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是否真的不能穿黄龙袍?

正式場合所用的大袖公服單色無紋,但在圓領袍服中,還有一種情況是非制服類的“窄袍”。窄袍的穿著場合較自由,可日常行事,更多作為平民、侍者、軍隊服飾。紋樣、材料也更豐富,可以用單色無紋面料、暗紋面料,也可以使用各色五彩錦、繡、金飾面料。

唐代綾羅和錦繡紋樣流行團窠構圖,從考古實物和圖像上看,唐代的無品級侍者、侍衛以及男裝侍女已經開始在開衩圓領袍上裝飾巨大的團花紋。比如陝歷博所藏一件西安三橋盛唐墓出土的男裝侍女俑,前後身各三大團、肩袖兩側也各有團紋。河南安陽中唐墓壁畫中也可見身著金色大團紋的侍者。

500

唐代陶俑、壁畫中的團紋開衩袍,或為錦繡、金飾。

唐宋時所說的錦袍、繡袍多指此類華麗的窄袍,也常作為高級的軍官服、儀仗服和賞賜服。除武周時的特賜繡袍外,展示性的滷簿儀仗儀衛服中,也大量使用各種華麗的彩繡紋樣,文獻中對此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記載,各級人等使用各色圖案。宋代也繼承了這一制度,在鹵簿儀仗中還擴大至大袖袍。在北宋《大駕鹵簿圖》中可以看到各種裝飾了錦繡團紋的圓領袍服。

500

北宋《大駕鹵簿圖》中身著各種團紋圓領袍的儀仗行列

500

靜嘉堂所藏《十王圖》中的一對紅窄袍直府使者和綠寬袍監齋使者,

一窄一寬,一花一素,正好展示了緊身窄袍與大袖公服袍二者紋飾取向的不同。

五代兩宋同期,周邊民族政權習尚穿著窄袖袍,尤其喜愛以多彩的錦、繡、金為飾,其服裝風氣和追求暗紋低調寬鬆的宋代男裝風格大異其趣,但華麗面料也多取自中原。

花紋袍在遼金壁畫、繪畫中很常見。最流行的一種紋樣構圖,便是繼承自唐代的團窠紋。團窠的尺寸大小數目不一,大者直徑可達五六十厘米,單團幾乎佔滿前胸,小者二十餘厘米,數目也更多。其分佈也有多種模式,比如前後肩袖全身滿佈團窠,遼初吐爾基山墓棺前可見身著窄袖袍的侍衛,袍服全身有12團大金團花。河北宣化遼代漢人墓中的漢人侍衛,則多穿胸背兩肩四團花袍。

500

內蒙、遼寧遼代壁畫中身穿各種團紋圓領窄袖袍的契丹人、漢人。

500

河北宣化遼代漢人墓葬壁畫中身穿團花窄袍、戴帽子的侍衛。

此時團龍也成為一種高等級重要袍服紋飾。著名例子如敦煌莫高窟第409窟回鶻王,前後身各有一排四大團龍,兩側肩袖也各有四團龍。其他貴族供養像中也常見團紋袍服。黑水城出土西夏繪畫中,有一副打扮似漢裝的貴族像,頭戴漢式巾帽,所穿袍服也飾有十團龍,被推測是西夏王便裝像。

500

敦煌莫高窟中身穿團龍圓領窄袍的回鶻王供養像與回鶻貴族供養像。

倫敦私人收藏的一件遼代黃羅地蹙金繡團龍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一例金繡團龍袍,全身有11團蹙金繡龍紋,前身內外襟各有兩大團升降龍,後身則背一下擺二大團升降龍,肩袖裝飾四小團龍。類似的實例還可以看到多件,或許是遼金帝王貴族所用窄袍。《宋史》記載,金亡以後,京湖制置司以所獲亡金人寶物來獻,其中就有完顏阿骨打傳下來的一件銷金盤龍紅紵絲袍。

500

遼黃羅地蹙金繡團龍袍,全身有11蹙金繡團龍。

同時,也自遼金開始,龍紋成為士庶禁用的帝王專用紋樣,《遼史》記載“禁士庶服用錦綺日、月、山、龍之文 ”,《金史》也有“禁私家用純黃帳幕陳設,若曾經宣賜鸞輿服禦,日月、雲肩、龍文黃服、五個鞘眼之鞍皆須更改。 ”

宋代帝王日常窄袍紋飾在製度中未有記載,實物也尚未發現,但在傳世繪畫和文獻中可以窺見若干蛛絲馬跡。南宋《望賢迎駕圖》中繪有二位身著黃、紅窄袍的帝王,紅袍者前身便有兩大團龍紋樣。南宋《孝經圖卷》中繪有一位頭戴朝天襆頭的帝王,其窄袖紅袍也有兩大團龍。雖然此二幅並非帝王紀實性繪畫,但可看出在時人觀念中,帝王窄袍裝飾團龍,已經成為可能的現象。

500

南宋《望賢迎駕圖》《孝經圖》中身著團龍紅袍的帝王形象。

《宋史》提及趙匡胤曾將一件飾有真珠的盤龍禦袍賜予功臣董遒誨。宋《經筵玉音問答》記載宋孝宗隆興元年,太上(高宗)曾賜孝宗一件“ 真紅羅銷金團龍汗衫”,為高宗身著十八年的真愛舊衣。孝宗甚為重視,“不輕著,只往德壽官,及朔望臨朝,與大祭祀,則用此襯袞衣”,此處提及的銷金團龍汗衫,很可能指的是宋代御容中所繪襯於大袖袍內的窄袖細小團龍衫,而非大團窠盤龍。成書於宋經元人增補的《大宋宣和遺事》有一段描述:“徽宗聞言大喜,即時易了衣服,將龍袍卸卻,把一領皂背穿著。”也出現了龍袍的稱呼。可見制度雖未明確提及,但宋代帝王袍服中已實際出現龍紋,只是形態尚不明確。

到了元代,帝王服中飾龍紋大為盛行,不管是出土服飾、文獻、還是繪畫中都有大量體現,相關禁令出現得也更多更頻。《元典章》《大元通制條格》裡反复提及對於龍紋的禁斷,比如至元七年、十年,元貞元年,中書省多次禁止生產和銷售“各種御用日月龍鳳肩花並緞匹紗羅綢緞”,“不得織造日月龍鳳緞匹”。至元二十四年服色制度中也稱,“惟不許服龍鳳紋,龍謂五爪二角者 ”“不得用赭黃龍鳳紋”,大德元年“禁織大龍段子”。強調五爪二角龍紋為帝王獨享的服飾紋樣。除了傳統的團窠龍紋,更多還使用四垂雲肩膝襴袖龍紋、纏身龍、胸背方龍紋紋等新的形式(參見趙豐《蒙元龍袍的類型及地位》) 。這些形式全部被明代袍服所吸收,正式成為皇帝代表服飾,也是大家最為熟知的部分,不再贅述。

500

元末大夏國皇帝明玉珍墓出土的窄袖赤黃緞繡團龍袍。

500

由團龍窄袍發展而來的明清團龍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