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游戏厂商对未成年充值退款,需要更详细的证明材料了

【本文来自《为什么国外的游戏防沉迷做不到中国这么严格?》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织工
  • 2021年最严防沉迷出来以后,从技术上已经杜绝了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允许还可以玩到国内网游的可能,但是还是有海量投诉,主要以未成年游戏消费为主。 

    这其实说来很奇怪,未成年人玩国内网游有两个门槛,一个是要有设备,一个是要有监护人的验证,但是如果要消费,就至少有四个门槛,除了前面两个,一个是要有钱(学生的钱大概率来源于家长),一个是要有相关支付渠道的密码。 

    如果这四个门槛都过了,却还是违背了监护人的意愿,这不是有悖常理么? 

    “最严防沉迷”出台的时候,虽然按照媒体说法是“群众反响激烈”,但是这个“激烈”是一笔带过的,真实情况远远比这更严重。 

    从2011年到2022年,全国的未成年相关游戏投诉、电话举报、信访甚至行政诉讼已经达到千万计算。

     2020年第一季度,江苏全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0%。 

     2022年春节期间,深圳市消委会共收到互联网服务投诉860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36%,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问题的投诉244宗,与去年春节的135宗相比增长80.74%。

     除了海量投诉外,最严防沉迷的出台还有两个特点:

     1.这些诉求的反映对象绝大多数都不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是教育部,信访办,国务院,甚至纪委,政法委和扫黑办。 

    在家长眼里,自己孩子玩游戏的危害是严重到了需要纪委,政法委和扫黑办来处理的!!

     2.这些诉求并非只是具体的希望停止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游戏服务,而是要求全面取缔电子游戏。 

     虽然我们的游戏政策确实很冷落游戏产业,但是客观的说,2021年最严防沉迷的出台其实是对游戏的保护,因为如果真的按照家长的诉求来处理,会是什么情况? 

    当年还有人说,“等到玩游戏这一代人长大了,情况会有改变”。
    现在确实有不少当大官的都公开表示自己也是玩游戏玩大的,政府也在宣传上支持产业发展了,但是你让他们去和那些找扫黑办要求关闭游戏的家长讲理试试?

    为什么网瘾治疗中心那么难以追责?因为大把家长把自己孩子往里面送,而且还签署了一堆协议书、授权书、免责书、同意书,为这些机构从各方面提供了减轻责任、逃避责任的后路,公检法难以定责。 

    大家算一算,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孩子在四五岁到十五六岁的这一代人,不就是当年玩游戏的,和这些“网瘾少年”同时代的么?怎么还是这个环境? 

    有一次我在游民发这些内容的时候,有个回复非常刻薄:“你们这些破玩游戏的就是没本事,如果你们也像这些家长一样,几千份几万份的写投诉信给这些部门,要求市场维持正常运行,还会是现在这样?” 

     虽然这话是幸灾乐祸,但是余音绕耳。

游戏充值找回这个涉及经济利益在里面,有利益就会有大把人的中介,其实充值的人很多都是成年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人充值以后后悔了,这个时候怎么办的,中介这个时候出场了,这帮就是吃这碗饭的,全流程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这就导致现在很多游戏厂商对未成年充值退款,需要更详细的证明材料,这也就导致一些真正是未成年人充值游戏,真正需要退款的家人反而提供这些证明,只能求助于媒体,幸存者偏差让很多平台人认为很多未成年人偷偷的拿家里钱,动不动就充值好几万,其实这都是极少数的,这些投诉的人不敢说十个里有八个,但是一半起码都是成年人充值上头又后悔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