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长城?(上)

500

碰撞孕育多彩

碰撞诞生强大

我们曾用一篇《中国从哪里来》讲述了

板块大碰撞如何塑造中国的自然地理

而中华民族的形成

也同样与一场碰撞密切相关

这便是农耕游牧

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与融合

碰撞的最前线

至今在地表之上历历在目

即地球上最壮观、最绵长的文化遗产

里长城

(请横屏观看,甘肃武威,乌鞘岭长城,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长城,海拔高达3000米左右,摄影师@韦悦忠)

500

是的

长城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

密切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

它才可以与长江、黄河并列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请横屏观看,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摄影师@王启宏)

500

可以无视山川险阻

无视海拔高差

横穿戈壁、翻越千峰

(请横屏观看,北京怀柔,箭扣长城,摄影师@韦悦忠)

500

可以跨越万里山川

成为一条长达

21196.18千米

相当于赤道周长一半的长龙

一条古代文明史上再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长龙 

更是全球史上规模最为宏巨的人类作品

(上述数据来自国家文物局;请横屏观看,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这一切

还要从中国大地上

一场影响深远的分野说起

 01 

分野

距今约1万年前起

定居的农耕族群

逐渐在中国南北方扩张

但在北方草原地带,农作物难以生长

近3000年前

伴随着对动物的驯化

人们开始驯养牛羊,逐水草而居

一种与农耕迥异的游牧族群诞生了

中国大地上

自此出现了农耕与游牧的分野

也开启了两大族群长达2000多年的对抗

或是游牧民族驱马南下、叩关抢掠

或是农耕王朝越线反击、直捣王庭

(现代农牧交错带与历代长城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在距今2000余年的战国时期

互相攻伐的诸侯国

在彼此的边界上

修筑连绵的墙体,是为边墙

并附有关隘、亭障等设施

以防备敌国突袭

很快

更靠北的诸侯国

也将这种防御体系应用于对游牧族群的防御

这便是后世所称的长城

值得注意的是

长城从诞生时起

就不仅仅是只有边墙

而是包括关隘、亭障等一系列设施在内的

成体系的防御工程

(战国长城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面对这样的防御体系

本来机动性极高的游牧骑兵

只能选择绕道或攻破长城才能南下

机动性大为削弱

并且即便攻破一处长城

游牧骑兵也要面临南下后

被堵截后路的风险

长城由此成为

中原诸侯国对抗游牧族群侵扰的利器

愁容也随之转移到了后者的脸上

(早期长城作用示意,图中长城内外两侧仅供示意,并非现实中的内外两侧;底图是敦煌汉长城遗址,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但几乎没有谁会意识到

长城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双方战术层面的改变

而是政权组织前所未有的质变

长城以内

秦国以惨烈的战争

扫灭六国,一统中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

在农耕地带诞生了

(小佘太秦长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长城以外

原本分散的游牧部落面对无法突破的长城

开始走向联合

茫茫草原上

第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匈奴

也悄然崛起

他们将成为此后数百年间

农耕民族的梦魇

(内蒙古赤峰,乌兰布统草原,摄影师@朱正)

500

日益壮大的匈奴

趁秦国统一六国、无暇北顾之际

突破长城,攻占河套

秦朝建立后

大将蒙恬率军击败匈奴

并沿着分隔农牧的阴山

切割岩石、垒砌石墙

是为阴山长城

(内蒙古包头,固阳县秦长城,摄影师@黑桃K)

500

但仅仅如此

显然无法满足抵御匈奴的需要

诸侯各自修建的长城

被蒙恬连为一体

西至甘肃临洮[táo],东达朝鲜半岛

在中国的第一座大一统的农耕王朝与游牧帝国之间

一条长达一万余里的防线

万里长城

就此诞生

(秦代长城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在此过程中

秦朝以严苛律令征发众多百姓修建长城

其间发生的无数辛酸与悲痛

成为孟姜女传说的素材

而更多的暴政叠加

最终逼迫农民揭竿而起

也敲响了暴秦的丧钟

(山东济南,战国齐长城,孟姜女传说的原型其实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长城,摄影师@杨东)

500

秦亡之后

新生的汉王朝亟需休养生息

因而与匈奴暂时联姻修好

并约定以长城为界

(汉文帝致单于,出自《史记•匈奴列传》)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在看似祥和的“塑料和平”之下

农耕与游牧的对抗大升级

正悄然孕育


 02 

升级

公元前121年

广袤的漠北草原上

年仅19岁的汉军将领霍去病

率领骑兵长途奔袭1000公里

斩获匈奴7万余人

并在狼居胥[xū]山祭告天地

是为“封狼居胥”

成为中国古代军人最高荣誉的代名词

(蒙古国杭爱山,古称“燕然山”,“燕然勒功”与“封狼居胥”齐名,杭爱山与狼居胥山如今都位于蒙古国境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当时的汉朝北方边境

几乎家家畜养马匹

充足的战马支撑着汉军将领

用匈奴的方式打败匈奴

“寇可往,我亦可往”

他们的骑兵每人配备双马

机动速度比匈奴更快

还通过大量抢掠匈奴牲畜以战养战

减轻后勤压力

(上文“寇可往,我亦可往”来自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的台词;甘肃张掖,山丹军马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但是

