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就是萧何、韩信和张良都不会比李白更得志了

【本文来自《和《长安三万里》不同,李白下大狱,节度使好友高适其实见死不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470598502244
  • 李白傻子一样掉书袋用典故,直接就是“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谁是秦始皇的后继,谁是壮士。就凭这样的政治理解力。活该他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老老实实喝死算了。

这世上,就是萧何、韩信和张良都不会比李白更得志了。萧何郁郁而终,韩信扎成窟窿,张良黯然退休。

你要说他小人得志,多少也有点儿。。。嗯,但李太白的诗歌确实千古以降,太多人喜欢了,你没有办法阻止那种人类那种酒神崇拜心理。

如果李白的诗没有那么打动人类的内心,那么甚至我可以说他就归入佞幸传都行。因为他得志于唐玄宗,唐玄宗对自己喜欢的人类是不假思索地给予,近乎无节制地给予,无论是高力士、杨玉环、李太白、安禄山,他喜欢高力士的忠贞,杨玉环的美丽,李太白的妙兴,安禄山的勇猛,这些是他对人类接近于神的一切美好愿想,但现实关系的裂痕最终让他亲手去毁灭这些他最喜欢的人。

在这些人中,他最偏爱的是李白,李白是他的一个世俗假身,替他走下帝座,在人间欢谑,纵情讴歌。他其实挺聪明的,他不是没有危机感的人,但在一切危机中他都替李白铺垫了最好的后路。比高力士好,比杨玉环好,当然比安禄山这该死的反贼好。他让李白获得巨大的荣耀与世俗的厚馈后转身寻仙去了,还给他介绍了老来青春伴,亲爹都没有这么样的真爱,你也可以说李白是他压箱底的珍宝,他舍不得摔碎。

最后,是他亲儿子李亨为了平叛的应急之须而采取的舍命上位(当时那种情况,当然可能第一时间被叛军一脚踩死),让他觉得受到了作为皇帝本人的巨大羞辱。他才投出了李璘这颗棋子作为牵制,又怕李璘人望不够,专门请了名动天下的李白为其加持。他理解快意恩仇的李白,是不可能拒绝他这个天字第一号粉丝的邀请,毕竟恩情太深了,这不是用不用李白做宰辅的问题,他用哪一任宰辅都是家奴,而李白是。。。朋友。不这样,就李白那个三无产品的吊样子,佢也敢说天子呼来不上船,半个帝国的锦绣人物都在配合唐明皇本人亲自为李白站台打造那一部《谪仙凡人修仙传》。

李白是朋友,那位帝王的几乎唯一的朋友。这位朋友拼着老迈之身走上了唐明皇的贼船,并且在看似忠勇的奔赴中留了一手高级黑的绝技,瓦解了李璘所奉上诰的神圣性。。。。人性么,但无论如何这位老朋友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他在夹缝中仍然悄悄拱卫了李唐最后的尊严,而不是玄宗本人,和高适一起。

也因为此,李白最终没有上弄臣传,而是进入了人文史。太几把贵重了,你根本没法回避这种贵重品。玄宗不能,是谁也不能(安禄山不知道,一刀剁了李白也难说)。还是做朋友吧,做千古愁的好朋友,他的内心也有忠诚,外表也有美丽,行动也有勇敢,他同时有着极高的智慧,并因为他那些普通人的缺点而被他的朋友们爱戴和喜爱。

热门评论 1

  • 熊猫儿
    李白去世后,左拾遗的任命书才姗姗来迟
    李白是诗供奉。。。嗯连品秩都没有,一般都会有兼任一个有品秩的官衔,像白居易就兼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左拾遗。但李白当时确实就没有,就是个宫里的答应。。。另一个奇葩叫王叔文,是棋供奉,厚着脸皮待了18年,才转苏州司功参军。这些待诏供奉,并不算普通人,是直接可以近侧面圣的人物,也随时有可能因事授衔。如果李白能像王叔文那么能忍,那不用18年,随时可能因为个什么事授职,品秩也不会低,如果追随玄宗入蜀,那么肯定官位会更高。

    李白在入朝做诗供奉前,其实做过胥吏,就是编外文员。在永王幕府差不多是掌书记的职务,从八品。后来进了宋若思幕下,是为府内司功参军,正七品下的官秩。到了他临了那一次门下省左拾遗的任命,说起来就是正八品官秩,但这是朝廷由皇帝(当时唐代宗)第一次给李白正式任命(乱中幕僚那都不作数)。虽说官不大,但确实正经八百的京官,要赴西京的。

