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1 中日网友在外网吵了起来 25万
- 2 北京协和的4+4 21.5万
- 3 美国经济下行后的影响 8.6万
- 4 拿身份证消费减免25% 7万
- 5 女子赤脚踏入万年晶花池 8.2万
- 6 董明珠的话有特殊语境 8.8万
- 7 留学即精英的时代已结束 13.5万
- 8 东哥很难赢 14.7万
- 9 朝版055大驱正式下水 12.1万
- 10 当普通人遭遇房产危机 10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书香跨界,探索多元——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推荐书单公布啦~
在喧嚣世界中,读书是一次悄然的返航,是心灵栖居的灯火。风闻社区与万千读者共赴文字之约,于百余本热荐中,凝练出12部年度之选,构成2025年度图书推荐。春深四月,世界读书日,......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说说医圈大瓜的事:北京协和的4+4,才是... 评论 391 赞 228
-
2为什么日本创新力不如韩国? 评论 84 赞 2
-
3作为一名海归,我深知这十几年来,这个群体... 评论 76 赞 31
-
4王辰院士:协和4+4学制是为了实现“万学... 评论 71 赞 7
-
5中国银行系统的最早的服务器和数据库都是国... 评论 70 赞 8
-
7又有网友怀疑自己在成都地铁遭人偷拍,你怎... 评论 68 赞 1
-
8中国商品房的质量不行?为什么不过10年、... 评论 57 赞 2
老婆是学霸,她认为天才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超出常人百倍
回复12条
后天养成的努力只能兑换你的天赋,而不能拔高你的天赋上限,就像上面举例的画画,就算我进美术学院进修画画,最后我也无法进步到和那些没学过但是随便都能画出来的人那样,达到同一个目标我耗费的时间可能比他们多很多很多,甚至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他们后续的高度,这就是普通人和天才的差别。
参加数学竞赛冬令营的时候,我就见过我磨了大半天饭都没吃,毫无思路的时候,人家不但解完了,而且还用了三种方法,有一种是标准答案范围之外的。顺便说一句,他后来转行干了quant,因为觉得数学太难了。
我后来学了物理,但在量子力学上卡了一年,直到假期自己用线性代数从头推倒了一遍海森堡的结果才算说服了自己。和同班比完全是倒数的学习速度让我完全丧失了对物理的信心,只能去干生物物理了。
我觉得真有天才,他们能达到的地方是其他人努力也无也无法触及的,是天才拓宽了人类的范围。但如果只是希望高薪优职,家庭幸福,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毕竟能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接近自己上限的人也很少,能达到甚至突破自己的在心理强度上也可以勉强算个天才了。
我读书和你朋友差不多,看很快,所有我大学公共课别人学一学期,我是一学期不看,最后一周看三科。我从小也爱看书,玩各种杂项。可我的缺点自己也很清楚。我中学开始发现我几何奇好,可代数奇差,小时候我还是音乐和美术老师的天敌,她们都恨我,没见过这么差的学生。
高中后的考试从来没挂过,不管是大学还是各种资格证,等级证,驾照,都一次过。
大学选择了外语专业,小语种,感觉很轻松毕业,全系第一个有工作的,别人找上门来要的我。没去过人才市场,没投过简历。方言也是强项。
我小时候就是别人眼里领居家孩子,长大后我才知道我不是,我有很多短板和缺陷。这世界并没有天才,我以前骄傲的地方后来才发现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并不是我不用功就可以达到的,只是因为看得多,思路更广阔些。理解能力自然不同,不同的书籍都有借鉴作用,触类旁通。
高情商,幽默感有可能是天生的,但更可能是见过的多,感触的多,理解的多,这样积累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认诚不欺我。没有天才,只有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小孩。
我家里也有专门的书房,我妈也给我买了一堆书呢,武侠小说也有,古典名著也有,她也试着带我看书,没用,我看了前面忘了后面,看了跟没看一样,书看不进去,就不乐意看,看着就困。
反观我妈,哪怕是理工专业的书籍都能一看就懂。在我本科时,我妈为了辅导我的模电数电这两门她自大学毕业就再也没碰过的功课,拿我的书过去(还是英文教材),看个半小时就能给我现看现讲,讲的比我老师还通透,教人学懂这种能力可比单纯看懂更厉害。
我妈就是从小看书一看就懂,所以看书快,而且涉略广泛,什么书都看,还反过来疑惑,这么简单的东西,书上说的明明白白的东西,为什么你们就是看不懂?
可惜我妈一直到生我之前,身体都很差,体弱多病,小学的时候还经常发烧,有次差点就没挺过来,基本就是个林黛玉,想努力学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学习心态就很懒散,能混就行。高中的时候常常病假在家修养,学习都是随便学学应付考试的。
但就是这随便学学,我妈也照样考武汉理工,大学期间依然是应付考试的学,但毕业时,她的老师都极力劝说我妈留下读硕,读完硕在武汉理工留下当老师,边教书边继续读博。但我妈学习心态懒散,又正和我爸谈恋爱,就打算成家立业,于是拒绝了。现在回忆起来,我妈就很后悔——早知道我爸是这么个东西,她当初就直接读博,二十七八的博士作为大学的起点,怎么也比三十好几才进大学当普通讲师要高太多太多了。如果那样混到现在,她就算不在清华北大,至少也能在上海当个教授。
可惜,天意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