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彻底消灭匈奴

充满生机的广袤草原

只需数年、数十年

便可以让匈奴的力量重新蓄积

于是

一边主动进攻

一边修建用于长期对抗的长城

成为大汉帝国的两手准备

汉长城

东达朝鲜半岛

西至天山南麓

全长近两万里,为中国历代之最

(汉代长城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汉长城大多由夯土或石块筑成

工匠们先将木板立于两侧

然后向其中填入泥土,用杵[chǔ]夯实

再向上抬升木板,再填入泥土夯实

如此循环,逐层递增

这便是夯土版筑法

在缺少泥土的地带

譬如河西走廊与西域大漠

还会采用沙砾与植物枝条交替夯筑的形式

人称“芦苇长城”“红柳长城”

(请横屏观看,汉代河西长城修建场景示意,制图@杜睿&大雄/星球研究所)

500

这些夯土长城

历经2000多年

至今或蜿蜒于巍峨群山

(请横屏观看,甘肃武威,乌鞘岭长城,值得注意的是,汉明两代长城在乌鞘岭均有分布,本图仅供示意,摄影师@刘忠文)

500

或守护着盎然绿洲

(甘肃酒泉,敦煌大方盘城,这里可能曾是汉代敦煌守军的仓库,摄影师@杨文杰)

500

与此同时

为了节省建造成本

汉朝并未全线修筑连续的边墙

而是在部分地段

用一座座烽燧构筑防线

烽燧是高于地表的墩台

如遇敌情

白天则在其上燃烟,是为“烽”

夜晚则在其上点火,是为“燧”

而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燃料

还对应着敌人数量的多寡

(汉代烽燧昼夜示意,制图@大雄&杜睿/星球研究所)

500

500

烽燧或立于群峰

居高望远

(甘肃张掖,小口子墩;由于汉代烽燧遗存较少,因此下列图片多为明代烽燧,下文不再复述,摄影师@韦悦忠)

500

或立于交通要道

监视往来

(甘肃金昌,高四墩,摄影师@刘忠文)

500

或立于荒漠中的泉水或河流旁

控制水源

(甘肃张掖,兔儿墩,摄影师@韦悦忠)

500

又或在耿耿长夜

守望星空

(甘肃武威,与新智彗星同框的乌鞘岭烽燧,摄影师@芦懿)

500

这一缕缕烽烟

构成了古代最快捷的军事通信系统

有学者测算

从敦煌到长安超过1700公里

汉代烽烟传递敌情的速度可达580公里/天

只需3天2夜便可传达

而哪怕以现代蒙古马的百公里跑速

这一距离也至少需要5天4夜

这意味着

烽火远快于战马

(上文中现代蒙古马的长途奔跑数据来自1903年北京-天津长途骑乘比赛,在长达120公里的路途中,冠军马的平均时速高达16公里每小时;甘肃酒泉,祁连山上的烽燧,摄影师@姜鸿)

500

除了烽燧

汉长城还建有大量关隘

著名的阳关玉门关

便设立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用于查验往来人员与货物

并驻以重兵把守

对于往返西域的汉朝商人来说

走出关隘意味着脱离保护

重见关隘则象征着重返家园

这或许也是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另一层含义

(甘肃酒泉,敦煌玉门关,摄影师@赵高翔)

500

而匈奴面对

这道由边墙、烽燧、关隘等共同组成的

绵亘将近两万里的超级防线

南进频频受阻

与权力愈发集中的中原帝国相比

匈奴本身只是相对松散的部落联盟

汉帝国的征伐、天灾、权争

以及其他草原族群的崛起等因素

共同促使匈奴内部不断瓦解、分裂

最终

匈奴的一部分归附汉朝

逐渐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

另一部分则向西迁徙

流散于历史的烟云中

(俄罗斯西伯利亚,从俄罗斯境内望向阿尔泰山;这里是北匈奴西迁的必经之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此后一千年间

农耕与游牧的对抗

多数依然围绕着长城展开

即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

也一样如此

(河北张家口,北齐长城,作为北朝割据政权之一,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王朝,摄影师@王启宏)

50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

宋辽金对峙时期的金朝

它们的鲜卑和女真统治者

都起源于东北

他们兼有游牧、渔猎、农耕等多种模式

也更容易接受中原的农耕生活

因此他们在中原建立的王朝

也都继续修建长城

以抵御更靠北的游牧族群

(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金长城,摄影师@杨东)

500

然而

这其间却空降了

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外

长达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乱世

让众多胡人汉化

也让众多汉人胡化

乱世中的民族大融合

也让唐王朝的统治者以更包容的方式

处理农耕与游牧的冲突

(唐太宗口谕,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王朝大量吸收任用少数民族将领

用强大的军队驻守边疆

并封赏部落领袖

利用他们统治草原

多种措施之下

让唐朝除在西域修建烽燧外

长城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新疆阿克苏,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汉代,唐代亦有修缮,摄影师@李文博)

500

但随着唐王朝的衰落

继之而起的是五代的分裂

与宋辽金西夏的对峙

之后

草原上一股更加强大的游牧力量

开始形成

农耕与游牧的冲突

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

并带给长城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极致的一次升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