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不缺钱花,创业几年员工上千,但我也曾深陷自卑和焦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加盐”

你有没有曾经在某一刻幻想过,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从小都不缺钱花,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你又有没有曾经在某一刻幻想过,如果你拥有一家公司,业务发展良好,手下员工上千人,该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

但真实的生活,往往有很多我们在幻想之时,根本就不可能想得到的细节。每一种幸福与成就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痛苦。

今天,我们就跟着本文主人公禹鑫的成长之路,一起来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吧。

500

图:百度智能云创作

1987年,禹鑫出生在东北一个省会城市的近郊。

谈起小时候,他的第一印象是,从来没缺过钱。妈妈在钱上对他是无限满足——他要一块钱,妈妈会给十块;要十块钱,妈妈会给一百块。

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让大多数八零后、九零后看到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我们的区别:他自从记事起就没坐过公交车,别人需要坐公交车的地方,他从来都是直接打的。

由于小时候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不多,所以对童年时期的禹鑫来说,早早就实现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状态:财富自由。

但这种财富自由的背后,也有着它的辛酸。

禹鑫的妈妈,是一个有着强烈奋进精神的女性,而他的爸爸却觉得,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及时行乐,要那么拼干嘛。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俩人在禹鑫三岁多的时候,就离了婚。

因此,禹鑫对爸爸的印象并不深,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少,他主要是跟着妈妈过。后来虽然妈妈又重新组织了家庭,但禹鑫很快就上了初中,寄宿去了,所以在家里的时间总共没几年。

妈妈的事业发展,其实起点低到了尘埃里,最初是给十字路口的牛奶摊以及街边的食杂店送牛奶。每天要半夜去面包店排队等着拿面包,排到两三点才能拿到,然后踩着“倒骑驴”(车斗在前的倒三轮车),一家一家地送到摊子上。

后来,她慢慢地从一个配送员,做到了批发商,这时候就自己到面包厂去批发货源了,除了雇配送员,自己也帮着送。再后来,就自己开了食品厂,并且越做越大。

禹鑫对妈妈送货的场景记忆非常深刻。那时他还小,妈妈怕他一个人在家不放心,实在没办法了,就会带着他一起送货。有时下着雪,车子骑不动,小小的禹鑫就会跳下车来,帮着妈妈一起推。

妈妈一边用力蹬,一边喊着口号:呀挤给给,一二三;呀挤给给,一二三!

大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里,天还没亮,昏黄的路灯映照下,一位单亲妈妈冒着大雪,用力蹬着三轮车,她瘦小的孩子,在后面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帮忙推……

我们今天想来,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辛酸的场景,但是在禹鑫的心中,却觉得很温馨、很快乐。他一点都没觉得那时候苦,也一点没有从妈妈的言语和表情中觉得苦。

或许,禹鑫妈妈的这种乐观、坚强,就是她能够在如此艰难的逆境中干出一份事业的重要原因吧。

妈妈也一直把这种精神灌输到禹鑫小小的脑袋里。她常常和禹鑫说,你要努力、要拼搏、要好好读书,你看我天天这么辛苦,你就算是为了我,也得好好学习。除了学习以外,别的事情你都不用考虑,钱的事你更不用担心,我都为你准备好了。

所以,禹鑫一方面在经济上很有安全感,从不担心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上也会有很大的焦虑,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

好在他从小学习也的确不错,小学经常考“双百”。尤其是数学,他的计算能力远超同龄人,令老师非常惊叹。其实都是跟着妈妈做生意学会的。有时候别人来家里取货,妈妈忙不过来,小小的他就帮忙处理。五六岁的时候,禹鑫就已经知道面包批发6毛钱一个,15个应该是9块钱。到了学校,这个能力就足以让他脱颖而出,享受被老师和父母夸奖的幸福了。

但生活总会有烦恼,小孩也不例外。对小时候的禹鑫来说,最难过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是关于身材。

禹鑫小时候是很瘦小的。家人都为此而着急。爸妈还没离婚之前,禹鑫曾在奶奶家住过几个月。奶奶为了让禹鑫长胖一点,就专门从药店买了开胃的“太极丸”。本来小孩每天吃一颗就行了,因为禹鑫太瘦,奶奶就一天给他吃两颗。

恰好大姑家又是开饭店的。禹鑫每天在饭店里吃美味的鱼汤泡饭和鸡蛋炒饭,吃得非常香,一吃就是几大碗。营养充足之后,禹鑫很快就胖起来,家人刚开始很高兴,但后来发现,他越来越胖,而且再也瘦不回去了。

