调问自己——我是吗?
对于李白这个社牛,诸如“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这种话估计至少对好几百个人说过,高适有所怀疑也是人之常情。
高适发达后,还接济过杜甫,杜甫感激涕零,写诗答谢,杜甫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极有胸怀,但终究是便宜话,现实中庇护杜甫这样的寒士的,还得是高适这样的实力派。
之后,高适又履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打了几个胜仗,也打了一些败仗,后被皇帝调回京城,封渤海县候,食邑七百户。
真相
在观影时,当剧情进展到高适被封为节度使,统领大军前去平叛时,大荧幕上旌旗蔽空,写着“高”字的军旗迎风招展,再配合高适“得偿所望”的雄心勃勃的表情,看着这样的画面,电影院里坐我旁边的一哥们由衷感叹——感觉要造反的是高适。
这句七分搞笑三分幽默的话其实蕴含着历史的某种真相。
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唐朝政府不仅在边境设立藩镇,也在整个黄河平原设立藩镇,帝国被分为大约40个道,被授予支配下属各周县大权的实权职位正是——节度使(高适担任的职位)。
独立程度最高的是河北四镇,四镇节度使原本随安禄山叛乱,之后又掉转头支持朝廷,因而被允许保留对军队的指挥权,并统治大片土地。
到了唐朝末年,当朝廷被剥夺了军事权力后,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大约50个藩镇手中,换言之,也就是掌握在50个节度使手里。
节度使有权控制赋税,但其最大的影响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开启了由军人主导地方权力和招募官员的新模式。从唐朝后半期开始,贯穿五代,直到宋朝开国为止,最重要的发展变化是类似高适那样的“军事发迹”成为直通权力中枢的主要途径,以前由地主阶层行驶的权力落入了军人手里。
安史之乱前的几十年里,节度使大量招募长期服役的士兵,使得士兵呈现职业化趋势,在河北和山东,士兵已是世代相袭,子承父业。
此外,直属于节度使的“私兵”,往往是由最优秀的士兵组成的精锐部队,他们成为五代时期几个王朝的权力基础。因此,这些职业军人中的佼佼者,成为五代时期权力角逐的胜出者,包括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亲身实践,让他深知节度使拥兵自重是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更迭的病灶,因此为宋朝制定了一个“重文轻武”的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有利有弊,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宋朝的冗官和积弱。
最后,再顺便聊一句电影中那个颇有阳刚气质的宦官,电影把宦官刻画的如此阳刚尚武,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节度使做大的情况下,唐宪宗被迫依靠身边最亲近的宦官推行他的政策,当时,宦官指挥者对皇权中兴至关重要的神策军,同时也替皇帝监视那些羽翼渐丰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