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黎明前的大历史
原创 邹刚 经观书评 2023-06-30 23:15 发表于上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探寻民主与专制的起源,不能止步于摩尔现代化道路的
分析,当代的人类治理自身的架构,在史前的晨光里都有过
属于它们的黎明。——”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Graeber)是国内学术界比较熟 悉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精神领袖。中信出版社发行了他 的《债:第一个 5000 年》译本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011 年 格雷伯约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到纽约 时代广场一家小拉面馆赠送样书时,温格罗惊喜地发现格雷 伯这本书扉页上写的是:“献给大卫·温格罗,他唤起了我对 过去的兴趣”。这里的过去当然是指第一个 5000 年之前,两 位学者从此开始了温格罗称之为“一场关于人类历史的宏大 对话”,几乎每天两人都有一次以上的邮件交换,对话的结果 就是两人合著的《万物的黎明:人类新历史》(以下简称《万 物》)。
为这部上千页不分卷的巨著写书评不是容易的事,美国 最有影响力的在线泰德(TED)论坛邀请温格罗介绍这本书, 他像任何受邀人一样,只能在 18 分钟内概括自己的著作。温 格罗开门见山的点出何谓万物的黎明,相对于有文字记载的近 5000 年,没有文字记载这之前 3 到 4 万年,至少应该是 如日中天世界史的一抹晨光。作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他 们携手,让这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史事“有了现代科学的证据”。 国内这本书流行的译名“万物的黎明”或“万物的晨光”只 是不会意的直译,这里的“万物”指的是各种社会政治形态 或组织形式,这些当代的人类治理自身的架构,在史前的晨 光里都有过属于它们的黎明。
更进一步,探寻民主与专制的起源不能止步于摩尔现代 化道路的分析。人类学与考古学综合研究表明,在史前 3 至 4 万年黎明中,现代社会的民主和等级架构已经和平有序的 存在。通过对北美温达特人和南美玛雅文明的案例分析,这 些史前的人类根据劳作的性质,甚至季节的变化,可以在冬 季采取等级制,夏季应用民主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无需 国家,人类早就可以自由地过渡到治理自身的最合适形态。 结论是“我们一直都在问错误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 于探究不平等和国家缘何出现,西方价值的普适性,以及民 主与专制的起源。现今学术界根本无法回答本身出了错题的 问题。将民主的始点安放在希腊城邦是移花接木,从而推出 自由民主根植于西方更是错上加错。在民主有词记载前的 3 至 4 万年里,史前人类自发地演化了民主和等级制度的混合 治理形式,用当代语言说他们“生活在从封建到共产主义的 各种社会组织中”。忽略“万物”的血缘,就无法分析民主与 专制,东西方文明,以及各种主义的基因,现代学术界深陷 因为问题无解就将错就错发问的陷阱,如此大胆推论引起了本书出版后巨大的影响和争议。
无独有偶,一个半世纪前对人类学和考古学都有造诣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同一片土地上和同一段时期内, 以美国印第安人部落组织和家庭组织为案例,在他的经典 《古代社会》中将“万物黎明”前人类生存形式划分成蒙昧 社会、野蛮社会和“万物黎明”后的文明社会。恩格斯指出 摩尔根的贡献在于“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 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古代希 腊、罗马和德意志历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 谜的钥匙”。资本主义启蒙时期流行的口号“是古代氏族的自 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万物》沿袭了《古代社会》的追 根溯源。
两部经典的结论南辕北辙,《古代社会》有很强的进化论 倾向,蒙昧、野蛮到文明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线性进化的过 程,其结论引发出恩格斯的经典《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恩格斯将马克思对《古代社会》的读书笔记整理成人类从原始共产主义,依次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 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万物》则认定人类可在较 平等的民主和较专制的等级制度循环过渡,无需国家的产生。 更激进一点,格雷伯以无政府主义主张反对资本主义弊端为 著称。鉴于他的“左派”观点,耶鲁大学没有给他终身教职。 他向美国二十多所大学递了求职申请,没有一所大学给予他 面试机会,最后是被较宽容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收留,2020 年 9 月 2 日年仅 59 岁的格雷伯在休假中突发疾病过世。这部在国际出版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万物》竟还见不到 简体或繁体字的中文版,众多中国草根读者迫不及待地啃读 《万物》原文。网名为“手柄与碳酸汽水”的网友甚至“渣 翻”了《万物》第一章,另一个网名为“人类世城市哲学” 的网友将书名译成《万物的晨光》,并逐页逐段的撰写读书笔 记。因此,国内知识界提到大历史,众口一致的推荐两本已 有中文版的畅销书,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以下简称《枪炮》)和尤瓦尔·赫拉利的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下简称《人类简史》)。