有些大人见到禹鑫,就会过来捏他的脸,甚至捏他的肚子,禹鑫很不喜欢,但又无力反抗;而小朋友们,则编了一些顺口溜来笑话他,一见到他就齐声呼喊:“小胖墩儿,小胖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禹鑫则会哭着跑回家,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不是我,我才没有你这么胖。

身材问题后来成为禹鑫在青春期的噩梦。十三、四岁时,他长到了一百五十多斤,到高中最高峰时,到了二百四十斤。这使得他内心深深地自卑,碰到自己暗恋的女孩,从来都不敢表露半分,生怕别人嘲笑自己。

妈妈给他想了很多办法,钱也花了无数,最终发现,这个问题是即使有钱也解决不了的,于是只好接受。而禹鑫自己和自己在这方面和解,放下身材焦虑,已经是大学毕业之后了。

第二件难过的事,是关于孤独。

妈妈生意太忙,禹鑫在上小学之前主要在乡下姥姥家住。每到过年的时候,家人都齐聚一堂,但是按照东北风俗,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初二才回门。所以大年三十,别的小孩和爸妈亲亲热热,而禹鑫却只有一个人。有些大人还跟他开玩笑,说怎么就你自己啊?是不是妈妈不要你啦?

幼小的禹鑫,分辨不出大人的玩笑话,以为妈妈真的不要他了,为这事哭得撕心裂肺。即便到今天回想起来,依然是深深的痛。

后来上小学了,就回到城里住自己家。但妈妈生意还是那么忙,每到周六日或寒暑假,她要出去,就把禹鑫锁在家里,叮嘱一句“谁叫门也别开”。禹鑫就一天到晚地看电视,什么《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看得昏天暗地。饿了就吃面包、喝牛奶,反正家里有的是。

有时没有好看的电视节目了,禹鑫就只能用家里的电话,拨打电视广告上推广的那些声讯台,和电话里声音甜甜的小姐姐聊天——后来是妈妈看到家里的电话费猛涨,才发现这回事。

在禹鑫印象中,妈妈只是在上小学的第一天送他到学校,后来就是他自己一个走路十五分钟上下学了。九十年代末的东北,治安比较乱,路上经常看到干架的,禹鑫比较老实,从不参与打架,但也曾经被劫道过,好在他有钱,乖乖地给钱,倒是没挨打,但也被吓得半死。

上初中,妈妈花了八千块钱,把禹鑫送到离家有点远的一个名校。由于她实在没有时间照顾禹鑫,就让禹鑫在一位老师家里寄宿。这位老师刚毕业不久,很有商业头脑,租了个房子,改造为学生宿舍,招了几个寄宿生。学生可以在他那住宿、吃饭,他晚上辅导一下作业,一个孩子每月收三千块钱。

后来上高中,禹鑫差两分没有进到省城最好的“四大校”,妈妈又是花了几万块钱,把他送进了省城最好的学校。妈妈开玩笑说:你上个学,每一步都是用钱堆起来的。

初中和高中时,禹鑫交了几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妈妈从小给他灌输说,你要跟学习好、人品好的孩子玩,和他们做朋友。所以禹鑫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那些学习和人品都很好的优秀学生。

禹鑫手里有钱,为人豪爽讲义气,大家也很爱和他一起玩。现在回顾起来,人生最好的朋友,都是中学时期结下的友谊。那时大家一起出去吃炸串、喝格瓦斯,晚上宿舍熄灯了,他们还不睡,开着应急灯玩扑克,无比开心。

但对于学习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到了省里最好的学校,他小时候“数学好”的那种所谓“天分”,比起学校里那些真正的天才来,就完全不够看了。这时,他已经觉得学习很吃力。

妈妈给他报了校外的辅导班,在那个年代,就要一节课三百块钱。本来高中时学校的学业就已经够繁重了,再加上课外的辅导班,禹鑫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恨不得这样的日子早点结束。

所有人都和他说,忍忍吧,熬过高中,上了大学就好了,到时想睡到几点睡到几点,想怎么玩怎么玩。于是禹鑫就熬呀熬,终于熬到了高中毕业。可惜的是,那年他的高考成绩一般,只考上了离家近三千公里远的一个不知名的二本学校。

本来禹鑫觉得,能有个正规大学上,就已经不错了,不想再在高中折腾了。但是妈妈觉得他考的学校太远了,而且也没什么名气,坚决反对他去上。他最终还是听了妈妈的话,选择了复读一年。

那一年,可能是禹鑫生命中最难熬的一年。当时,所有玩得好的朋友,都已经上大学去了。只有禹鑫自己,还在苦哈哈地复读。听着朋友们眉飞色舞地描绘大学生活是多么自由,多么美好,愿意打游戏打游戏,愿意谈恋爱谈恋爱,禹鑫只好哀叹一声,又把头埋进学习资料之中。