    说李白权大势大,那也不会有假,因为确实他当时就直接通天,而且受到玄宗的恩遇。换言之,如果他想有权势,他的机会实在是很大,做佞幸呗。。。连杨国忠都能位列宰辅,他又如何不能有权势呢。问题是他不能,不仅不能还经常得罪部门任职的贵族,最后只能滚蛋。

    玄宗给了很多阿猫阿狗官职,确实就没有给李白官职。也许他知道,一旦给了李白官职,李白也就不再是李白了。当然说“力士素贵,耻之”“帝欲官白,妃辙沮止”,这些个也有可能就是了。那么高力士、杨贵妃都不待见,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安禄山了,偏偏李白是最讨厌安禄山的,张口闭口戎胡。但我们应当看到,在李白身边则围拢了对外戚、宦官和蕃将有强烈意见的一批汉臣文化人,他说话其实是有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并不会是他自己就能有,而最有可能是玄宗的一种刻意安排。但可惜的是,最终李白没熬下来,高力士杨贵妃安禄山三英战李白,他只能滚了。

    玄宗的晚景则恰恰也败在了他宠信的高、杨、安三人手上。高饮鸩于黔中,杨赐绫于马嵬,安遭弑于洛阳。李白是幸存者,所以我说李白是玄宗自我放逐的假身,是玄宗对自己荒唐晚年的救赎。但这个事,因为肃宗在灵武自立为帝的时候受到了影响,李白于是出山,为李璘站台,也就是为玄宗站台,但实际上没有做实际的筹谋工作,写出了黑话连篇的十一首。如果没有这些黑话,宋若思也不敢收留他,结果是不仅纳入幕府,而且重用。

    李白指望有了宋若思的举荐,以为肃宗会任用他,得到的是流放夜郎的敕令,高力士则是流放黔中。其实不奇怪,他当时确实站了玄宗的台,如果不惩罚玄宗旧党,何以给天下拥立肃宗的人一个交代呢。所以杜甫说世人皆欲杀,这个世人其实是指天下拥立肃宗的人,李白又没做过戕害世人的事,世人怎么会憎恨李白呢?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51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洒家鲁智深
    我在ABC之间纠结选谁,完全没考虑过李白。
    so。。。果然鲁达。。。

    把你当年的偈子还给你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 洒家鲁智深 铭记亚伦 布什内尔
    全部楼层
    肥鱼养花猫 作者
    如果你把人生当作不得不奔赴向必死结局的旅途,现在有四个人想结伴同行,你只能选一位。

    A韩信 B萧何 C张良 D李白

    请答题。
    我在ABC之间纠结选谁,完全没考虑过李白。
  • 洒家鲁智深
    如果李白不是入赘宗家就信了你鬼话。
    李隆基, 一个历尽人间辛苦、繁华的皇帝,会在乎一个李白吗?  一个商人(贱民)之子,赘婿,有文采的诗人.  和其他杂耍第一, 戏曲第一的对于李隆基来说有区别吗?你自己脑补一通然后抬高李白。李隆基安排李白辅佐永王真亏你想的出来,李白有什么?????  有政治资源吗? 有军事才能吗? 有政治能力吗?有的只是诗名而已。 就算在永王那里, 急需各种人才的时候, 也没有给李白一个像样的官职。
    汉初三杰, 真不是李白能碰瓷的, 李白一辈子都想当官,想建功立业,一战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然而当时的大环境限制了他,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举。不得以成为赘婿,想以此转换门楣,然后当官,然而一直没有等到机会, 最后被李隆基当成弄臣养了两年。最终寸功未力,却差点被杀头。

