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拼命压榨经营商家利润,还能不挣钱?
【本文来自《一季度营收增长近60%,拼多多盘前涨超15%》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也许买过产品的客户不知道,但在那里开过店的商家应该知道羊毛是从哪里薅的。
顶流产品,打窝蓄水,砸钱投广告买流量倒贴大牌,花钱把自己与大牌放在一起,塑造成有档次有信誉的形象,实则涉嫌不正当竞争。
低价产品,下杆收割,一面各种方式压商家利润空间,用相对其他平台微低些的产品价格翘单达成交易;一面对制售伪劣假冒只当没看到。双管齐下导致其平台上出售的假冒产品显著多于其他平台。当然也曾有个马某说过金句,把锅甩给买家的占便宜心态,而绝口不提更有能力辨识制止劣品的平台所负有的责任,这个方面还真是所见略同。
售后出现问题时,不分青红皂白马上变脸支持客户抑制商家,看着硬气帮买家“讨公道”,实则对真相毫无兴趣,是道貌岸然的用更快更粗线条方式撇清平台责任避免受牵连。同时还用“如果商家支持这类闪电退款就给流量”做饵,诱商家入局。所以你有看到平台在商家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时被追究连带责任么?如此纵容,便把客户人性中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出现不少“恶意退单”“仅退款”,其数量多到平台已经很“成熟”的黑号”应对预案,这在其他平台也属少见,其风气生态之扭曲程度可见一斑。
结合起来看就是平台联手商家用钱买流量抢生意,如果客户有任何不满意平台几乎无条件支持客户。两头横跳的结果是一鱼两吃,用上三路掩饰下三路,下三路出问题时迅速甩锅到商家,真乃吃透了“平台经济”的真谛。
另外其在信息安全上的过界行为,曾有内部良心员工曝光,这里没有论述,但依旧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底线之高”。不过最近半年国内消费复苏,但猫狗平台营收却在衰退,难说会不会出现国内 EV 竞争惨烈刺刀见红这两天上演的举报戏码,因为这家平台的玩法在圈内并非秘密,头部几位玩家之前只是顾及身段不愿趟这滩浑水。特别说明:个人非常尊敬王传福以及 BYD,绝无将其与某XX做映射的意思,完全是为说明竞争激烈后可能出现的状况。
短期客户“得实惠”商家“卖出货”平台利润上升股价上扬,中期平台必然不断向客户倾斜,压价补贴都会变本加厉,这正是最近一些商家与这平台出现冲撞的背后原因。
而长此以往这个平台恐怕会是劣币驱逐良币,而且是在买家和卖家两头不断劣化,但届时平台背后的资本早已高位套现走人。
上文请勿代号入座,因为X某某的法务实在太狠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