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不成,诸葛亮从隆中对就错了?

  • 如今不少人喜欢用陈寿的这句话来攻击武侯的军事能力,但他们大概从来没有把陈寿的话看完。这句话接下来是说:“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这分明是在为诸葛亮辩护好吗?对面是国力十倍于己的魏国,对手是老狐狸司马懿,还能克服地狱一般的后勤困难,一路压着对手打(五丈原已经在关中平原,离长安不远了),这简直是神仙仗啊。如果再给诸葛亮二十年光阴(武侯比司马懿还要小两岁),熬到魏国内乱(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鹿死谁手未可知也。要了解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与其看这种纸上谈兵的垃圾文章,不如看诸葛亮的对手是怎么评价的:“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另外,自唐朝设立武庙以来,诸葛亮就和韩信、白起、孙武、李靖等战神一起并列为十大名将。恐怕一千多年前的人对诸葛亮的了解比我们更多一些吧?

回复2

  • 北斗之蓝 风吹岁月无边,往事付诸笑谈
    得顶你!其实三分天下的时候,作为最弱又最有野心的一方,这个时候已经很尴尬了。曹魏最强,而蜀吴最弱,加上孙吴这个猪队友其实是非常没有野心的,整个朝堂上下一心都想的是偏安一隅,说好听点是面对现实,说难听点就是不思进取,特别是在魏国越来越强大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做法其实已经为几十年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要不是孙权年纪最小又待机时间长,孙吴恐怕亡的更早。

    蜀国就算不动,像孙吴一样偏安一隅短期日子可以过得非常滋润安逸,可以说比孙吴还安逸,但与魏国的综合国力的差距最开始可能就只是两三倍,而随着三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会形成几何倍数的差距,魏国对蜀吴就会形成碾压优势,那个时候无非就是蜀先亡还是吴先亡的问题,不过如果蜀国也像吴国一样偏安一隅细心经营防守,孙吴倒是会被最小敲响丧钟,毕竟蜀国是在讨伐孙吴全军覆没的情况下连连征战,依然坚持了40多年,时时让曹魏关中不得安宁,而孙吴拿下荆州之后几乎没有动过太大的兵戈,在手握荆州的情况下,六十年没有一丝一毫的进取,直至灭亡。

    所以诸葛亮无论是出于忠义还是大局考虑都得打,毕竟当实力差距到碾压的时候,机会就彻底没有了,而打下雍凉还可以徐徐拿下关中从而一步步蚕食中原,但遇到孙吴这样一心偏安的猪队友,那也没有办法,其实只要蜀吴两家同心,在蜀国种兵北伐同时,孙吴从荆州合肥两路同时重兵出击,在公元240年之前曹魏绝对是首尾不能兼顾的。
  • 赞同你的观点,我也是这么想的,惊奇于给你赞的竟然只有我一个,毛主席、朱德等等人之所以会批评诸葛亮的军事才华,是因为毛时期对这段历史的细节研究偏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主要来源几本正史中记录的非常有限的信息,因此他们无法给出中肯评价,而且毛时期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农耕时代里冷兵器作战,我们现代人有很多东西是想不到想不明的,历代君王、将领、官员对诸葛亮的肯定远远多于批评,人孰能无错,诸的军事失误怎么能掩盖其光芒?另外我插一句,诸葛亮很少用奇是因为他的军事思想受乐毅影响较大,乐毅用兵非常讲究大局观,要求军事行动配合政治目的,军事筹划配合国家调节。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