    如果你把人生当作不得不奔赴向必死结局的旅途,现在有四个人想结伴同行,你只能选一位。

    A韩信 B萧何 C张良 D李白

    请答题。
  • 洒家鲁智深 铭记亚伦 布什内尔
    如果李白不是入赘宗家就信了你鬼话。
    李隆基, 一个历尽人间辛苦、繁华的皇帝,会在乎一个李白吗?  一个商人(贱民)之子,赘婿,有文采的诗人.  和其他杂耍第一, 戏曲第一的对于李隆基来说有区别吗?你自己脑补一通然后抬高李白。李隆基安排李白辅佐永王真亏你想的出来,李白有什么?????  有政治资源吗? 有军事才能吗? 有政治能力吗?有的只是诗名而已。 就算在永王那里, 急需各种人才的时候, 也没有给李白一个像样的官职。
    汉初三杰, 真不是李白能碰瓷的, 李白一辈子都想当官,想建功立业,一战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然而当时的大环境限制了他,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举。不得以成为赘婿,想以此转换门楣,然后当官,然而一直没有等到机会, 最后被李隆基当成弄臣养了两年。最终寸功未力,却差点被杀头。

  • 看不懂
  • 全部楼层
    寂寞太难
    历史不是后来某个人的凭空臆测。当时的皇帝怎么想的,谁都知不道。大家都需要推测,但被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历史,是需要从史书中找,通过史书记载,以及其他比较有可信度的史料佐证,推断出来的历史。而不是以今人的思想和心理凭空猜测古人。
    比如,李隆基是否看到了唐王朝即将在他手里坍塌?根据多方史料推测,他是真的不知道。那么他晚年昏庸吗?他是真的昏庸。他一边沉浸于杨玉环的美貌,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两任宰相对他的蒙蔽,以及安禄山这个杂胡将军的忠诚;一边享受着当下的“天下太平”“歌舞升平”,还梦想着长生不老。根本没觉得自己的王朝有什么大问题,以至于在听到有人奏报安禄山造反,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直到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直取洛阳了,他才开始相信。昏庸至此,简直与年轻时的唐玄宗判若两人。其实每次看到一个辉煌的大唐在这个老糊涂蛋手里败落,都想吐李隆基一口唾沫,这个皇帝渣!
    当然,你的这种臆想的历史也算是一种历史,不过是独属于你的历史,他人是很难认同的。
    但李白是至情至性的人呀。。。那个嗯也许你可能永远不会明白。。。这就是普通于不普通的区别了。。。

    就像是树上的落叶,有的落在窗外,有的落在窗内。。。没有办法的。

    他天性本是个寡情的人,但却始终眷恋着人间。你本是个深深眷恋的人,但却会因为世间的一切不合理而终于厌憎感情,似乎觉得好像不这样就可以那样,不那样就可以这样,但事实上你心深处的某个你其实知道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非黑即白。历史的演进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和人心,他能深刻地理解犹不舍不弃,你不能理解而终于放手,但这就是你和李白的区别吧。爱这个不可爱的世界,他做到了。

    李白的存在,给你留下了你还能翻阅的欢乐,让你在最终的绝情里还怀抱一丝温度,那个温度像一缕星光融入了我们的母土,它的质地是冰冷的,但在那些有着一定理解力的人们的内心大气层里,却永远是炽热燃烧的。
  • 全部楼层
    肥鱼养花猫 作者
    理想化。。。?我在回帖中不是清楚地写下了:玄宗的晚景则恰恰也败在了他宠信的高、杨、安三人手上。高饮鸩于黔中,杨赐绫于马嵬,安遭弑于洛阳。李白是幸存者,所以我说李白是玄宗自我放逐的假身,是玄宗对自己荒唐晚年的救赎。

    你要在整个帖子的互动里去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

    说玄宗在内心里看不到大厦倾于即颓,这就把李隆基这个看得太蠢了。即便他嗅到了危险性,但仍然高度自信于自己对帝国的掌握。虽然他高度自己于自己对帝国的掌握,但仍然喜爱并为李白打造了爱豆之声名,且为其留了远离帝国危亡的后路。

    所以人很复杂。。。玄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有比肩秦皇、汉武、文帝、太宗的心愿,但最终落得个指望楼船再起于小山的残念。。。这个是李白用黑话点破了的。

    但李白对玄宗是有感情的,甚至还比较深,就是能理解,但同时知道事不可挽回。如果能挽回,那么玄宗让汉臣文人们众星捧月般地围绕在李白身边时,他们就有办法处理高、杨、安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玄宗离不开高力士、杨玉环和安禄山,他在反复犹疑后仍然决定保持现状,才最终迎来了属于他自己亲手炮制的安史之乱,可悲的是这个大乱殃及了天下黎民。李白虽然是看清这一点的,但并没有和他所谓的帝国第一粉丝建立起牢不可破联盟的可能性——当然他们在那个历史时空里都还没有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玄宗为后人留下的是对于曾经繁华帝国的叹息与热泪,李白则不是,他虽然到不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但他留下了极致的浪漫与乐观的情怀,这份情怀让我们一切奋力跋涉在文明历史前进途中的人们拥有了一种共同的归属感。