戴蒙德出版于 1997 年的《枪炮》应该与他之前 1991 年 发表的《第三种黑猩猩》和之后 2019 年发表的《剧变》结合 起来看,从而理解作者构画作为第三种黑猩猩的人类到现代 社会国家危机与剧变的宏大历史。《万物》的作者认为学术界 考问历史时问错了问题,《枪炮》的成功在于开篇问了一个找 不到毛病的问题,并且从政治正确角度将明明是自己问题安 放在新几内亚部落首领亚力的身上。戴蒙德归纳后的“亚力 的问题”1991 年就出现在《第三种黑猩猩》中:“为什么在过 去 1 万年间,人类社会在不同大洲发展得如此不同”?《枪 炮》以 500 多页的篇幅作答可归纳为两句话:“首先是各大洲 在适合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的差异,其次是各大洲在大陆轴线 和孤立程度方面的差异”。将人类社会在各大洲上各自发展 的历史轨迹归结于各大洲自然环境的不同,即以地理环境决 定论演绎了至少五个大洲平行推进的大历史。
将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枪炮》和《剧变》结合 起来,初读《人类简史》前半部的一些惊叹就消失了,书中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和第二部分“农业革命”,特别是农业 革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等耳目一新的论断,戴蒙德均以 厚重的人类学和动植物学底蕴解析过了。《人类简史》的新意 在第四部分“科学革命”。赫拉利运用生化和信息科技的突破, 诠释后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构画生化和信息科技革命成功 后智人末日的阴暗前景。《人类简史》的成功不在于“史”, 而在于“未来”。赫拉利将其所长发扬光大,撰写的姊妹篇《今 日简史》和《未来简史》完全落在未来学领域内,看上去更 多是出版商挖掘《人类简史》的商业价值所致。
戴蒙德和赫拉利共同之处是将大历史源头追溯到各种 古人类,戴蒙德走得更远一些,将人的出现定格在其与黑猩 猩产生生殖隔离,即人不能与演化成人的猩猩杂交生育开始。 如此跨度的大历史召唤了古 DNA 学者进场,美国的哈佛医学 院教授大卫·赖克(Reich)写的《人类起源的故事》(以下 简称《起源》)属这一群古 DNA 学者的代表作。赖克将他的发 问直接作为副标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通过对欧洲、印度、美洲原住民、东亚人和非洲人五大种群 DNA 分析, 《起源》还回答了在过去几万年中“我们到过哪里去”,这组 邓晓芒哲学通识书开篇雷同的三个问题全部都以古 DNA 分析 定量定性作答。DNA 不会说谎,没有文字记载,或被当权者 篡改的历史,将在古 DNA 分析中逐一纠正。《起源》引言译文 第一个标题:“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 替”,可见赖克以古 DNA 分析为工具切入历史的企图心。
历史知识的欠缺导致赖克的历史诠释局限在追根溯源, 英国 BBC 科学电视片主持人亚当·卢瑟福写的《我们人类的 基因: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以下简称《基因》)以科普的 方式弥补了赖克的短板。亨廷顿曾断言,西方文明价值观根 植于最早从英国迁徙到北美,或五眼联盟国家的盎格鲁-撒 克逊血统,《基因》花了大量篇幅说明:“相比盎格鲁人的血 统,英国人可能含有更多的维京人血统,而源自挪威维京人 的血统肯定多于丹麦维京人”。众所周知挪威维京人海盗的 野蛮秉性,是以绅士为荣的英国人最不愿挂钩的,尽管英国 称霸全球过程中,特别是与西班牙海战,运用的恰好是挪威 维京人剽悍的传统战术,甚至直接利用海盗作战。这种的精 彩典故在《基因》中随处可见。假定 DNA 没说谎的话,亨廷 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基本假设无法立论。
所幸《基因》的作者是英国人,众多古 DNA 史的研究均 有可能触及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敏感的神经。从古 DNA 分析角 度,一个种族是否征服另一个种族的迁徙,留下的痕迹征服 者的男性与被征服者的女性混血后的基因组学证据,极端情 形下如匈奴杀掉当地全部男性。赖克在《起源》中提到他与 印度合作者的经历,因为基因组学显示欧亚西部人征服过印 度,导致印度合作者扬言中断合作。待在印度过排灯节的赖 克感叹:“我觉得我们的发现要被扼杀掉了”。好在“猫在科 研所的客房里冥思苦想”,赖克第二天一早拿出北古印度和 南古印度人的新名词方案,才有了《起源》中“碰撞中诞生 的印度”一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戴蒙德《枪炮》中对日本种群的研究,基因组学上找不到秦始皇让方士徐福带三千童 男童女出海东渡日本的证据。戴蒙德能证实的是日本研究者 不想看到的“来自朝鲜的移民的确对现代日本人的基因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暗示着可能存在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朝鲜征 服过日本的史前史。