好不容易熬完了这一年,分数倒是比上一年提高了三十多分,但是依然没能达到国家重本线,只好报了本地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学计算机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禹鑫就彻底放飞了,多年来,所有人都告诉他,上大学轻松了,就可以自由自在想干啥就干啥了,而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上大学还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因此,他上大学之后,每天就昏天暗地地玩游戏,什么学习不学习,全都抛诸脑后了。

好在他从小受母亲的熏陶,人际关系处理很有一套,跟老师关系处得非常不错。所以考试只有马马虎虎过得去,老师一般都给及格。大学四年浑浑噩噩混下来,居然也正常毕业了。

从大三起,禹鑫就开始在外面兼职打工。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找跟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相关的工作,相反,由于从小见惯了妈妈做生意,他觉得干销售挺有意思的,于是找的都是销售一类的工作。

刚开始是卖健身卡,在街上发传单,后来又帮一家尚未开张的瑜伽馆卖预售卡,也就是用户现在先花一千块钱买卡,等开张了以后可以当两千块使用。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非常辛苦、而且很难见到成效的活。但是禹鑫干得特别起劲儿,他的销售业绩特别好,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销冠。

当时,大学生课余打工,一般一个月也就赚个一两千块钱,但禹鑫当时就已经能赚到七八千了。这种成就感,让禹鑫感到非常爽。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他总觉得这一段干销售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很快,禹鑫毕业了。他根本就没有去找工作,而是直接和高中玩得好的几个朋友,一起开始了创业。

当时团购网站刚刚兴起,创投行业也很发达,几个年轻人画几张ppt,就能融到钱。禹鑫他们也很看好这个方向,但是他们没有去融资,那些玩得好的朋友,本身也都是家境不错的,父母有搞房地产的,有搞其他实业的,大家你凑一百万,我凑几十万,就开始了创业。

禹鑫虽然是学计算机出身,但是在团队里负责销售。当时他去跑地推,在省城的大街上一家店一家店地跑,每天都要走几万步。但他丝毫没觉得苦和累,只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但不幸的是,随着行业头部公司的迅速崛起,“千团大战”中的其他玩家,都被无情地碾压成了炮灰,禹鑫他们的公司也不例外,被头部公司美团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后只好破产倒闭。

刚开始禹鑫还没看清大势,以为是自己干得不好,公司才倒闭的,还专门到当时也做得很大的另一个团购网站去工作过一段时间,希望学习一下同行的先进经验,等以后东山再起。但后来这个网站也被头部公司干得毫无还手之力,禹鑫看出势头不对,也就辞职走了。

迷茫中的禹鑫,没有去找别的工作,就在微信上推一推妈妈的食品厂里面的东西,例如面包、私房蛋糕等。当时微信刚刚兴起不久,朋友圈还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禹鑫的烘焙生意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卖得居然很不错,收入好的时候,过个中秋节,就能卖个十来万。反正拿货是从厂里拿,妈妈也不找他要货款,赚的都是自己的,有两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后来朋友圈的生意也不好做了,禹鑫就做了一家“水吧”,卖一点冷饮、奶茶等。但水吧的生意,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因为战略焦虑而“非要干点什么”的胡乱选择,做了一年多,他感觉每天都是在做重复的事情,而且整个人都被拴在那里了。当时也没有后来的喜茶、茶颜悦色、古茗等这样的创新模式,也从来没想过要开连锁店,水吧虽然没有做亏,但是那一点点的盈利,完全让人提不起兴趣。禹鑫就直接把水吧给关掉了。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禹鑫还是做回了团购的业务。当时,某互联网大厂开放了代理业务,就是对于某些地区,这家大厂自己不招骑手,不开拓商家,而是授权代理商去做这些事情。由于禹鑫原来就干过团购,并且负责的就是地推,所以顺理成章就做上了这个业务。

最开始是做一个城市,是一个很小的县级市。当时禹鑫对这个业务也没有底,互联网大厂的人说,别看是个小县城,至少要二十个骑手才够用。禹鑫当时觉得,扯淡,这么小一个地方,哪用得到二十个骑手,顶多五个也就够用了,人招多了光养着不要钱呀。于是他就招了五个人,然后自己去扫街招揽商家,凭着自己以前搞销售、跑地推的底子,他很快就开拓了第一家店、第一个单子。

业务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禹鑫的预期。开张第一天,他接了二十个单,第二天到了五十多单,第三天就超过一百单了,第四天、第五天,业务量每天都在成倍成倍地增长,马上他就发现原来的五个骑手确实是不够,又赶紧招兵买马。