    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无数中华儿女,无数为着那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与使命感感召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将勇敢而沉着地奋发前行。

    而李白,这个历史中渺小但却异常闪亮的星宿,他为我们苦涩的内心留下了一杯甘醇的美酒,让我们在彷徨失意时得到一份拥抱,在含辛茹苦时得到一份爱惜,在千山万水间得到一份欢乐,在山重水复里得到一份友情。
    历史不是后来某个人的凭空臆测。当时的皇帝怎么想的,谁都知不道。大家都需要推测,但被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历史,是需要从史书中找,通过史书记载,以及其他比较有可信度的史料佐证,推断出来的历史。而不是以今人的思想和心理凭空猜测古人。
    比如,李隆基是否看到了唐王朝即将在他手里坍塌?根据多方史料推测,他是真的不知道。那么他晚年昏庸吗?他是真的昏庸。他一边沉浸于杨玉环的美貌,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两任宰相对他的蒙蔽,以及安禄山这个杂胡将军的忠诚;一边享受着当下的“天下太平”“歌舞升平”,还梦想着长生不老。根本没觉得自己的王朝有什么大问题,以至于在听到有人奏报安禄山造反,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直到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直取洛阳了,他才开始相信。昏庸至此,简直与年轻时的唐玄宗判若两人。其实每次看到一个辉煌的大唐在这个老糊涂蛋手里败落,都想吐李隆基一口唾沫,这个皇帝渣!
    当然,你的这种臆想的历史也算是一种历史,不过是独属于你的历史,他人是很难认同的。
  • 寂寞太难
    这是完全把唐玄宗理想化了吧,是作者自己臆想的历史观,太扯了。
    理想化。。。?我在回帖中不是清楚地写下了:玄宗的晚景则恰恰也败在了他宠信的高、杨、安三人手上。高饮鸩于黔中,杨赐绫于马嵬,安遭弑于洛阳。李白是幸存者,所以我说李白是玄宗自我放逐的假身,是玄宗对自己荒唐晚年的救赎。

    你要在整个帖子的互动里去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

    说玄宗在内心里看不到大厦倾于即颓,这就把李隆基这个看得太蠢了。即便他嗅到了危险性,但仍然高度自信于自己对帝国的掌握。虽然他高度自己于自己对帝国的掌握,但仍然喜爱并为李白打造了爱豆之声名,且为其留了远离帝国危亡的后路。

    所以人很复杂。。。玄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有比肩秦皇、汉武、文帝、太宗的心愿,但最终落得个指望楼船再起于小山的残念。。。这个是李白用黑话点破了的。

    但李白对玄宗是有感情的,甚至还比较深,就是能理解,但同时知道事不可挽回。如果能挽回,那么玄宗让汉臣文人们众星捧月般地围绕在李白身边时,他们就有办法处理高、杨、安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玄宗离不开高力士、杨玉环和安禄山,他在反复犹疑后仍然决定保持现状,才最终迎来了属于他自己亲手炮制的安史之乱,可悲的是这个大乱殃及了天下黎民。李白虽然是看清这一点的,但并没有和他所谓的帝国第一粉丝建立起牢不可破联盟的可能性——当然他们在那个历史时空里都还没有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玄宗为后人留下的是对于曾经繁华帝国的叹息与热泪,李白则不是,他虽然到不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但他留下了极致的浪漫与乐观的情怀,这份情怀让我们一切奋力跋涉在文明历史前进途中的人们拥有了一种共同的归属感。

    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无数中华儿女,无数为着那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与使命感感召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将勇敢而沉着地奋发前行。

    而李白,这个历史中渺小但却异常闪亮的星宿,他为我们苦涩的内心留下了一杯甘醇的美酒,让我们在彷徨失意时得到一份拥抱,在含辛茹苦时得到一份爱惜,在千山万水间得到一份欢乐,在山重水复里得到一份友情。
  • 全部楼层
    lion
    文化母土跟李白有什么关系啊?再高估,李白也只是在其中有一点点的分量的,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基本上都是靠儒家文化来构筑的。
    突厥大将、契丹大将、室韦大将哪有中原王朝的大将来的舒服?
    刘綎之后明朝死了多少都督巡抚将官?就算是李自成往北京的途中,也有“一军皆忠义”的周遇吉死守宁武关,也有山西巡抚蔡懋德城破殉国,任何时候都有投降的有坚持抵抗的,不是很正常吗?
    李白是文化母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啊,他抚慰了所有不开森的人。

    舒服?蒙古帝国哪个将领不舒服?

