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哥白尼革命” 对中国意义重大

  • 1、索洛强调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三大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并没错,当然太“笼统”了,受批评和扩展是当然的,后续牛人牛理论和实证无数,但是一般不再做“增长核算”,maddison和 jorgenson在许多成果的基础上再硬做增长核算,结果蔚为大观,可以说人所共知,说哥白尼就过了。但是,这个过程国内媒体面上那些资深人士似乎不知道,还在哇哇哇吹个不停,这时老罗拿来说一说有醒脑作用。2、索洛核算分解的笼统之处一是假定三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呈拟线性组合,二是假定资本均质、劳动均质,然后技术恰好是分解残差,实际内容包罗万象。这是理论的必要和巧妙,但太简单化。3、扩展之处一是要把技术进步的那个残差进一步分解出这个那个,二是引入资本和劳动的异质性,三是非线性组合。这样不就是引入各种“结构”了嘛?分工出最终产品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就是结构之一么。当然(一种!)中间产品还是简化模型而已,得到的中间产品的产出贡献结果还是“笼统”的,实际的中间产品还可以细分对不对?比如说钢材,粗钢价格1元/公斤,某种冷轧钢板10/公斤用于汽车,只计算了从粗钢到钢板的“技术”增值额为9元,用来分解掉一部分原来那个TFP。实际应该做更细的分工产品,但是那样可能要做几百维的模型和实证,当然不可能。

回复2

  • 4、那么说新的核算分解得到的那个TFP贡献变小了对不对呢?对啊,很多我们还没认识到的“创新”、“效率”、“技术”和“制度”因素还包含里面起作用,但有些已经知道了的就单独拿出来说了,比如基础设施。那它是不是意味着技术进步不重要呢?不是。技术进步来自上述那些因素,来自资本和劳动力内涵形态的变化,来自分工链条,通常用可见可计量的指标来代表和分解。比如说投资,本身就体现了技术内含在投资的厂房设备流程甚至土地价值中,现在建设一个钢铁厂,设备和操作工人都含有新的技术、工艺、管理和制度因素,跟30年前肯定不一样,效率当然高了。这叫内嵌式技术。这些进步当然需要“投入”培育和积累,如R&D,教育、健康甚至生活质量提高都是新增长因素。所以单独抽象地说那个创新、那个剩余的TFP是有点外行啊,老罗不是。当然老罗应该不是全情投入的研究者,对细节没那么清楚情有可原。
  • 章兵卫1212 网络上的任何争论都不会有任何结果
    这才是真正懂行的人说的话!索洛模型根本就是一个教学用的理论模型,因为他不符合现实就说没有意义,就像因为雨点掉下来砸不死人就说牛二定律没有意义一样可笑。西方学者拿来滥用套用当然低级,但是你一发现不符合现实就觉得好像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一样恐怕也高明不到哪去。不是针对谁,但是评论里的不少同学,连索洛模型是什么玩意都不晓得就跑出来欢呼,竟然还敢扯到实事求是!你们听信罗老师的一面之词就心服口服,这也能叫实事求是?奉劝诸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还是少妄加评论得好!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