就这样,禹鑫搞定了第一个城市,又渐渐地开拓了第二个城市,最后发展到了五个城市,所管理的骑手队伍,也很快扩充到了上千人的规模。

听到上面的描述,很多人想象出来的画面,可能是禹鑫在意气风发地开疆拓土。可是对禹鑫来说,这背后,却是无比的焦虑和辛酸。

东北对于外卖业务来说,是一个天堂般的地方,也是噩梦般的地方。寒冬腊月里,没有人愿意出门,订单量巨多,对于禹鑫这样的代理商来说,这是好事。但是,寒冬腊月的东北,还愿意当骑手,出来送外卖的人,也变得很少很少。

所以每到冬天,禹鑫就会变得非常焦虑。因为订单量太多了,根本就送不过来。一送不过来,用户也投诉,商家也抱怨,总部还罚款。虽然禹鑫采用了提高补贴、增加奖励、严格管理、加强培训等种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东北的气候条件下,这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如果仅仅是业务上的焦虑,倒也还好一点,尽力去解决、去改善,然后接受无法解决的部分,慢慢也就习惯了。更难的是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担忧。

东北的冬天雪多、冰多,骑手在路上,各种意外事件高发,而且极端的天气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让禹鑫每天都提心吊胆。

公司曾经出过的一个事情,在禹鑫心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阴影。当时,一位骑手在送餐过程中突然失去联系,公司通过后台定位系统找到骑手后,发现他突发疾病,昏迷在地。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病人已经脑死亡,也就俗话说的成了“植物人”了。

后来才知道,这位骑手本身就有严重的高血压,一直要吃药控制的,但是他是那种大大咧咧的性格,觉得没什么,经常偷懒不吃,这一次就是好几天没吃药,在送餐途中突发脑溢血,就晕倒在地。

骑手的家属也是很本分的人,他们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并没有找公司麻烦。禹鑫处理了所有的医疗费用,还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救援,但家属觉得,花很多钱来维持一个已经脑死亡的植物人没有必要,即便公司愿意出钱,对家庭来说,照顾一个植物人也是沉重的负担,所以最终还是签字放弃了,于是医院拔了管子,病人很快就死了。

后来这件事一直沉甸甸地压在禹鑫的心上。他总觉得,虽然家属是主动表达了放弃的意愿,但他在那一刻也没有很坚持。他事后一直想,我是不是不应该同意放弃的?如果我坚持要继续救援,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除了时不时要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以外,日常的管理中也有很多烦心事。东北人脾气比较火爆,骑手里也难免出现控制不住情绪的人,和商家干仗、和顾客干仗的事情,隔三差五就出现;还有的骑手欠下赌债,跟公司同事、领导到处借钱;至于骑手违反交通规则、或者丢失了外卖、延误了时间等问题,那更是每天都处理不完。

好不容易,随着公司稍微规范化一点儿,各种管理、运营,都上轨道了,又迎来了三年疫情。对于禹鑫他们这个行业来说,这三年也是非常难熬的三年。刚开始是时不时城市封控,动不动就几个月没法开张;接着是时不时骑手由于黄码、红码等问题而无法正常上岗;好不容易放开了,正在业务爆发式恢复的时候,骑手又大面积地因为感染而趴窝。

在最严重的时候,外卖单子大量积压,这边是骑手一个个地病倒,那边是消费者大面积的投诉,上边还有总部为了保运力而不断地施压,禹鑫愁得一晚一晚睡不着觉。尽管他理性上很清楚,睡不着觉也没有用,但就是情绪上就是控制不了那种焦虑、上火。

有一段时间,禹鑫觉得,自己怎么运气这么背呢?为什么每天都会碰上这样的事呢?他的内心很不快乐,压力始终很大。他总觉得是因为自己管理能力不行,没有把公司管好,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了解决管理的问题,禹鑫也是翻看了很多书,在网上买了很多课程,在线下报了一些班。他之所以加入何加盐·名企研习营,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加入研习营之后,到很多知名企业看了,也和研习营的其他企业家交流了,禹鑫才知道,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一个企业家都有倒不完的苦水。

渐渐地,他也想明白了,并不是自己运气背,也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这就是做企业的常态。只要做了这一行,那些问题就是自己必然会碰上的,是无可逃避的。他能做的,只能是加强管理、加强培训,买好保险,做好防范,尽量去减少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而一旦发生了,也只能接受结果,积极应对,这就是他逃不了的责任和宿命。

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创业者需要承担的。既然选择了创业之路,那就勇往直前吧。

就像是三十多年前,凌晨五点的东北,天还没亮,路灯昏黄,鹅毛般的大雪在空中飘着,小小的他跟在妈妈的三轮车后面,帮忙推着车,他眼睛看着妈妈艰难蹬车的背影,耳朵里响起的是妈妈乐观、坚强的声音:

呀挤给给,一二三;呀挤给给,一二三!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