    你说的这个士大夫和武将,他们这个捍卫者和投降者的比例,在明帝国的垮塌中是怎样的呢。。。1:10000?
  • 这是完全把唐玄宗理想化了吧,是作者自己臆想的历史观,太扯了。
  • 全部楼层
    肥鱼养花猫 作者
    是的,李靖、郭子仪、李愬都是在为了心中的文化母土而战,否则他们做突厥大将、契丹大将、室韦大将不是战得更风光嘛,还能成为纵横欧亚的法外狂徒。他们不是无知匪类,只有无知匪类才不懂得文化母土的重要。

    在我眼里,刘綎这种贪暴成性之徒,是明帝国不治之症下的典型病灶,如果秀吉不死且给够他钱,我看连打都不必,他就能出卖整个半岛,然后在倭寇进犯其本土后仓皇地去送命。事实上,在刘綎之后,又有多少个刘綎给明帝国送葬呢?李自成还没打北京坚城,这些人就忙不迭地开门迎降,降了后又被刘宗敏用门把脑子给挤出了水来,悲号求饶立马送钱,崇祯说这些人皆可杀。
    文化母土跟李白有什么关系啊?再高估,李白也只是在其中有一点点的分量的,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基本上都是靠儒家文化来构筑的。
    突厥大将、契丹大将、室韦大将哪有中原王朝的大将来的舒服?
    刘綎之后明朝死了多少都督巡抚将官?就算是李自成往北京的途中,也有“一军皆忠义”的周遇吉死守宁武关,也有山西巡抚蔡懋德城破殉国,任何时候都有投降的有坚持抵抗的,不是很正常吗?
  • 熊猫儿
    李白去世后,左拾遗的任命书才姗姗来迟
    李白是诗供奉。。。嗯连品秩都没有,一般都会有兼任一个有品秩的官衔,像白居易就兼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左拾遗。但李白当时确实就没有,就是个宫里的答应。。。另一个奇葩叫王叔文,是棋供奉,厚着脸皮待了18年,才转苏州司功参军。这些待诏供奉,并不算普通人,是直接可以近侧面圣的人物,也随时有可能因事授衔。如果李白能像王叔文那么能忍,那不用18年,随时可能因为个什么事授职,品秩也不会低,如果追随玄宗入蜀,那么肯定官位会更高。

    李白在入朝做诗供奉前,其实做过胥吏,就是编外文员。在永王幕府差不多是掌书记的职务,从八品。后来进了宋若思幕下,是为府内司功参军,正七品下的官秩。到了他临了那一次门下省左拾遗的任命,说起来就是正八品官秩,但这是朝廷由皇帝(当时唐代宗)第一次给李白正式任命(乱中幕僚那都不作数)。虽说官不大,但确实正经八百的京官,要赴西京的。

    说李白权大势大,那也不会有假,因为确实他当时就直接通天,而且受到玄宗的恩遇。换言之,如果他想有权势,他的机会实在是很大,做佞幸呗。。。连杨国忠都能位列宰辅,他又如何不能有权势呢。问题是他不能,不仅不能还经常得罪部门任职的贵族,最后只能滚蛋。

    玄宗给了很多阿猫阿狗官职,确实就没有给李白官职。也许他知道,一旦给了李白官职,李白也就不再是李白了。当然说“力士素贵,耻之”“帝欲官白,妃辙沮止”,这些个也有可能就是了。那么高力士、杨贵妃都不待见,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安禄山了,偏偏李白是最讨厌安禄山的,张口闭口戎胡。但我们应当看到,在李白身边则围拢了对外戚、宦官和蕃将有强烈意见的一批汉臣文化人,他说话其实是有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并不会是他自己就能有,而最有可能是玄宗的一种刻意安排。但可惜的是,最终李白没熬下来,高力士杨贵妃安禄山三英战李白,他只能滚了。

