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儒们看不惯,却挡不住资本的大规模造星运动!

  • thoreau09 尽量平心而论,不想流于情绪
    我觉得日韩的idol产业对娱乐圈的侵蚀也很严重,并不能看做与中国有天壤之别。至于为何没有像中国这么明显有多种原因,我只有些个人之见,立论不见得扎实:其一,我上边提到的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市场大就容易吸引流量创造利润,就能养活一个偶像,这就延长了偶像的走红寿命,一个偶像如此,整个产业亦是如此,盈利的规模与时间也就可以拉大,就更有资源发掘受众新的痛点或培养新的偶像,维持模式的生存。而日韩市场小又老龄化严重,对idol产业受众就更小,所以模式生存不如中国那般容易。其二,日韩经济发展萎靡,不像中国国内有那么庞大的游资,娱乐产业的繁荣程度以及资本对其冲击自然也就没那么剧烈。其三,中国娱乐产业化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行业规则与机制有待成熟的空间,另一面,与日韩那种由娱乐文艺专业人士组建或主导公司运营不同,中国更多是资本跨行组建运营公司或者对公司发行作品与旗下艺人发展方向的主导性更强。其四,中国市场对娱乐产品与工作者的品质要求还不成熟,近年来好了许多,但还不够影响资本做持续转变。

回复1

  • 我的观点可能和很多人相反,现在太多人觉得小鲜肉太多挤占空间如何如何,我倒是觉得,问题其实出在,小鲜肉还不够多。
    偶像作为一个类别,必定要占有其相应的市场份额,但是在成熟的娱乐产业里,偶像是远远供大于求的,大家数数日韩那种弹丸之地每年出多少男团女团就明白了。
    咱们的问题在于,我们引进了偶像文化,但是偶像这种明明该是娱乐圈底层供大于求的消耗品,却因为各种原因供应量不够,于是让这些消耗品的标价远远超出了其原有价值,而在其标价虚高的时候,又倒过来影响了受众,受众觉得你卖5000就该是个MATE40,所以按照MATE40追捧他们,但是实际上这是个外壳设计得漂亮的千元机。
    所以说到底,解决偶像问题,不是靠着禁止资本创造偶像,而应该是恰恰相反,要提供大量的偶像,这样才能让受众明白IDOL实际上是流水线产品,而不是啥精细的手工品,这样才能防止他们占了手工品的位置。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