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英雄京东方的故事(4)
31.1993年后,东方电子集团终于扭亏为盈,但每年盈利只有几十万到几百万元。王东升交给陈炎顺一个课题---想办法让企业上市。有一天,陈炎顺看财务报表时,偶然发现北京--松下那年赚了好多钱。陈炎顺突然想到,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当股东持有超过20%的股权时,无论是否控股,都应该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即把持股企业的利润按持股比例算作是自己的利润。于是他就把北京--松下的报表和集团的报表拼了一张报表出来,结果显示东方电子集团一年可有几千万的利润。这样的财务报表当然很好看,于是陈炎顺就向董事长建议通过基金或B股市场对外融资。王东升很支持,对他说:“到资本市场融资不仅是为了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借机推动公司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这件事你全权负责。”当陈炎顺到处引资时,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准备开设B股,证监会要挑选在B股上市的企业进行试点。其实集团一直想在A股上市,但因为没有主营业务,拿不到“门条”。陈炎顺在与证监部门讨论时,对方说可以上B股,因为不涉及名额问题(也就是不需要“门条”)。于是,公司专门成立了B股上市小组,组长是陈炎顺。1996年12月,北京市证监局终于同意京东方做B股上市试点企业。上市小组扩编为18个人的队伍。
32.1997年6月10日,对方电子集团在深交所成功实现B股上市,募资3.5亿港元。消息传来,全厂沸腾了---从北京电子管厂建厂至今,职工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可以由企业自己支配的钱。陈炎顺小组成了英雄,被称为电子管厂的“18棵青松”。在B股上市,是京东方在生存阶段的一个分水岭。此后,企业终于可以自主选择干什么了---王东升和他的团队到那时才真正开始讨论企业的发展。1998年,在企业生存状况彻底好转之时,京东方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方针:一是向发展主营产业转变,二是向高技术工业回归。两个加起来,就是京东方要以高技术工业作为主营业务。其实,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多元化经营之后,企业再次进入高技术工业领域并非是必然的选择。第一,政府那时把发展任何高技术工业的希望都寄托在带来“先进技术”的外资和合资企业身上,已经不再指望这些衰落的老国企能干什么了,它们能活下来不给政府添麻烦就行;第二,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的商业化充满了其他赚钱的机会和诱惑。在北京酒仙桥地区十几个原部属重点电子企业中,今天只有京东方与另一家企业还在以高技术产品制造为主营业务。事实上,京东方上市之前,就有人建议他们做房地产,因为利润很大。王东升对此坚决反对。
33.王东升反对的理由,既非来自战略,亦非来自理性计算,而是来自被北京电子管厂的历史所塑造出来的信念---我们生而干高科技工业!作为一个有军工背景的企业,生来就有一种使命感---推动工业发展是自己的命!王东升说:“房地产有人搞,不缺京东方。京东方人的血管里面就流着工业的血,要是连我们都不搞工业了,那谁来搞工业?!”从此以后,京东方的新业务都是围绕着工业进行布局,特别是专注于显示技术产业。例如与日本茶谷建立了东方电子集团持股75%的北京茶谷公司,生产显示用背光源。1997年与台湾潘氏集团属下的冠捷科技合作,成立京东方控股的东方冠捷公司,生产显示器,后来把台式电脑的CRT显示器做到了世界第一。1998年11月收购浙江真空电子60%的股权,组建了浙江京东方,进入了VFD(小尺寸显示技术)领域;1999年组建深圳京东方,进入LED智能显示系统领域。1998年,东方电子集团按照《公司法》和《中外合资企业法》,接替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松下行使了管理权。1999年,东方电子集团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实现利税1亿多元,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模范。2000年在深交所增发A股,融资9.7亿元人民币。进入“小康”的京东方,当初出走的人开始回归,还带动其他的人一起加入京东方。