    玄宗的晚景则恰恰也败在了他宠信的高、杨、安三人手上。高饮鸩于黔中,杨赐绫于马嵬,安遭弑于洛阳。李白是幸存者,所以我说李白是玄宗自我放逐的假身,是玄宗对自己荒唐晚年的救赎。但这个事,因为肃宗在灵武自立为帝的时候受到了影响,李白于是出山,为李璘站台,也就是为玄宗站台,但实际上没有做实际的筹谋工作,写出了黑话连篇的十一首。如果没有这些黑话,宋若思也不敢收留他,结果是不仅纳入幕府,而且重用。

    李白指望有了宋若思的举荐,以为肃宗会任用他,得到的是流放夜郎的敕令,高力士则是流放黔中。其实不奇怪,他当时确实站了玄宗的台,如果不惩罚玄宗旧党,何以给天下拥立肃宗的人一个交代呢。所以杜甫说世人皆欲杀,这个世人其实是指天下拥立肃宗的人,李白又没做过戕害世人的事,世人怎么会憎恨李白呢?


  • 李白去世后,左拾遗的任命书才姗姗来迟
  • 全部楼层
    dlast
    此评论已被屏蔽
    你说的胡适么。。😇
  • dlast
    此评论已被屏蔽
    那哪能一样,李白并不算是石崇王恺之辈吧,小富之家出身而已。

    他也不是什么国民老公,他是所有聪明人喜欢的一种精神世界里的好朋友。

    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人生的苦涩。。。文化这种东西,就是可以淡化所有人心头的苦涩,在一种蒸腾的氤氲里获得生命的美好感受。这是酒啊,猪头肉啊,美色啊,数钱啊,这些都无法企及的美好感受。
  • 全部楼层
    lion
    古代连要空调没有小电影,要热水器没有小电影,要辣椒没有小电影,我才不回去呢。
    可是李靖、郭子仪、李愬跟李白也没啥关系啊?你又说这些人是为了李白而战对吗?
    你就说是不是推到海里去了吧?
    是的,李靖、郭子仪、李愬都是在为了心中的文化母土而战,否则他们做突厥大将、契丹大将、室韦大将不是战得更风光嘛,还能成为纵横欧亚的法外狂徒。他们不是无知匪类,只有无知匪类才不懂得文化母土的重要。

    在我眼里,刘綎这种贪暴成性之徒,是明帝国不治之症下的典型病灶,如果秀吉不死且给够他钱,我看连打都不必,他就能出卖整个半岛,然后在倭寇进犯其本土后仓皇地去送命。事实上,在刘綎之后,又有多少个刘綎给明帝国送葬呢?李自成还没打北京坚城,这些人就忙不迭地开门迎降,降了后又被刘宗敏用门把脑子给挤出了水来,悲号求饶立马送钱,崇祯说这些人皆可杀。
  • 全部楼层
    肥鱼养花猫 作者
    愿你穿越去明朝,我反正是不回去的。。。。嘻嘻。

    我宁愿在李靖、郭子仪、李愬的帐下战死,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这督师那督师憋屈死。。。你去呗,你有这个天分。

    啊,牛批筒子,我用嘿嘿嘿祝福你。另外从平壤推到海里的事情,你可以请教一下杨镐、麻贵、董一元、李如梅、卢继忠、马呈文、郝三聘、彭信古这些亲历者。。。不要问刘綎刘大刀,他恐怕没脸提当初那些事,后来死在萨尔浒是他轻猾贪妄的报应。陈璘也会缄口不言,因为他在这场战争里只信任过一位将领。
    古代连要空调没有小电影,要热水器没有小电影,要辣椒没有小电影,我才不回去呢。
    可是李靖、郭子仪、李愬跟李白也没啥关系啊?你又说这些人是为了李白而战对吗?
    你就说是不是推到海里去了吧?
  • 全部楼层
    lion
    南京是内陆?何况所谓百来倭寇不过是流窜作案,加上包邮区几百年没有打过仗,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军队在那里,怎么不说明军在朝鲜把日本的正规军一路从平壤推到海里呢?
    明军战斗力触摸惊心的下降怎么维持的两百多年的?
    唐朝的皇帝给各种杀的还少吗?
    明朝的中央集权比前面的朝代强得多,中枢要处理的东西比前面的朝代多得多,饶是如此还能正常的维持两京十三省的正常运行,这么说吧,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架构是大致单调上升的,比明朝强的也就清朝了。
    你说的这大多数人,都是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理想的,相比于被当作玩物的李白、到处求官而不可得的杜甫、在望眼欲穿的北伐幻想中渐渐凋零的辛弃疾陆游,他们是幸运的,起码他们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愿你穿越去明朝,我反正是不回去的。。。。嘻嘻。