人类历史基因学家最喜欢讲的例子是将人的出现到现 今算成只有 24 小时的一天,《万物》前的 5000 年在这一天中 不会超过一分钟,史前 3 至 4 万年也不过是一抹晨光或余晖 的几分钟。大历史能否追溯到生物的诞生?还真有学者做了。 美国著名思想家赖特(Wright)1999 年出版了名噪一时的《非 零和时代:人类命运的逻辑》(以下简称《非零和》),《非零 和》的巨大影响力之下,赖特创办了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的“非零和在线广播访谈”节目。2023 年 6 月 13 日赖特邀 请的嘉宾为《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个人》(以下简称《终结》) 的作者,另一位更著名的美国思想家福山。在一个小时访谈 中赖特开篇点题,说我们俩都以自己的方式写了一本涵盖从 狩猎社会到现今世界的大历史,为《非零和》写过书评的福 山马上纠正,你的大历史是从单细胞生命开始。的确赖特的 《非零和》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生物衍化和人类的文化演 进放在互利共赢的非零和博弈框架上,从生物衍化到人类组 织演进,自觉或不自觉的推动了文化的产生和演进,非零和 策略导致地球最终形成全球化后的统一大脑。作为克林顿总 统的顾问,赖特讲到他最近遭遇到一次奇怪的攻击,将克林 顿转而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归结为受了他非零和共赢策略的影响,而这与美国当今政坛主流意见相佐。
赖特进一步指出他俩的大历史书都是极富争议,受到了 众多攻击。赖特问福山最在意的攻击是什么?对所有批评者 不屑一顾的福山这次提及了一个他在意的批评意见和一件 事实。这个批评意见指出自由民主按本性不是稳态的,其政
体内部产生的张力可以颠覆自由民主,导致历史不能以稳态 终结;事实则指过去三十年唯一例外是发生在中国的事情, 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是否预示着历史不一定用相同方式终结。 但赖特这里马上打断福山,指出这里“优越性”(superior) 应该是指“竞争性”(rivalry)。反过来福山很客气的暗示了 赖特立论的缺陷,用不客气的语言挑明,非零和博弈假定了 博弈参与方的决策是理性的,福山提及他进入所谓政治科学 后,发现正统的理论都假定政治博弈的参与者(Agent)是谋 求效益最佳的理性人。更进一步,赖特抛开他并不熟悉的非零和博弈理论框架,或许能更好阐明从生物到人类文化演进的全球化格局。正如笔者曾指出放弃科耶夫定义的历史终结论,福山能更直接达到他的结论。换言之,这对学者理论上的争议性是自找的,但这正好成就了畅销书所需应极富争议性的特点。
与前面三组以归纳法研究大历史的实证方法不同,赖特 和福山各自定格一种理论,以演绎法推导出大历史。最早从 哲学上探寻大历史理论的是康德,福山《终结》第五章“普 世史观念”源自康德 16 页的短文“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 历史观念”,文中康德提出了他的世纪之问:人类历史演化过 程是否存在一种普世史?该文出自何兆武 1989 年翻译的《历 史理性批判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作为资深康德研究专 家卡西尔将自己研究《文集》著作的标题直接定为《康德的 第四批判》。相较于第一批判理性,第二批判道德,第三批判 美学,第四批判历史极富争议,但《文集》开启了从哲学上 研究历史的先河是毫无争议的。在第四批判中,康德承继了 三大批判的风格,以牛顿的自然法则和卢梭的天赋人权推演 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历史的合规律性,开创了从哲学高度论述 世界和平和永久和平,罗尔斯《万民法》和《正义论》的立 论基于第四批判中第五篇“永久和平论”,哈贝马斯、福山等一批著名思想家均为“永久和平论”忠实的拥趸者。
最早直接受惠于四大批判的当然是黑格尔。对康德三大 批判的批判划分了康德与黑格尔哲学继承与发展,但黑格尔 的《历史哲学》很难与康德第四批判的《文集》相提并论。其实黑格尔《历史哲学》只是一份他学生整理的讲课笔记, 又译成《历史哲学演讲录》,他自己从未修订过。马克思发现 包括历史哲学在内的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 于《精神现象学》。虽然没有从单细胞开始,恩格斯指出《精 神现象学》至少是从人类思想的胚胎开始,人之为人是从“自 我意识”的产生,即人意识到“我”或“自我”开始,虽然 没有提到任何人名、地名和国名,《精神现象学》从精神胚胎 成人后展开一幅包括从古希腊、罗马到法国大革命的宏伟画 面,囊括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立体 化历史长卷。黑格尔学者科耶夫从《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历 史的起点和终结不过是他的自我发挥,然而正是他定义的 “历史的终结”成就了福山。
马克思 1844 年 4 到 6 月浏览了《精神现象学》,形成他 自用的读书笔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唯物主义 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就隐蔽在这份难以辨认的手稿中。本文 选取的大历史实证学者或多或少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其中 摩尔根不一定读过马克思,但恩格斯指出:“摩尔根在他自 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 观”。在“非零和”6 月 13 日访谈中,赖特认为他的历史观 偏向物质是第一位的,接近马克思主义,而《终结》的大历 史应是黑格尔的观念在主导。福山马上反驳道他书中大历史 演进像是有两个司机在两条平行的道路上开车,一条是黑格 尔的观念主导,另一条是经济因素决定论,但殊途同归。第 二条道路是马克思的,只是他提早一站下车了。至此,除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康德和黑格尔外,本文的所有大历史学者都 自觉或非自觉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即使摆脱了唯物史观的 福山还留有一条更保险的辅道。1844 年那个夏天马克思把黑 格尔包括历史观在内的整个哲学倒置过来后,唯物史观仍在 近三个世纪历史或大历史研究中发挥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作者系美洲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文章发表时删去注释及参考文献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