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新能源不稳定的关键?

  • 晨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欺负我们读书少啊!十几个兆帕已经不是一般的压力容器了,在加拿大的话,属于engineered vessel,所有的制造和维护标准都是另一套,每年需要boiler branch重新审定是否状态继续合规。这还是常年在同一个压力下。如果常年周期性充气放气、升压降压,结构疲劳的问题更大。这果然是好办法?

    用地下盐穴的问题更大,这好比每天来一遍压裂,看看有多少盐穴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液态乙烯或者碳氢常用盐穴储存,但那是低温中压,不是这样的高压。

回复10

  • 你不懂英文单词就别写了。 写个自己不懂的英文单词显摆很酷?
  • 唉,大哥,怎么能张嘴就说呢?!其实,十几个兆帕的压力容器对于中国算事儿吗?至于盐穴醋能也不过是方案或者前期试验,能否延续不知道。
    中国的优势在于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尝试,只要工程能实现成本合算那就执行。至于压力容器和压缩机等等的问题都可以不断提高技术解决,这也是工业和技术升级之路。你说呢?
  • 所以现在更进一步的一条路线是深冷压缩空气储能,用低温代替高压。额外的好处是制冷、压缩时产生的热量也可以储存起来利用。
    还有一条思路接近的路线是热泵储电,热泵中的工质是密闭循环的,和储热储冷物质不同。我比较看好这条路线,储热可以用熔融盐,储冷可以用空气随取随排,理论上能量损失最小。基于闭式布雷顿循环的热泵储能系统结构简单、储能密度大功率高,国外已经有了。
  • 大型压缩机绝热压缩效率高达85%,大型气体透平相对内效率可达92%,储罐充放气局部阻力损失可按10%计算(参考电厂再热阻力损失),于是此装置气体动力系统部分的纯理想的综合效率的极限应该在70%以下。
    至于大型储罐的疲劳寿命,应该在100个左右充放气循环(1980年代的机工标准,现在的不知,或许增加到500次循环?)。
  • 不管怎么说,压缩空气个人感觉比现在一些专家说的电解氢储能靠谱些。
  • 不得不说,火箭还是用水洗煤比较好。
  • 镜子里的陌生人 人来人往谁还在?潮起潮落我自观
    这个回答蛮不错的,至少不像文章中那样只给我们说好处,不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 这些这么浅显的问题,难道科研企业不知道?好像人家不会去研究解决的那样
  • 这种项目都是应用于大规模储能,电化学储能很难实施,现在最好的方向是抽水储能,但对地理条件要求太高了。文章中说的很清楚了,气体储能的优势是转换效率和选址优势(压力容器),这个是最核心的优势,你关心的问题,只要成本吃得住,都不是问题。
  • 所以叫有地质要求啊,江苏沿海有些地下洞穴确实是埋深很大且岩壁紧实,几十个兆帕的压力对于这种地下结构刚好就是个支撑作用因为土壤本身也具备很大压力,这其实相当于预应力压紧了。之前还规划灌水溶盐后用这些洞窟当地下储油罐和地下天然气储罐。当然这种地下结构那么坚固而且埋深很大的洞穴确实难找,具体点说目前国内也的确就江浙沿海的部分地带有。
    至于人造容器,这其实不能算问题了,只要你肯付出成本那20-30年设计寿命还是可以达到的,至于为啥不用电池,那就是电池你要付出的成本还要比20-30年的高标准压力容器还高呗,顺便今年锂矿物原料和制品的价格在前八个月涨了接近3倍,锂电池以往可能便宜,但现在无论如何也不会便宜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