    我宁愿在李靖、郭子仪、李愬的帐下战死,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这督师那督师憋屈死。。。你去呗,你有这个天分。

    啊,牛批筒子,我用嘿嘿嘿祝福你。另外从平壤推到海里的事情,你可以请教一下杨镐、麻贵、董一元、李如梅、卢继忠、马呈文、郝三聘、彭信古这些亲历者。。。不要问刘綎刘大刀,他恐怕没脸提当初那些事,后来死在萨尔浒是他轻猾贪妄的报应。陈璘也会缄口不言,因为他在这场战争里只信任过一位将领。
  • 全部楼层
    肥鱼养花猫 作者
    我只记得一百来个倭寇冲进内陆,逼得二都2万人马不敢撄其锋。我只记得忠贞之士或贬斥或死难或被出卖在内外防务里。我只记得明军的腐败造成触目惊心的战斗力下降,乃至于在西北、东北以及海上遭遇严重的挫折。我只记得昏聩的皇帝差点被深受其虐害的宫女勒死。。。。我只记得内耗的阁僚可以把时间浪费在关于礼制无休止的争吵中,却无法拿出像样的方案解决民生问题。。。我值记得实录里记载的嗜杀、暴戾、乖张、跋扈、残忍的杖毙、腰斩、株连。。。

    刘基、宋濂、高启、解缙、唐寅、徐渭、杨慎、李贽是一曲曲文人悲歌,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卢象升,甚至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洪承畴、祖大寿,是一个又一个武人悲剧。。。不幸的人太多太多了。可他们和整个明帝国沉沦于腐朽的人群相比,又太少太少了。。。

    还有那些满口朝廷大义的正人君子,马士英、阮大钺、钱谦益、孙之獬、孔衍植最后又是什么模样。
    南京是内陆?何况所谓百来倭寇不过是流窜作案,加上包邮区几百年没有打过仗,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军队在那里,怎么不说明军在朝鲜把日本的正规军一路从平壤推到海里呢?
    明军战斗力触摸惊心的下降怎么维持的两百多年的?
    唐朝的皇帝给各种杀的还少吗?
    明朝的中央集权比前面的朝代强得多,中枢要处理的东西比前面的朝代多得多,饶是如此还能正常的维持两京十三省的正常运行,这么说吧,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架构是大致单调上升的,比明朝强的也就清朝了。
    你说的这大多数人,都是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理想的,相比于被当作玩物的李白、到处求官而不可得的杜甫、在望眼欲穿的北伐幻想中渐渐凋零的辛弃疾陆游,他们是幸运的,起码他们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 全部楼层
    lion
    如果在危局中都追求有个好下场,那不才是腐朽的环境吗?所以说这些人的意识形态跟李白格格不入,谈何受到李白的影响?
    恰恰相反,明朝的平宁之世算起来比唐朝要长得多。
    我只记得一百来个倭寇冲进内陆,逼得二都2万人马不敢撄其锋。我只记得忠贞之士或贬斥或死难或被出卖在内外防务里。我只记得明军的腐败造成触目惊心的战斗力下降,乃至于在西北、东北以及海上遭遇严重的挫折。我只记得昏聩的皇帝差点被深受其虐害的宫女勒死。。。。我只记得内耗的阁僚可以把时间浪费在关于礼制无休止的争吵中,却无法拿出像样的方案解决民生问题。。。我值记得实录里记载的嗜杀、暴戾、乖张、跋扈、残忍的杖毙、腰斩、株连。。。

    刘基、宋濂、高启、解缙、唐寅、徐渭、杨慎、李贽是一曲曲文人悲歌,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卢象升,甚至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洪承畴、祖大寿,是一个又一个武人悲剧。。。不幸的人太多太多了。可他们和整个明帝国沉沦于腐朽的人群相比,又太少太少了。。。

    还有那些满口朝廷大义的正人君子,马士英、阮大钺、钱谦益、孙之獬、孔衍植最后又是什么模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