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视觉中国,还有这几类公司盈利主要靠法务
本文章转自好奇心日报 罗骢 周韶宏 龚方毅
版权/专利诉讼利润可观,一些曾经不屑于此的大公司也加入进来
一张黑洞图片让视觉中国惹上麻烦。
从 4 月 10 日上架“商业用途需要付费”的黑洞照片,到社交媒体上止不住的版权滥用和碰瓷讨伐,再到网信办约谈停业整改,视觉中国在两天内股票跌停,市值蒸发 20 亿人民币。
一同暴露的还有几个同类网站,全景视觉和东方 IC 在视觉中国之后先后关闭,二者主要业务都是代理分销视觉素材。其中东方 IC 已经被今日头条收购,在其总部办公。
图片原作者欧洲南方天文台在官网上标明,网站上全部图片使用 CC 4.0 版权协议——照片明确署名后,无论商业和非商业都无需付费使用.
视觉中国是其中最大的一家,有 2.7 亿张图片版权,和 1.7 万摄影师存在合作关系,还拥有大量图片和音乐版权,拥有 4 成市场份额。
视觉中国们代表了一种商业模式—— 自己并不生产内容,公司最重要的盈利部门可能是法务部。
图片社的历史悠久,世界四大图片社马格南、西格玛、伽马和希帕之中最早的要追溯到 1940 年代。诞生之初它们的目的很简单——当作摄影师的经纪人,帮助创作者通过作品获得收入。
以及保护作者的著作权,马格南通讯社从一开始就规定,摄影师拥有照片的所有版权,图片社并不是贩卖版权的机构。
在实际操作当中,由于侵权者很可能比创作者更有财力和精力支持一场诉讼,也确实需要有实力的机构帮助创作者维权,在中国最主要就是这几家最近关闭网站的公司。其中东方 IC 持有马格南版权。
视觉中国因一部分图片的所有权成为争议焦点,不过大部分时候,侵权方没有获得授权就使用图片也是事实,诉讼公司也基本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事。但商业模式决定了话语权,从分账到信息透明,创作者都不是占据主导的一方。
这种对于版权收费争议并不仅限于图片业。
在美国,不创造任何商品,专门依靠法务部门发起专利诉讼盈利的公司被称为“专利流氓”。而在音乐、论文、视频、软件专利等领域,几百美元到几十亿美元的诉讼案件,每天都在上演。
这些公司都是怎么运作的?
版权保护和盈利赚钱捆在一起,视觉中国们成为图片授权链条里的最大获利者
视觉中国创立于 2000 年 6 月,拥有中国最大的视觉内容互联网版权交易平台,围绕着巨量的图片,视觉中国在过去几年进行过上千起版权保护诉讼。
2017 年 4 月,视觉中国称经过系统对比发现微信在企业账户和微博中使用了 9 张视觉中国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法院裁定腾讯侵犯著作权。一个月后,视觉中国和腾讯宣布签订授权合同。腾讯企鹅号获得视觉中国图片使用权。
这是视觉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经历的 8273 起诉讼的典型案例。过去的两年里,视觉中国平均每天都要参加超过 11 场诉讼,其中作为原告一审胜率为 92%。
视觉中国的模式就是进行图片比对,发现侵权图片,然后由法务发出侵权通知并给出签约和解协议。尤其现在侵权图片使用方往往是移动应用,视觉中国会直接通知苹果 App Store ,要求对侵权应用下架。明确不接受报价的公司,视觉中国会发起起诉,但被告公司签约后也会再撤诉。
视觉中国实质为版权代理机构,版权来自摄影师在线提交的作品以及和其他图片社合作获得的授权。用户在购买图片后,平台和摄影师分账。目前,视觉中国收取 75% 左右的使用费,摄影师无法看到自己图片具体被卖了多少钱。
用户则可以主动联系视觉中国,付费使用平台上的图片。根据平台大小和使用图片张数,视觉中国会开出不同价格的费率。图片社区煎蛋网在 2017 年因侵权收到视觉中国开出的合同套餐:按年使用 2000 张需支付 14.4 万元,单价为 72 元。
在腾讯案件中提到的图片比对系统,正是2017 年,视觉中国开发并上线的图像版权网络追踪系统——“鹰眼”,类似 Google 或百度搜图,在爬虫抓取到图片信息后再和版权图库进行比较。
视觉中国 2017 年年报中提到:公司通过“鹰眼”发现的潜在客户数量较去年同期有超过 84% 的增长;通过“鹰眼”新增年度协议客户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 54%。
裁判文书网显示,鹰眼系统上线后,视觉中国版权起诉案数量比上一年增加了 1.19 倍。在 8273 个案件中,近 7 成都以撤诉收尾。撤诉意味着和解、赔偿,甚至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例如腾讯在诉讼结束一个月后宣布和视觉中国合作。而还有无法计数的合作在威胁诉讼之前就已经开始。
视觉中国发起的诉讼并非全站得住脚,也发生过未获得版权却借此诉讼。4 月 12 日,斯诺克世锦赛冠军亨德利称,视觉中国以其平台上亨德利的比赛照片,起诉他的经纪公司侵权使用。根据《民法》,亨德利才是肖像照商业使用的所有人。相似的例子还发生在潘石屹身上。2017 年,视觉中国曾用望京 SOHO 宣传图反过来起诉 SOHO 中国。“楼是我们盖的,照片是我们拍的,怎么别人一上传就变成视觉中国的版权了。”
视觉中国在商业版权图片市场中份额超过 40%。同类型的还有全景视觉和东方 IC,分别占据 20% 和 5% 的份额。收入模式和视觉中国相同。
全景视觉和东方 IC 都拥有超过 300 家国内外图片社资源。东方 IC 在 2016 年被今日头条收购后也以同样的搜索图片后联系侵权方合作的商业模式。和视觉中国一样,两家也依靠诉讼维护版权利益,进一步获取用户。2018 年,全景视觉发起 1167 次诉讼,大多和版权有关。东方 IC 也在 2018 年起诉百度侵权使用 76 张图片,海淀区法院终审判决百度赔偿 21 万元。
