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参与5号线建设的当地人,当时乘客的选择正是救了他们的选择

  • 一个人水快淹脖子了,生命存续时间以秒计,还考虑次生事故?
    几百人水快淹脖子了,还考虑区间供电,不主动拉闸断电?
    为极端少见的极端情况,预先建设这些救援设施,不划算不科学而已。我其实也认同支持这种逻辑。
    在那种情况下,一般人害怕未知风险,在车厢随大流,不去当先锋去探险。但是,当事后诸葛亮推演而言,爬车顶,是可行的选择。
    郑州这次没人爬,或者,未来换一个地域场景,就可能会有人实操。

回复2

  • 事实上对于地铁列车来说因为隧道直径的限制是基本不可能出现需要从车顶逃生的情况,而车顶到接触网的距离很短,佝偻着身体也非常难通行。
  • 看明白我写什么了吗?从车顶走不是车辆设计和正常事故处置时会选择的撤离路线。
    车厢的应急逃生措施都是按照可以让车内人员自己操作设计的,而供电和车辆的行驶控制是两套系统。关键不在于愿不愿意拉电,而是怎么确保有人上车顶的时候电已经拉掉了。
    而且就车厢的高度,不靠工具你怎么爬上去?这次是靠消防员从车顶破拆救人,换一个你所谓的地域场景你是让乘客徒手拆车吗?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