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与传承,别老等着别人与上级给你补贴,那样,无论再好的玩意儿也得死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91165”推荐,来自《“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何赛飞含泪发言冲上热搜第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对于文传传承素有“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的说法。甚至我作为陕西建筑科技大学(老冶院)毕业的土木硕士,对很多人说我们西安的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等地区都是现在盖的“真商圈、假古建”也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可。
可是,谁又知道我们在保护众多的不可能进行商业开发的古建、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花了多少钱。
甚至在我们西安交大文学院的主楼下就有一座“陕西秦腔艺术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众多的关于秦腔的各种资料、而这纯就是花钱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的。
而在此基础上,秦腔博物馆还持续性得与其他院校保持联系。而这使多家院校的“戏曲与戏剧社”能够长年有活动,甚至西大街钟楼边的繁华地段有座专门卖戏服与汉服的批发市场。
更不要说省市相关部门在秦腔整体传承上的努力与工作。不信的话,大家不妨到西安旅游时,多注意一下大唐不夜城里的戏曲院子到底有几座,而“易俗社”的演员在我们西安人的心目里又是多大的角儿。
要是不方便来的,推荐大家看看《主角儿》这本小说。里面很多故事,比如一场茶馆里一个唱段的花红就有几十万、陕院整个团出国访问了近半年轰动了整个欧洲、而作者本人的《西京故事》半个西安城的老百姓都知道,现场观众也近百万。
等等上述情况,都是根据西安秦腔圈里发生的真事儿,甚至是作者陈彦老师自己的事儿改编的。
因此,秦腔在西安乃至整个陕西与西北地区的发展都如火如荼。
甚至很多“大唐灯具城”的演员就是陕西学各地专门学戏曲的。由于有出路,所以戏曲专业招生也不难。而“俄娃在省城唱戏呢”,也是边远地区父母极其得意的一件事儿。
所以,对于文化保护与文物传承,我觉得我们陕西已经做得很好了,绝对对得起咱们祖上与先贤交给我们陕西的重任。
总结一句话:别老等着别人与上级给你补贴,那样,无论再好的玩意儿也得死。只有顺应时代,让祖上的这些好玩意儿能自己养活自己,那无论再艰难,这些玩意儿就死不掉、灭不了。
好了,我想说的基本是这样 ,希望能给山西与洛阳的网友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