根据视觉中国 2014 年上市后公开的财报显示,核心业务“视觉和内容”占总营收 70%,平均毛利率稳定在 55% 以上。2018 年前三季度营收占比增加到 83%,带来 6 亿的收入。
2017 年,视觉中国图片业务营收 5.8 亿元,版权服务费用为 1.8 亿,毛利率达到 68.87%。
版权服务费并非全部给到图片创作者,其中先要向 Getty、法新社等图片社付费获得授权费用,之后图片社才会和摄影师分账——如果早先图片社已经买断照片版权则摄影师并不会得到更多收入。
学术版权也是生意,知网成为清华同方集团最会赚钱的子公司
清华同方控股的中国知网是这样做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生意的:
用价值 400 元的知网阅读卡和 100 元现金稿酬取得版权,然后以 25 元/本的价格开放下载。硕士学位论文则是对应 300 元阅读卡和 60 元现金稿酬,以及之后 15 元/本的下载价格。
这是个一次性低成本投入然后边际效益递增的商业模式。
上海政法学院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丁茂中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说,相较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价值而言,知网的稿酬标准是非常低的,“如果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角度来看,知网应当有很大嫌疑。“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武双也有类似的观点, 知网的稿酬模式涉嫌利用优势地位。
知网作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其建立和运营通常被认为受到行政垄断的保护。它管理着一家核心期刊,同时也作为数据库收录国内外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其它文献。高校、机关单位是数据库主要的付费用户。网上公开的招标信息显示,同方知网基本都是作为采购项目单一来源中标的,年费通常十几万元。
知网还是国内最主要的论文查重机构。网易数读的统计显示,知网查重费用根据不同论文属性在 68 元至 350 元,按照字数换算显著高于维普、万方等同业机构。
这些学术出版机构都声称通过与高校和期刊签立授权协议的方式,要求后者将属于作者的稿酬返给作者。而学位论文的版权则要求学校与学生个人签署授权知网使用的协议。
2017 年,知网的经营主体同方知网收入 9.7 亿元,净利润 1.95 亿元。2018 年上半年它收入超过 5 亿元,毛利率 58%。自 2014 年以来,知网收入和利润增长超过 50%,是清华同方集团下最会挣钱的子公司之一。
但是针对知网涉嫌利用优势地位行垄断之实的质疑一直没停过。而且它还涉及多桩涉嫌侵犯著作权的起诉。天眼查的信息显示,知网运营方涉及约 200 多桩法律诉讼,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涉嫌侵害著作权。
2018 年,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起诉同方知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将由文著协会管理的作品开放给公众付费下载。法院最后支持文著协会的侵权主张,判决知网赔偿 1 万元。
弗吉尼亚大学开放科学中心主任布赖恩·诺塞克(Brian Nosek)曾说“学术出版是赚大钱的完美商业模式”,因为行业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同一类人,研究人员,但他们对著作权的市场定价可能一无所知。
“作为研究人员,我创造了这份学术报告,我希望它尽可能的产生最大的影响,所以我关心的是这份报告的声誉和读者数量,“诺塞克说。“一旦它最终被接受,我会签署寄给我的任何一个表格。我不知道我已经签署了版权协议,也不知道这会产生什么影响ーー我也不在乎,因为它对我没有影响。 奖励就是出版。”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武双也说,就高校论文发布流程看,研究生在毕业时更关心是否能顺利毕业,不在意稿酬,很多学位论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顺带签署授权声明,“这背后一定是知网与高校谈判的要求。”
事实上学术垄断是全球性议题。来自荷兰的 Elsevier 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去年收入 25.4 亿英镑。但今年 3 月,每年发表论文数占美国论文总数大约十分之一的加州大学宣布不再订阅 Elsevier 数据库,理由之一是希望论文出版后能立即向公众开放获取,而 Elsevier 无法做到。另一个理由是订阅费太贵。2017 年底,德国大学联盟也因为价格和开放问题与 Elsevier 谈判失败,200 多所院校不再订购 Elsevier 销售的期刊。
“是时候改变能让出版商带来巨大利润,但拒绝公众免费获取研究成果的现行体制了。”詹姆斯·哈迪曼图书馆的约翰·考克斯说。这是因为学界衡量一名研究员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就是论文发表数量,以及一种被称为期刊影响因子的测量方法,期刊文章引用频率越高,排名也就越高。所以亟待证明自己的研究人员免费提供文章,并签字放弃版权,作为回报,他们可以把文章发表在知名期刊上。
无形间,这种利益交换让人们获取知识的代价变得高昂。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