34.2001年6月18日,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正式改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实当年的“东方电子集团”是仓促起名,后来王东升对这个名字很后悔,因为他们发现以”东方“冠名的单位太多了。A股上市时,因为恰好股票代码就是”京东方“,于是就在上市后把企业名称改为”京东方“。随着企业领导人品牌意识的增强,后来干脆把京东方变成企业的商标(BOE)。今天看来,企业名称的变化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北京电子管厂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红旗工厂,代表了中国工业化的英雄年代和计划体制的逐渐僵化;北京东方电子集团则是一个在市场化改革中为生存而挣扎的企业,代表了老国企转型的艰辛历程;而京东方却是一个重返高技术工业领域的新生企业,今天以及未来,她让人想起的一定是一个在全球高技术工业中走向领先的中国企业!1999年,证监会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把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分开经营。就是在这种关头,老一辈干部表现出为企业发展甘愿牺牲的胸怀,他们义无反顾地退下来到老厂---什么业务都没有的母公司去,与一万多名退休职工在一起,而把上市公司的高管让给年轻人。他们的工资远不如上市公司高管,但是为了公司发展,他们毫无怨言。
35.站在新起点上,王东升提出,京东方要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说:”作为一家要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誓以产业报国的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立的核心技术,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机会几乎为零。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新技术研究机构,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在京东方的历史上,甚至可以说自北京电子管厂建厂以来的企业全部历史中,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在21世纪初决定进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工业。当京东方领导层在世纪之交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预计其后果。但是从事后看,这个决策成就了京东方。不过,这个决策并非“灵光一闪”做出的,而是在探索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工业在1990年代经历的市场化,使国有企业转变为竞争性企业。但在这一过程中,却伴随着一个趋势---技术水平的降低。以北京电子管厂为例,在1950-1970年代,其主要产品是大型复杂系统的核心电子元器件(即电子管);但到了1990年代,主要产品却变成了核心元器件(彩色显像管)的零部件。这种”去技术化“是中国工业当时的普遍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1980年代的大规模技术引进却没有自主创新,致使本来可以保持的技术发展过程被中断了。
36.当时对外国技术的全面和整体引进,挤掉了中国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由此造成了中国核心元器件工业的萎缩和崩溃!而正是由于这个技术能力基础的丧失,中国电子工业直到今天,仍然在大多数核心技术领域处于落后状态。这个背景凸显出京东方在世纪之交战略转向的重要意义---重新进入高技术工业领域(液晶显示器),标志着在度过生存危机之后,这个曾经的高技术企业,又走上了”再技术化“的道路。也许,选择液晶显示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选择进入高技术工业却是京东方从未改变的目标。其实,京东方对新型显示技术的关注是有历史根源的。前面说过,她曾经生产过早期的液晶显示器。1990年代王东升访问日本时,了解到液晶显示技术的最新进展,还接受了夏普作为礼品送给他的彩色液晶显示闹钟。那时王东升就已经预感到,液晶显示器可能是电子工业的下一代产品。从那时起,京东方就成立了研究小组,开始观察和寻找显示领域的下一代替代技术,主要跟踪PDP(等离子显示)、TFT-LCD、FED(场致发射显示)3大技术趋势。到1990年代末,TFT-LCD的技术优势逐渐明朗,于是京东方在2000年把TFT-LCD工业确定为进入目标。确定目标之后,主要问题就是怎么进入。
37.京东方的领导为此几乎跑遍了全球所有生产TFT-LCD的公司(特别是日本企业),把所有能得到的技术资料都带回来,以了解这些公司的投资和技术状况。此时,突然出现了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的机会,原因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日韩企业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财务困难。不过,应该采取哪一种国际合作方式呢?已有的合资经验告诉他们:合资的中方得不到技术。技术转让有专利技术使用上的限制,根本没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王东升最终决定冒风险通过收购进入TFT-LCD工业。王东升相信日本的技术更好,因此提出收购一家日本企业的4代线。当时这家企业的液晶业务正遭遇困难,负责运营液晶业务的子公司愿意卖,但董事会讨论时,一位老爷子痛哭流涕:不能卖,即使不得不卖也不能卖给中国人!2001年,又突然出现了跨国并购的机会---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要出售。