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血污染丑闻:一场跨越半世纪、自上而下的主动隐瞒

回复1

  • 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有没有意识到,无论正文还是回复中介绍的全球血浆污染问题的节点,为何都在1990年代初?
    那是因为1989年美国首次从一名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分离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发现此病毒主要依靠人类体液(主要是血液)进行传播,输血则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而从绝对数量来说,当时通过血液制品传播丙肝的病例远远高于艾滋病。
    因此,1990年美国开始对供血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试图从根本上消除输血相关丙型肝炎的传播。到1992年,更敏感的多抗原的检测被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少感染的风险。
    该事件导致了美国CDC提出对1992年7月前接受全血和成分血或者器官移植的患者进行丙肝筛查的建议。
    而国内这方面跟进相关措施则要晚了好几年。
    这也是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输过血的人群中,有比较大的概率可能被感染丙肝病毒。而且,丙肝病毒非常隐蔽,如果不进行针对性检测或发病一般很难察觉。而且潜伏期最长可达数十年,但会慢性损害人体肝脏健康。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到了2007年,美国丙型肝炎死亡数从1999年的3/100,000增加到几乎5/100,000。艾滋病死亡人数从1999年的超过6/100,000下降到2007年的4/100,000。值得注意的是,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病毒高了10倍以上。
    鉴于丙型肝炎的全球负担,影响全世界大约1.5-1.7亿人,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每年7月28日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肝炎日”。
    然而不巧,个人家中一名长辈就不幸因在1990年代初的一次输血中被感染了。
    长辈在1980年代曾得过一次甲肝,愈后对于肝脏健康就比较重视。虽然在之后历年的常规血检指标基本正常,但发现有个别指标一直略高于标准范围。多次转诊,但都没有明确结论。
    直到近十年前才在体检医生的建议下,去沪上排名第一的肝病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发现感染了丙肝。通过病历追溯,就是90年代初的那次输血。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