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这件事,虽然有主观成分,但同样是具有客观性的
【本文由“遼東_2022_12_20”推荐,来自《丑,还不让说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990476321502
审美(或曰审丑)这件事,主观意味太过偏重,而这一感官的形成又和其长期周围和历史积淀有关。具体到小美人鱼这类安徒生童话题材中的人物,肯定是金发碧眼肤白为审美标准,但现今美式审美标准参杂太多政治经济内容,这本身也情有可原,但作为中国成年观众,从传统意义上讲肯定认同原始标准,因为从小一开始接触这玩意儿就是这么定义的,但今天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就未必如此了,举个例子,当年我的父母早年看《三笑》时建立了唐伯虎和秋香的标准,后来周星驰版本《唐伯虎点秋香》上映,他们兴高采烈地购票去看,本以为会愉快的观影结果却恶心地差点儿吐了,但作为我们这辈人,上述两个版本的电影也全看过,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此说,历史在前进,好多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也许是可以改变的,至于黑美人该如何审美,我倒是持开放态度,只要是健康的,阳光的,青春洋溢积极向上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审美这件事,虽然有主观成分,但同样是具有客观性的,正如同价格再怎么跳脱,也无法脱离价值规律。审美的主观性体现在,围绕着客观性上下波动。
如果把审美当作完全主观的东西,那就不会有美和艺术的存在,因为既然是完全主观的东西,那么你觉得特别美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极端丑,那么美的概念从何而来呢?人类如何产生美从而产生艺术呢?因为艺术必然是能够激起人类普遍的某种情绪的作品,这种普遍性本身就是人所具有的某种主观上的客观性,这种普遍的情绪让人类体验到“美”的感受。
而如果“美”只是个人的,它就变成了无法言说的,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只有一个人说“这是美的”,另一个人予以承认,那么这种“美”的概念才能在群体中传递。否则一个人说“这是美的”,而另一个人只能表示不理解,“美”这样的概念就无法形成、无法言说了,因为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个人所说的“美的东西”美在哪里,它就完全成了个人的神秘体验,而无法在社会或者说历史文化中形成“美”这个概念和这个“词”了。所以语言中存在“美”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的客观性成分。
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有些电影能高居榜首,获得数千万影迷的一致好评,有些电影观众廖廖还都是差评。如果审美是完全主观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不论好电影还是坏电影,在审美完全主观的条件下,它们的好评率应该是平均分布的,而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由此可以从现实角度得出,“美”的概念具有共通性,从而达到它的客观性,而不完全是主观概念。
当代太多人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当作金科玉律,而忽视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受到大多数读者青睐的现象。
如果审美是完全主观的,它就不可能让大多数读者给予好评,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你不能说这是某种偶然性让大多数读者恰好都喜欢这部作品,而必须说它由于艺术上的造诣而折服了大多数人,这是一种必然性,因为既然存在某种偶然因素让大多数人选择这部作品,那这种偶然性本身就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必然性,当其他作品拥有这种偶然因素的时候,同样会获得成功。
所以综上所述,不论从逻辑上还是现实中,我们都必须承认审美具有客观性成分,而不应该完全理解为主观性的东西。
它的原理我认为就在于人类的共通感和作为同一个生物的认识模式,即作为同一个生物,感官带给你们的体验是几乎相同的,你看到的红色的东西,别人看到的也是红色的。你听到的声音,别人听到的也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人的感知程度有差异罢了,比如同一个音量,有些人觉得大了,有些人觉得小了,但不可否认他们都听到了这个声音。
而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就能更进一步推进,当某些色彩的组合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形成愉悦感受时,其他人或多或少也会感受到这种愉悦,人们的主观性成分就在于对这种愉悦的感知程度的差异,而不能否认“愉悦”这个体验的本身,这个体验的本身就是审美的客观性。
当再进一步推进时,我们就脱离了感性的规定性,从而上升到理性的规定性,即知识结构对美的感知的差异,不同知识结构使我们对美的体验进一步分化,这就形成了主观性成分更重的审美能力,比如对一座园林的感受,有些人学过园林相关的知识,并且深谙传统文化,他能在一些传统园林里感受到美的存在,这是由于其知识结构赋予其观察世界不同的角度。而这并没有消除客观性成分,因为知识本身是客观的,虽然它由主观创造,但它创造出来并通过文字等物质载体记录下来后,它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去掌握,这种学习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得能够理解这些传统园林中的美。
举个其他的例子就是:比如说黄山,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你看到一个山峰,上面长了几棵树,你只觉得稀松平常。但是如果你掌握了传统文化中“梦笔生花”这样的概念,再去看同一幅景象,你就能体会到山不是山,树不是树,而是具现化的“梦笔生花”,由此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美”。而这种体验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由此构成它的客观性成分。
最后,说句抱歉吧,最近学哲学有点入迷,不自觉的就从主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了,可能说的不是那么清晰明了,望各位看官海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