京东方抓住了这个机会,进入了”朝思暮想‘的TFT-LCD工业。今天看来,京东方是幸运是---这种给予一个新进入者通过跨国并购迈进门槛的机会大概是难以再有了。但京东方的“运气”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38.事后证明,京东方进入TFT-LCD的决策,不仅对它自己重要,而且对中国电子工业也是重要的,因为那时,一场平板显示器替代CRT显像管的风暴正在形成之中,并在短短几年之后就使中国彩电工业遭遇了技术替代危机,而正是这场危机,使中国工业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认识到平板显示技术的重要性。历史真是充满讽刺:在中国彩电工业蓬勃发展的20年间,北京电子管厂被无情地边缘化了,但也正是由于处于边缘位置的冷眼旁观,使京东方在主流企业还没有辨明方向时,就决定进入关系到中国彩电工业命运的TFT-LCD工业。因此,理解京东方进入TFT-LCD工业的意义,要以这个替代危机为背景。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建立起“彩电整机--彩管--玻壳”的完整产业链。此后,1996年长虹发动价格战,标志着中国彩电工业实现了彻底的市场化,一度在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但到了1990年代末,全行业技术创新乏力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由于显示器是彩电的核心器件,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的发展概貌。1980年代初期,国内出现通过引进生产线发展彩电工业的热潮。针对由此产生的核心元器件进口剧增,电子工业部提出彩电国产化的计划,其重点是于1985年确定建设几个彩色显像管厂。
39.但是后来,除了国家定点项目之外,地方政府也开始上彩管以及配套的玻壳项目,于是就有了俗称的“八大彩管厂”和几个玻壳企业,它们支撑了中国彩电工业的发展。中国彩电工业曾经被认为是通过“引进技术”发展工业的一个成功范例,似乎也印证了“比较优势论”的正确性---只是维持这种“正确性”必须取决于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条件:技术不再变化。但是,现代工业技术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在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之后,中国彩电工业就遭遇到一场“创造性毁灭”所带来的危机---以液晶面板为主的平板显示器对CRT显像管的技术替代。平板显示彩电从2003年在国内市场上初露端倪,到2008年就在销售量上决定性地超过CRT彩电,其替代速度之快令中国工业的决策者们措手不及。更严重的是,这种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对国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曾经在规模上堪称世界第一的中国彩电工业,面对显示技术的变化竟然如此无能为力,最尖锐地反映出依靠引进现成技术进行价格竞争的工业发展模式的根本缺陷。在“八大彩管厂”毁灭的20年前,北京电子管厂的员工们也一定有过同样的伤感、愤怒和疑问,这些工业史上的灾难昭示了一个现代工业的真理:工业决策者的眼光和决心决定着企业及其员工的命运!!
40.中国彩电工业遭遇困境,以及中国CRT彩色显像管工业的毁灭,凸显出京东方在世纪之交进入TFT-LCD工业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决策,不仅京东方不会是今天的样子,而且中国的电子工业甚至也会是另一个样子。京东方的进入决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是在平板显示器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大规模替代CRT显像管之前做出的;第二,它是由京东方自己做出的,不是政府指定或鼓励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京东方会在那个时候做出这个决策?一个想当然的解释是企业的战略使然,但是所有的战略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京东方一定要进TFT-LCD工业。相对于京东方那时的“资源”---技术能力、生产规模和财务状况等,选择进入这个工业没有什么经济合理性可言。当时的京东方只是一个边缘企业,因此这一决策稍微夸张点形容,真有如蚂蚁想绊倒大象。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工业所需的投资,远远超过京东方自己可以筹措的;这个市场的剧烈周期波动,在任何一个波谷都足以吞噬京东方,而且亏损期如此遥远没有尽头。因此,只有一种其意义远超过盈利的目标,才能解释京东方的进入决策。有人说是京东方“撞大运”撞上了。因为如果说不是“撞大运”,那么为什么吉林彩晶、上广电甚至一些日本、中国台湾的同行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