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理解胡锡进在舆论斗争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h2002 观念与年龄无关,与学历无关,与思想有关。
    “代人受过,代谁,受什么过,很多事真的就不能摊开来讲么”——其实不少人也明白其中奥秘,只是不能讲透,真要是摊开来讲,你也看不到我的回复,在网站审核就拦下了。我摘录前些日子网上有篇文章《关于疫情的30句大实话》其中部分文字,写得很坦率:

    现在有一部分人,对放开非常恐慌。其实这不能怪他们,毕竟过去的宣传一直是新冠是多么可怕,后遗症是多么严重,有多少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中。现在突然一放开,又告诉民众,新冠是是自限性疾病,没有什么后遗症。请问民众会往哪个方向去想?真相本身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如果为了实现施政目标而有选择地放出信息,而不是让民众全面了解信息,那么施政目标短期做起来是容易,但民众再次接受调整后,其施政目标的难度就会成倍放大,因为公信力降低了。

    (我个人补充注释)上面一段文字中,过去说得很恐怖的新冠是指2020年初的病毒原始株,当前宣传时讲的是现在奥密克戎病毒病毒某变异株,毒性确实也有很大不同。(注释完毕)

    此外,制定任何政策都是需要民意基础的,但民意是熬出来的,共识也是熬出来的,熬到70%的人都同意放开,都愿意承受放开的代价,这才有了制定政策的基础。对于决策者而言,不管采取哪种策略,都会受到一些人欢迎,以及另一些人的责骂。所以决策者只能是在权衡利弊后,寻找妥协,在最小损失的情况下找到对整个国家、对整个社会最合理的措施。坦率说,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

回复2

  • 民意是熬出来的,共识也是熬出来的+++++++++++你说对了,确实、非常明显有强大的势力就是这样做的。起码我们这里清零就在眼前,结果被迫掉头。
  • 是的,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可能连次优解都很难,这个我完全认同,决策者的两难我也是知道的,很多事情,决策者左右打方向盘也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吧,决策者掌控不了执行者,不管是基层的政策执行者还是政策宣导者,都有意无意在走极化,一刀切,无论往左还是往右,直接方向盘打死,本来蛮好的政策,层层加码,到了老百姓那里,极度走形,不成样子,宣传也是,要么病毒极其可怕,要防,要么病毒就那么回事,要放,老百姓无所适从,无法理解,更加无法支持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